仪器网

欢迎您: 免费注册 仪器双拼网址:www.yiqi.com
首页-资讯-资料-产品-求购-招标-品牌-展会-行业应用-社区-供应商手机版
官方微信
仪器网招标中心
仪器网/ 招标中心/ 招标信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公开招标
招标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招标产品: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
招标编号:18CNIC026473-132/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公开招标

仪器网  2018-05-30 13:57:39  点击 34 次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公开招标招标文件下载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公开招标】,招标编码为【18CNIC026473-132/1】,招标项目内容包括【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投标截止到【2018-06-22 09:30】,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项目名称: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18CNIC026473-132/1

  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马先生

  项目联系电话:010-88316078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采购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七星路50号

  联系方式:张劲松0773-7796516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代理机构: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联系人:马先生、010-88316078、1241086763@qq.com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六号,中仪大厦615房间

  一、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采购内容

采购数量(套)

简要技术指标

交货时间/地点

预算

备注

多通道碳通量测量系统

1

用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下长期连续自动监测样地土壤CO2通量和H2O通量,大气CO2通量、H2O通量和CH4通量,潜热和显热通量以及相关的气候土壤要素。系统能耗低,具有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修正、自动计算通量、无线下载数据并实时远程管理及使用通量最终结果等功能。

中标合同签订后4个月内一次性交货至采购方指定地点

295万元

接受进口设备投标

  二、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投标人资质要求1、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6)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2、投标人为设备代理商的,除满足上述第1条中的要求外,还须提供生产制造厂家或其授权的合法经销商出据的针对本次投标项目的授权函(进口货物)。 3、本次招标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三、招标文件的发售时间及地点等:

  预算金额:295.0 万元(人民币)

  时间:2018年05月30日 12:18 至 2018年06月07日 16:3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仪大厦六层615房间

  招标文件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招标文件获取方式:自本项目招标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之日起至2018年6月7日,每日上午9:00-11:30,下午?13:30-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只有购买本招标文件的投标人才具有参与投标的权利。

  四、投标截止时间:2018年06月22日 09:30

  五、开标时间:2018年06月22日 09:30

  六、开标地点:

  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仪大厦六层615房间第一会议室。

  七、其它补充事宜

  注:购买招标文件时,需提供下列加盖公章的材料(复印件加盖投标人公章):

  1、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格式自拟);

  2、授权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3、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

  4、2017年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

  近三个月内任意一个月的按时缴纳税收的缴费凭证;

  近三个月内任意一个月的按时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缴费凭证。

  上述文件仅供购买招标文件核实使用,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仍须按要求提供上述文件。

  八、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无。

 


欲了解更多资讯,查看官方招标公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介绍

中国地质科学院1956年建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几个科学研究院,也是我国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社会公益类地学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事的地质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环境地质、深部探测、物化探勘查技术、岩矿测试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质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国土资源部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谋和咨询;为地质调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科技支撑,培养高级地质科技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攀登地球科学高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现有人员编制数为2753人,2011年末实有人数3378人,包括在职职工1738人、离退休人员1640人。全院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1304人,其中两院院士14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29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71人,博士学位408人,硕士学位33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1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4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中,形成了以院士领军,研究员和博士为主体、创新能力强、高层次人才密集的地质科技队伍。
  中国地质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先后完成万余项科研项目和任务,提交了大批科技水平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指导发现了大庆油田、粤北铀矿、白银厂铜矿、大厂锡矿、罗布泊钾盐、盐湖锂矿等大型矿床,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拥有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程裕淇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曾有四十多位院士先后在我院工作。
  中国地质科学院现由院部和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8个单位组成。先后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首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拥有14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检测中心、1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设有研究生部,具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是目前国土资源部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级地质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国际地学界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数百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有33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在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和推广世界先进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及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
  “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工程等国家专项及大批重要科技项目,组织开展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INDEPTH)、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图、中俄双极联合科学考察、国际地球化学填图、1:500万亚洲地质编图、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等重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桂林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动了地球科学理论创新与地质科技发展。在大陆动力学、大陆成矿理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岩溶动力学、地下水循环与调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勘查地球化学、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了地质勘查与实验测试技术;面向全球建立远程自动监控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大型科学仪器远程控制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全院共发表论文4000余篇,包括SCI检索论文762篇、EI检索论文54篇、NATURE与SCIENCE论文4篇,出版专著130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2007年,科研竞争力进入了世界1000强科研机构行列,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竞争力全球排名第57位。
“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思路: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全球视野,立足地球科学发展前沿,以支撑国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为导向,发挥整体科技优势,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地球科学发展,取得对国计民生和科学发展有重要价值、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为资源持续供应、高效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和减灾防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二五”目标任务:实施一项重大科学工程—— 国家地壳探测工程,为深层能源突破和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地质灾害高精度的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组织实施三大创新研究,包括国家基础地质创新研究、矿产资源创新研究、全球变化与地质环境创新研究,进一步发展地球科学理论与成矿成藏理论,引领地质调查发展方向,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发展五大技术方法,包括高精度重磁电震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地球化学填图方法与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现代测试分析技术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野外实验观测技术等,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与实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承担五个方面的科技支撑服务工作,包括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资源战略研究、学科发展及立典研究、地质找矿技术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发及推广应用、地质编图与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服务地质调查、找矿勘查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2个科学研究基地、2-3个国际研究中心、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重要野外观测系统,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
  力争“十二五”期间,我院科技竞争力显著增强,科研环境明显改观,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有突破性进展,对国土资源事业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宏伟目标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显著,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高,争取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地学研究机构行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其他招标信息
相关招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