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研讨会:凝练“广东经验”,突破转化瓶颈
6月24日,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研讨会暨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发布活动在广州顺利举办。
此次活动以《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发布为核心,聚集相关调研单位专家,以自身实践出发,探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与成功经验。
开场致辞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会长朱少璇进行开场致辞,强调本次研讨会及报告发布对广东省对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展的重要意义。
Cytiva中国科研与诊疗运营公司高级市场经理彭子华表示,过去几年在与客户的合作中体会到,从科研走向临床、走向产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卡点”——从政策机制的滞后,再到科研、临床、资本等之间的断裂。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原始创新的落地速度。联合火石数链共同完成本次广东省转化平台调研,希望为本土创新搭建更扎实的“实验室-中试-产业化”桥梁。
政策解读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政策法规部副部长李金惠指出:国家层面虽有政策,但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存在中层干部不敢拿股权、医院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允许对外投资等问题。
广东省在条例中明确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与科研机构适用同等政策,通过赋权改革科技成果全过程单列管理等解决国有资产处置难题,还规定“现金股+技术股”“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职务成果转化模式。
此外,广东省出台配套政策,提高奖励比例,明确尽职免责制度,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改革政策,以引导和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
报告发布
火石数链研究院院长陶彦霏发布《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报告通过对广东省生物医药政策全景、产业现状分析,和对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政府联合共建实验室的调研,深度剖析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屏障、平台效能不足、人才结构性断层、资本生态失衡等痛点,并提出制度重构、平台升级、人才育引及资本优化等建议。
该报告旨在分析总结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模式,为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提供分析依据。
实践研讨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指出:当前科研管理以论文为导向,政府资金支持的研发在人才引进、评估上过度看重文章,导致可转化成果少,企业不愿承接,论文很漂亮但实用性差。
成果转化最大问题是优质成果稀缺,且国有资产流失顾虑阻碍转化。其中引进人才更应该关注技术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帽子,但引进这种人才面临引进与支持困难。此外,兼具科研与创业能力的人才稀缺,应支持这些人创业,让成果在企业中实现社会价值。
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黄埔学院执行院长毛丽丽提出:构建“一核两翼” 转化模式,聚焦“一械两品”,以“433”股权模式孵化企业并设立基金,建设中试平台,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项目转化,未来计划引入央企基金,打造上市公司布局。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顾寅明指出:初创药企或科学家创业团队在中试外包时,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是生死抉择。需全盘考虑时间与金钱成本,以及融资节奏,而中试平台技术人员对工艺的理解和产业化能力至关重要,这直接关联沟通成本、时间和金钱。
此外,新药研究要平衡基础科研与产业需求,立项时应让医工研人员接触临床,了解临床需求,辅助合理立项,提高项目产值,避免项目因转化不出而浪费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总经理常静指出:从产业端看,当前存在三大问题:
机制体制上:考核以发文为主,缺乏市场导向,激励不足,容错机制执行中门槛模糊,需优化考核、加大激励、放宽容错;
人才方面: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人才配置不同频,需打破人才流通“玻璃门”,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议校院企人才互聘;
基金层面:资本全周期循环机制不足,概念验证缺深度协同,应建立由高校、产业、临床参与的概念验证联合体,引导基金投入,提升产业孵化成功率。
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代表杜曼妮指出:针对药食同源产品的行业痛点,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服务解决三大瓶颈:实验室成果难以规模化生产、活性成分提取效率低下、标准体系构建缺失。
蛇毒研究所教授胡文辉认为当前生物医药作为系统工程,虽技术领先但成果不及建国初期,原因在于组织攻关形式不当,资金分散如“撒胡椒面”。建议借鉴青蒿素模式,以产品和目标为导向,选定方向重点投入,组织领域专家集中攻关。此外,基于生物毒素的新药开发成功率高于一般创新药,建议自下而上形成组织攻关形式以提高效率。
Cytiva中国行业拓展经理李勇指出中试平台定位因场景而异:2022年前Biotech多自建平台,按产品定制,之后转向CDMO,最终以CMO服务盈利;高校平台多为验证成果、培养人才,非严格GMP标准;医院平台聚焦细胞治疗等临床样品生产。
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硕指出:生物医药平台需与药政挂钩,目标为申报注册。平台宜由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合办,政府引导或提供基金支持。企业自建平台虽产品方向清晰,但存在运营管理限制,对外服务要求高且盈利性强;CRO/CDMO平台以盈利为目的,需验证工艺并解决产业化能力问题,同时符合药政及地方安评、环评等指导原则。
香雪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研发部总监郑红俊指出:成果转化不应以成果为导向,而应聚焦临床价值。当前成果转化主体多为国有背景,民营企业参与少,且国有平台重保值、轻盈利,效率低。民营企业承担研发风险大,面临资金短缺等难题。同时,希望药企少做仿制药,多承担创新责任。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所长蔡林涛指出:在成果转化中,政府与科研产业界需求存在割裂,区政府关注GDP和税收,市政府注重产业引领,需平衡两者。当前缺乏专业人才,政府资金多投入固定资产,应更多用于人才。创新药研发非迭代模式,需支持小团队创新并由专业团队接手,但国内基金模式不支持。
此外,创新药领域存在政策不稳定、容错机制缺失(如基金无容错、审评终身追责)等问题,影响创新,而我国生物制造基础强,若在长效政策和容错机制上突破,创新能力有望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硕指出:中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原料药出口量逐年增加,但受知识产权、法规和国际因素影响,原料药出口仍有受限。新药研发成功率极低,全球临床阶段药物超数万件,新药FDA每年获批仅几十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面临投融资困难、技术含量不高、集采降价等压力,内卷严重。只有通过系统性研究和技术革新(如催化效率提升)改进原料药工艺,发展高技术含量原料产业是中国医药核心发力点之一和企业生存的关键。
深圳霁因生物医药转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县安提出“TREE”深度孵化模式,从团队搭建、资源整合、管线研发、投融资四方面支持生物医药早期项目。基地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运营,与企业共同推进项目发展,目前已经投资入股十余家初创企业,积极探索生物医药项目转化新方式。
Cytiva中国科研与诊疗运营公司高级市场经理彭子华表示Cytiva从三方面赋能创新转化生态:
技术上:进行全透明合作,快速优化外泌体、mRNA等新型药物开发工艺;
培训上:为行业输送超2000名产业化技术人才;
生态合作上:举办Think Big和Think Early等平台,打通资本与转化路径。
此次研讨会凝聚“广东经验”,通过政策解读明晰方向、现状分析锚定问题、实践研讨探寻路径,助力各方把握趋势、协同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期待以 “广东经验” 突破转化瓶颈,为全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扫码即可获取《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广东省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研讨会:凝练“广东经验”,突破转化瓶颈
- 期待以 “广东经验” 突破转化瓶颈,为全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
- 【2023中国转化医学峰会】突破从科研到转化的瓶颈
- 【2023中国转化医学峰会】突破从科研到转化的瓶颈
-
- 湖北修订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条令强调创新成果转化 仪器行业创新转化关键点是什么?
- 在知识经济和世界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3月27日,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
- 赋能成果转化协同体系,让创新落地
- 赋能成果转化协同体系,让创新落地
-
- 征集2021年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重大科技成果
- 根据会议总体方案,现面向全省征集重大科技成果,包含成果发布、成果展示和签约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 湖南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20条 高校成果转化快速落地对仪器发展有哪些好处?
- 通过设立成果转化指数等绩效考核措施,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了转化能力,从而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对仪器行业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创新标准和更广的市场应用前景。
-
- 2025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迎来系统性突破
- 中国技术转移正从“引进吸收”转向“标准输出”。RCEP框架下,新能源技术授权、跨境合作成为“双循环”新支点;内蒙古风光制氢项目将氢能成本降至20元/公斤。
-
- 同期会议 | 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 —— 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高峰论坛
- “2023年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 —— 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高峰论坛”计划将于7月11日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为期1天。
-
- LS博士堂第三期:融合·创新·突破——NGS技术实践研讨会
- LS博士堂第三期:融合·创新·突破——NGS技术实践研讨会
-
- 广东省科技厅征集2021年度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 征集遴选一批优秀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广东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形成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
- 同期会议丨第二届转化医学创新技术论坛
- 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即将于2023年7月11-1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8.2H、1.2H、2.2H拉开帷幕。
-
- 五年实现成果转化年成交量翻倍,牛津大学凭借什么做到?
- 6月5日(周三)20:00,我们直播间不见不散!
-
- 《广东省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调研报告》发布!把脉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路
- 文末扫码,立即获取报告全文
-
- 【直播预告】从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多组学创新技术网络研讨会
- 2022年6月24日举办 “从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多组学创新技术网络研讨会”。
-
- 【直播预告】从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多组学创新技术网络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22年6月24日(周五) 13:30-16:35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