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钠(粗盐)提纯
粗盐提纯概述
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与食盐打交道,我们吃的食盐一般是由粗盐经过提纯得到的精制盐。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中的Ca2+,Mg2+,SO42-则可通过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体和NaOH溶液来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粗盐的特点
粗盐是海水或者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也就是天然盐。粗盐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粗盐是人们做腌制食品的重要添加剂,除了可以作为食用的盐之外,还可以用于美容护肤。粗盐可以帮助人们壮阳壮腰、祛脂降压、发汗解表,还可以促进皮脂腺分泌,防止皮肤老化。
粗盐的功效与作用:
1.壮阳壮腰:促进性功能、生精助育。
2.祛脂降压:使血压更易控制,并使毛细管扩张,血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能软化和保护血管,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常食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或某些心血管病。
3.发汗解表:以发散风热为主,适用于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
4.养心:保护心脏,保护心肌细胞,预防或是缓解心悸、心率失常等。
但是经常吃粗盐容易缺碘,通过其他方式补碘都不能保证补碘的剂量是否安全有效。而且非碘盐往往是不卫生的,对健康有害的。
精制盐
精制盐指原盐经净化提纯、加工提炼精制的NaCl晶体。精制盐技术要求较高,氯化钠含量一级不得少于99.30%,二级不得少于98.50%。按现行《盐税条例 (草案)》规定,未税原盐加工成精制盐后销售,就精制盐缴纳盐税; 用已纳过税的盐加工精制盐,销售后不再缴纳盐税。
加碘精制盐是将碘酸钾或碘化钾按一定比例加入食盐中配制而成的。碘是合成必需的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影响着机体的生产、发育和代谢,大脑是它的diyi靶器官。在胚胎期、婴幼儿期缺碘,将导致患者终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NaCl提纯方法
用托盘天平称取2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搅拌,加快溶解速度)。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1.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加入过量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BaCl2+Na2SO4==BaSO4↓+2NaCl
3.加入过量NaOH(去除镁离子)MgCl2+2NaOH==Mg(OH)2↓+2NaCl
4.加入过量Na2CO3(去除钙离子及BaCl2中的钡离子) Na2CO3+CaCl2==CaCO3↓+2NaCl
5. Na2CO3+BaCl2==BaCO3↓+2NaCl
(注:可互换2,3两步或3,4两步。Na2CO3的用量一定要将所有的BaCl2除去,可使用pH试纸控制加入量。)
6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HCl(除去过量NaOH,Na2CO3,可选择用pH试纸控制加入的量,或是直接蒸发)
7.蒸发结晶
注意事项
一般除杂添加试剂多为过量,此处由于添加盐酸时,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冒出,因此可以控制盐酸的量,从而做到适量。但是,这里无论添加适量盐酸或是过量盐酸都没太多影响。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下一步加热蒸发过程中盐酸会挥发,从而除去剩余的盐酸。
过滤要注意是否做到了一贴二低三靠。
氯化钡必须比碳酸钠先加。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氯化钠(粗盐)提纯
- 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与食盐打交道,我们吃的食盐一般是由粗盐经过提纯得到的精制盐。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
-
- 氯化钠晶体结构、特点
- 在通常情况下,氯化钠是晶体。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氯离子的周围都有6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的周围也有6个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就是按照这种排列方式向空间各个方向伸展,形成氯化钠晶体。
-
- 氯化钠溶液用途与配制
- 氯化钠溶液即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医疗上用来配置生理盐水,生活上可用于调味品,工业上一般采用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生产氢气、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及其他化工产品
-
- 氯化钠的作用_NaCl用途
- 经高度精制的NaCl可用来制造生理盐水等。氯化钠广泛用于临订治疗和生理实验,如失钠、失水、失血等情况。自然界中有盐矿,大量存在于海水和盐湖中。氯化钠在各行各业中有广泛用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 氯化钠注射液作用与操作存储
- 氯化钠注射液,为无色的澄明液体;味微咸。是一种电解质补充药物。氯化钠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失水,包括低渗性、等渗性和高渗性失水;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