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规范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监管 分类管理与审评合一机制落地
背景与政策核心
随着我国聚变能研发进入工程化探索阶段,生态环境部于2025年4月正式发布《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分类管理、许可证制度及审评流程优化等核心要求。该政策旨在应对聚变装置技术复杂性高、辐射风险差异大的挑战,填补传统核裂变堆与粒子加速器监管框架的空白。
一、分类管理:三类装置对应差异化监管
《通知》将聚变装置划分为三类,并明确其辐射安全风险等级与管理要求:
1. 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
包括托卡马克、反场箍缩装置、仿星器等,以低风险等离子体实验为主。此类装置需办理环境影响报告表,并参照Ⅲ类射线装置管理标准执行。
2. 氘氚聚变实验装置
如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使用氚作为工作介质),因涉及放射性物质释放,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申请Ⅰ类辐射安全许可证,由生态环境部直接审批。
3. 聚变能应用装置
包括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等工程化设计项目,需按最高风险等级管理,执行全生命周期辐射监测与退役废物专项评估。
二、审评合一机制:优化监管流程
《通知》提出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与辐射安全许可“审评合一”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 接续办理:建设单位可同步提交环评文件与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生态环境部通过联合审查缩短审批周期,目标将平均办理时间压缩30%。
· 动态监管:对在建装置(如CFETR)实行“建设-运行-退役”全流程数据联网,要求实时上传辐射监测数据至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平台。
三、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过渡期安排明确
1. 新建设备:之后立项的聚变装置,需严格按《通知》要求申请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的装置禁止投入运行。
2. 存量设备:已获批的环评文件及辐射安全许可证继续有效,但需在有效期届满前按新规申请换发。例如,某托卡马克装置原持Ⅲ类许可证,若升级为氘氚实验装置,则需重新申领Ⅰ类许可证。
3. 日常监督:由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负责现场检查,重点核查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如氚吸附装置)、中子屏蔽层完整性等。
四、技术配套与地方实践
1. 辐射防护设计:参照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DSA装置管理经验,要求聚变装置建设单位完善屏蔽设计(如使用硼聚乙烯中子屏蔽材料)、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每年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2. 人员管理:借鉴北京高博医院同位素研究中心模式,辐射工作人员需通过安全考核、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配备实时监测设备。
3. 废物处理:针对聚变装置活化材料(如第1壁钨合金),需参照《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分类贮存,并探索机器人分选与高温熔炼技术,目标实现90%金属材料回收。
五、国际对标与未来方向
我国监管框架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放射性废物管理指南接轨,例如:
· 监测标准统一化:要求氚排放浓度限值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4年修订版一致,单质态氚浓度限值为3.7×10⁷ Bq/m³。
· 技术输出机遇:国产抗辐射传感器(如GC-MS在线监测系统)已通过欧盟实验室验证,未来可拓展至海外聚变项目。
生态环境部此次政策升级,标志着我国聚变能研发从“技术攻关”转向“安全与产业化并重”阶段。通过分类管理、审评合一与全流程监管,既为科研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也为世界聚变装置安全管理贡献中国方案。下一步,预计地方细则将进一步细化操作要求,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标签:聚变装置辐射安全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生态环境部规范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监管 分类管理与审评合一机制落地
- 参照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DSA装置管理经验,要求聚变装置建设单位完善屏蔽设计(如使用硼聚乙烯中子屏蔽材料)、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每年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
- 生态环境部发布《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仅限于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辐射源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内容包括 现场测量、样品采集和管理、监测方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和辐射环境质量报告编写等方面。
-
- 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
-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要求以及应遵守的技术规定。本标准适用于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以及应急监测中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测量,辐射工作 场所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可参考执行。
-
- 生态环境部发布《放射性测井辐射安全与防护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放射性测井活动中应遵循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技术要求,包括辐射防护及监测、放射性测井安全操作、安全防护装置及工具、放射源贮存及运输、测井单位安全管理、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内容。
-
- 生态环境部发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意见征求
- 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上报、质量保证 等技术要求。
-
- 生态环境部印发 16 项标准,规范水生生物水质基准
- 我们公司长期致力于生态质量监测仪器的研发和生产。其中水质监测仪器和水生生物监测仪器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等领域,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
- 生态环境部印发 16 项标准,规范水生生物水质基准
-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基本数据集第1部分:总纲》等16项生态环境标准(以下简称“16项标准”)。 这些标准是根据《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指南》、《环境信息元数据规范》和《生态环境
-
- 生态环境部强化碳配额清缴机制 环保仪器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 配额清缴压力下,“监测+治理”一体化服务需求凸显。企业需兼顾数据合规与成本优化,如乐山市生态环境局协助水泥企业优化窑炉燃烧效率,年减排5万吨二氧化碳并节省300万元配额成本。
-
- 科技强国!中科院自研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即将与国际热核聚变装置合体
- 该项目的研发,是我国在超导磁体上的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与飞跃,也是我国迈入科技强国的一大里程碑。科技就是未来!科技创造未来,愿祖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
- “紫外分析仪”、“气溶胶稀释器”2项福建地方规范通过审评
-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
- 山西计量院环境检测 计量检测 火花实验装置通过专家审评
- 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3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并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
- 安徽计量院“逆反射测量仪检定装置”通过专家组审评会
- 安徽省计量院申请的“逆反射测量仪检定装置”通过了考核。
-
- 生态环境部出台进一步优化重度污染天气应对机制 环保仪器能否加速发展?
- 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为预警分级指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城市、县(以下简称省市县)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
-
- 生态环境部发布——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与技术规范
-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鉴别中样品的采集和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判断等过程的技术要求。
-
- “动态重力法加速度计”、“轮速传感器”等7项校准规范通过审评会
- 泉州召开了2019年度技术规范预审及储备项目立项评审会。
-
- 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法即将执行 排污按证监管哪些仪器可助规范管理?
- 仪器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随着排污许可法的实施,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管理要求将更加严格,这要求仪器行业必须不断研发和应用新技术,以满足更高的环保标准。
-
- 生态环境部开展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综合评估工作
- 综合评估内容重点包括科普基地生态环境科普能力与水平(占比40%)、支撑与服务(占比20%)、人才队伍(占比15%)和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占比25%)等方面。
-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年5月份全国空气质量与城市排名名单
- 生态环境部向媒体公布了2019年5月和1-5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
-
- 生态环境部发布《水华遥感与地面监测评价技术规范》
-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淡水湖库水华监测、评价与管理。其他淡水水体的水华监测与评价可参考使用本标准。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 机场前瞻 | Raythink燧石技术机场立体防控解决方案引领行业新方向!
- Cytiva专题研讨会即将开启,一起见证抗体纯化技术驱动行业升级!
- 拥抱开放与互联,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启新篇
- 英王查尔斯三世访问罗马,了解ICOS生态系统测量技术
- 助力科研进阶!国仪量子EPR交流会桂林理工大学站成功举行
- 国仪量子微孔分析仪SiCOPE 40亮相中科院三大院所,赋能微孔材料研发新突破
- 福立亮相第八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创新驱动赋能绿色化工未来
- 央媒访谈:马楫会长受邀央媒《新质生产力·强国智造》栏目访谈,澄峰科技无人船 “实力出圈”
- 展讯速递|三展同辉,长城科工贸5月三大展会信息先知!
- 多点开花:易科泰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走进各植物表型实验室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