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方案围绕利用环境循环实验试验箱对蒸发器展开系统测试,详述实验目的、样本选取、设备调试、测试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关键环节
立即扫码咨询
联系方式:4008558699转8180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在仪器网(www.yiqi.com)上看到的!
测定蒸发器在不同环境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速组合工况下的热交换效率,明确其制冷能力随环境变化规律,绘制热交换效率曲线。
深入研究蒸发器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的结霜过程与特性,包括结霜速率、霜层厚度分布、结霜对热交换性能的影响,探寻有效的除霜策略。
考察蒸发器的耐用性,模拟长时间连续运行以及频繁环境切换工况,监测蒸发器翅片、管材等部件的腐蚀、磨损状况,预估使用寿命。
评估蒸发器在复杂环境循环中的可靠性,监测运行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波动,判断有无泄漏、堵塞等故障隐患,确保稳定运行。
选取多种型号、规格的蒸发器,涵盖不同换热面积、翅片结构(如平翅片、波纹翅片、百叶窗翅片等)、管材材质(如铜管、铝管),确保样本多样性,以全面对比分析不同蒸发器特性。
优先挑选新生产且未经长时间运行的蒸发器作为主要测试样本,保证初始状态一致;同时,选取部分已在实际工况下使用一定时长、反馈有潜在问题的蒸发器作为对照,深入剖析差异。
确保环境循环实验试验箱性能,校准温湿度控制系统,使箱内温湿度能达到设定值,温度控制精度在±0.5℃以内,湿度控制精度在±3%RH 以内,满足蒸发器严苛测试要求。
调试试验箱的空气循环系统,使其能提供稳定、可控的空气流速,流速控制精度在±0.1m/s 以内,模拟实际通风条件。
检查试验箱的密封性能,杜绝外界空气渗入干扰实验环境,可采用压力衰减法等手段排查潜在泄漏点并及时修复。
连接好蒸发器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部件,确保系统无泄漏,各部件运行正常,调试制冷系统参数,使蒸发器入口冷媒状态稳定可控。
初始稳定工况:将蒸发器安装在试验箱内的测试风道中,设定箱内初始温湿度为标准环境条件(温度 25℃,湿度 50%RH),开启制冷循环系统,以设定的基准空气流速(如 0.5m/s)运行 1 - 2 小时,使蒸发器及相关部件达到初始热平衡,记录此时蒸发器进出口冷媒温度、压力,以及空气侧进出口温度、湿度等基础数据。
低温高湿阶段:以预定速率(如 3℃/min 降温,2%RH/min 加湿)将箱内环境调节至低温高湿工况(例如温度 - 10℃,湿度 80%RH),持续运行制冷循环系统 3 - 4 小时,实时监测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变化,观察结霜情况,记录霜层厚度随时间的增长数据,分析结霜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高温干燥阶段:接着以相应速率(如 4℃/min 升温,3%RH/min 除湿)转换至高温干燥工况(如温度 40℃,湿度 30%RH),维持运行 3 - 4 小时,考察蒸发器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性能,监测冷媒压力、温度变化,以及空气侧出口温度变化,评估蒸发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环境循环耐久测试:重复低温高湿 - 高温干燥交变流程 5 - 10 次,模拟实际使用中的频繁环境切换,深度捕捉蒸发器可能出现的性能劣化、耐久性问题,定期停机检查蒸发器翅片完整性、管材腐蚀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恢复测试:完成耐久测试后,将箱内环境恢复至初始标准环境,运行制冷循环系统 1 小时,观察蒸发器性能能否恢复至初始状态,测量热交换效率、结霜特性等参数,评估蒸发器在环境循环下的可逆性损伤情况。
搭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在蒸发器关键部位,如冷媒进出口、空气进出口、翅片表面等位置布置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霜层厚度传感器等,通过数据采集卡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实时显示、存储。
数据分析: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绘制热交换效率、结霜厚度、压力温度等性能指标随环境参数、时间变化曲线,对比不同型号蒸发器差异,量化评估环境循环对蒸发器的影响程度,找出性能薄弱环节,为蒸发器优化改进提供方向。
安全防护:试验箱必须可靠接地,防止漏电事故;实验人员全程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低温部件,防止冻伤,同时注意冷媒泄漏防护,确保人身安全。
设备维护:每完成一轮测试,仔细检查试验箱的温湿度控制元件、空气循环部件、制冷系统部件有无损坏、结霜、堵塞等问题,及时清理维护;对蒸发器测试风道进行密封性检查,防止泄漏影响测试结果。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如遇蒸发器泄漏冷媒、试验箱故障等紧急情况,能迅速切断电源、停止制冷循环,采取相应安全措施,保障实验室安全。
全部评论(0条)
推荐方案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