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01-10 10:53:49小动物习得性无助
- 小动物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在经历多次无法逃避的负面事件后,小动物(如小鼠、大鼠等)会表现出对未来负面事件的无力感和无助行为。这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逃避行为减少、探索行为降低等。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有助于深入理解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资源:5582个 浏览:15次展开
小动物习得性无助相关内容
小动物习得性无助产品
产品名称
所在地
价格
供应商
咨询
- 小动物习得性无助实验箱
- 国内 上海
- 面议
-
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售全国
- 我要询价 联系方式
- 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 国外 亚洲
- 面议
-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售全国
- 我要询价 联系方式
- 小动物体脂分析仪MRI
- 国内 江苏
- 面议
-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售全国
- 我要询价 联系方式
- 多功能小动物呼吸机
- 国内 上海
- 面议
-
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售全国
- 我要询价 联系方式
- 立式小动物麻醉机(移动式小动物麻醉机)
- 国内 上海
- 面议
-
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售全国
- 我要询价 联系方式
小动物习得性无助问答
- 2021-12-21 11:18:36一文了解习得性无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检测方法,看完全懂了
- 起源:习得性无助现象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Mowrer博士的一名研究生Richard L. Solomon观察到的,当时他在测试经典巴甫洛夫条件作用和工具学习这两个过程在原则上是否可以分离和独立。他观察到,适度延长不可控的创伤事件经历会导致后来意想不到的行为变化。之后,Overmier和Seligman于1968年开展了著名的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铃声一响,还没进行电击,狗就伏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了。他们得出结论:将受试动物数小时内暴露于一个无法控制的创伤刺激事件中3-5分钟,会导致受试动物行为应对、联想学习和情绪表达方面的显著缺陷,他们将这些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应用:习得性无助是常见的抑郁模型,常用于转基因、行为干预和药理学研究的抗抑郁的有效性验证。关键因素:习得性无助源于厌恶刺激(如电击)的不可控或不可避免的性质,而不是厌恶刺激本身。为此在有些文献中,会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组[1],分别为可回避电击组、不可回避电击组、非电击组 ,实验数据表明只有不可回避电击组的老鼠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表现。根据电击可回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穿梭回避电击、压杆停止电击等。有相关文献报道,小鼠实验中,穿梭逃避的数据更好[2]。常用的习得性无助模型有2种[3]:急性习得性无助(acute learned helplessness),通过让动物遭受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的电击而诱发;先天性习得性无助症(congenital learned helplessness),通过挑选急性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品系选择性繁育而来。 ∨以急性习得性无助模型为例,分别介绍两篇高分文献中的大小鼠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动物若干(实验成功率约为60%,所以需要提前计算造模动物数量)、Panlab穿梭箱系统(包含隔音箱、电击发生器、检测软件等) 实验流程:整个完整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分为造模时期和检测时期,研究表明在造模结束后的24-48h内动物习得性无助表型显著,72h小时后有所衰退,超过80%的无助动物在至少1周内仍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2]。1、小鼠[4] 造模时期:实验组:为期5天;将小鼠放入穿梭箱的一侧(单侧箱体尺寸:长20cm*宽17cm*高20cm),关闭中间隔层的门;之后给予小鼠70次无法逃避的足底电击,电击强度为0.5mA;电击持续时间为3s,电击的间隔时间(ITIs)为15s(或随机间隔5-15s);对照组:来自于实验组的同笼小鼠,将小鼠放入穿梭箱的一侧,关闭中间隔层的门,与实验组同等时间处理(与实验组平行进行)。检测时期:将造模后的小鼠放入隔层门打开的穿梭箱中,让其在穿梭箱两侧自由探索3分钟,然后关闭隔层的门。此阶段包括30次电击测试,每个电击间隔30秒。每次电击试验开始前,隔层的门都会升起来,紧接着给予强度0.5mA、持续时间为15s的电击,当动物穿梭至另一侧时,则电击终止。检测动物从电击的一侧穿梭至无电击的另一侧所需的潜伏期(若动物未穿梭,则记录为逃避失败,且以15秒作为逃避潜伏期)。造模成功的动物,逃避失败率显著提高,且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增长。2、大鼠[3]造模时期:实验组:为期5天;将大鼠放入穿梭箱的一侧(单侧箱体尺寸:长30cm*宽25cm*高30cm),关闭中间隔层的门;40分钟内给予120次不可控无法逃避的足底电击,电击强度为0.8mA;每次电击的持续时间随机在5s-15s不等,且电击的间隔时间(ITIs)也不可预测;对照组:来自于实验组的同笼大鼠,将大鼠放入穿梭箱的一侧,关闭中间隔层的门,放置40分钟(与实验组平行进行)。检测时期:将造模后的大鼠放入穿梭箱内,打开中间隔层的门,允许动物在穿梭箱中探索5分钟;随后给予30次足底电击(电击强度为1.2mA,持续时间为10秒,随机ITIs为24±12秒)进行习得性无助行为评估,每次电击开始时穿梭箱的门将自动升起,如果动物完全穿越到笼子的另一边,足底电击终止。评估标准:如果动物在10秒的电击中没有逃避,则记录为逃避失败;如果动物在10秒的电击时间内穿到箱子另一侧,则测量平均逃避潜伏期。造模成功的动物,逃避失败率显著提高,且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增长。【参考文献】H Anisman et al. Rodent models of depression: learned helplessness induced in mice. Current protocols in neuroscience.doi: 10.1002/0471142301.ns0810cs14(2001)Chourbaji, S. et al. Learned helplessnes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epressive-like states in mice. Brain Research Protocols 16, 70-78, doi 10.1016/j.brainresprot.2005.09.002 (2005).Li, B. et al. Synaptic potentiation onto habenula neurons in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 of depression. Nature 470, 535-539, doi:10.1038/nature09742 (2011).Brachman, R. A. et al. Ketamine as a Prophylactic Against Stress-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Biol Psychiatry 79, 776-786, doi:10.1016/j.biopsych.2015.04.022 (2016).
338人看过
- 2025-02-10 11:30:14小动物呼吸机标准是什么?
- 小动物呼吸机标准 小动物呼吸机是用于维持小型动物在手术过程中的呼吸功能、急救处理和的专业医疗设备。随着现代兽医学的不断发展,呼吸机在小动物诊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循相关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小动物呼吸机的基本标准、其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从而为兽医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设备使用指南。 一、小动物呼吸机的功能与应用 小动物呼吸机主要应用于手术麻醉、急性呼吸衰竭等情况,帮助小型动物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根据动物体型、病症和手术需求,呼吸机需具备精确控制气流、呼吸频率、气体浓度等多项功能。标准化的小动物呼吸机不仅可以减少因呼吸不足带来的风险,还能提高的成功率。常见的小动物呼吸机包括气囊型和气压型两种,前者适用于短时间内的气体供应,而后者则能更长时间地维持稳定的呼吸。 二、小动物呼吸机的关键标准 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小动物呼吸机的设计与制造需符合一系列技术要求。呼吸机应能根据不同动物的生理特点调整其工作参数,如气体流量、压力和氧浓度。设备的安全性是标准制定中的重中之重,呼吸机应具备防止过压和缺氧等情况发生的功能。具体而言,呼吸机应配备过压保护、报警系统,并能够实时监测动物的呼吸状态。 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设备的适应性和多功能性。小动物呼吸机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种类、体型及病症的动物,同时保证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工作。例如,设备的可调节性必须能够满足从小型啮齿动物到中型宠物动物的需求。 三、小动物呼吸机的选择与操作 选择适合的小动物呼吸机应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及设备的功能匹配度来决定。对于一些大型宠物医院而言,高性能、多功能的呼吸机设备更为适用,而对于一般小动物诊所,可能选择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的设备会更为合适。在选择设备时,还需考虑到设备的便捷性、易于清洁和维护的设计。 操作小动物呼吸机时,兽医应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如电池电量、气体流量和压力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尤其在手术和紧急救治过程中,操作员需时刻关注动物的生命体征,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并发症。 四、小动物呼吸机的维护与保养 为了保证呼吸机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至关重要。设备的清洁是其中基础的环节,尤其是呼吸管、气囊及过滤装置等部件,需要定期消毒和更换。设备的内部电气系统应定期检查,以防出现电路故障或电池老化等问题。操作人员应根据设备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定期维护,并保留好相关记录,确保设备的使用符合标准。 五、总结 小动物呼吸机在兽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标准化设计和科学化使用为动物的手术和急救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功能日益丰富,且标准不断完善。兽医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才能确保小动物在过程中享有佳的护理保障。因此,小动物呼吸机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是每一位兽医在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7人看过
- 2025-02-17 14:45:11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操作怎么用?
-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操作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作为一种前沿的生物医学研究工具,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疾病模型研究、肿瘤诊断与评估等多个领域。通过这种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观察小动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评估各种方法的效果,并对疾病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将探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操作流程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价值,帮助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掌握其操作技巧和佳实践。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主要通过非侵入性手段来观察小动物体内的动态过程。系统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MRI)、核医学成像等,结合特殊的标记物或探针,能够实时跟踪和分析小动物体内的细胞、组织或分子活动。对于使用者而言,了解如何正确操作这一系统是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步是为小动物准备适合的麻醉和固定措施。由于活体成像需要小动物保持稳定的姿势,麻醉是必要的。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气体麻醉和注射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小动物的安全,还能避免成像过程中的运动干扰。此时,要严格控制麻醉的深度与时间,以防止因过度麻醉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操作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根据实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对于荧光成像系统来说,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荧光探针或标记物,这些探针能够与目标分子或细胞结合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成像前,操作人员需要根据目标的特点调整激发光源的强度和曝光时间,确保能够获取佳的图像质量。对于MRI系统,则需要确保小动物处于适当的体位,以减少运动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在成像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够生成大量的原始数据,因此,操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分辨率增强、数据标定等技术。这些处理步骤有助于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进一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后,通常需要使用专用的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例如通过软件计算靶标区域的荧光强度或组织的血流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时刻关注小动物的生理状况,确保其在成像过程中的舒适与安全。监测小动物的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在实验结束后,小动物的恢复也是操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研究人员应根据麻醉的类型和深度给予适当的护理,确保小动物能够顺利恢复。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操作并非一件简单的任务。它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实验细节的高度关注。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能够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精确掌握系统的操作技巧及优化方法,对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40人看过
- 2022-08-10 08:57:50运动学习机制研究最新进展
- 文献速读第11期Neuron:揭示皮质-纹状体神经元被募集形成运动记忆印迹的作用机制学习和执行新的运动技能是大脑的重要功能,涉及到运动皮层和基底神经节的协调活动。初级运动皮层(M1)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以及纹状体棘状突起投射神经元(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SPNs)在运动学习过程中不断适应,从而与习得的技能联系更加紧密。然而,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神经元是如何经历突触变化并被招募来形成记忆印迹的,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阐明。2022年7月8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euron》杂志上发表题为“Motor learning selectively strengthens cortical and striatal synapses of motor engram neurons”的文章。该研究发现运动学习需要运动皮层中大量的记忆印迹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被重新激活。此外,运动学习导致树突棘选择性的重塑和M1-纹状体的输出增强。该研究揭示了皮质-纹状体环路在形成长期运动记忆印迹时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突触可塑性机制。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2.06.006Science Advances:运动学习过程中皮层树突棘动态活动的突触前监督机制树突状结构的可塑性涉及到棘的形成和转换,是哺乳动物新皮层学习和记忆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然而,由于突触前输入神经元的身份未知,在学习过程中树突棘重组的生物学原理仍然难以捉摸。2022年7月27日,日本国家生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Presynaptic supervision of cortical spine dynamics in motor learning”的文章,在该研究中,作者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对运动皮层的树突棘动态变化进行成像,并对其传入突触前神经元进行事后识别,展示了在执行学习任务过程中监督不同的树突棘动态活动的两个突触前神经环路。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皮层-皮层神经元之间新出现的树突棘在短暂的接触后,会在技能习得时消除。相反,皮层中与丘脑神经元轴突之间形成的树突棘会持久保持并扩大。这些结果表明,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树突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神经环路分工,包括自上而下的皮质内轴突的动态学习接触和丘脑轴突驱动的突触记忆形成。该研究结果提示,双重的树突棘监督也许能够控制新皮质的多种技能学习。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m0531Neuron:迷走神经刺激依赖胆碱能信号强化来驱动运动学习环路的调制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是是一种神经调节疗法,在临床上可用于癫痫、抑郁和神经损伤的治疗以及运动功能的康复。然而,VNS影响中 枢神经系统环路的机制尚未明确,极大的限制了治疗的优化。VNS能够导致广泛的大脑激活,但其对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具体的,这表明VNS对行为参与的神经环路具有独特的可塑性。2022年7月19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euron》杂志上发表题为“Vagus nerve stimulation drives selective circuit modulation through cholinergic reinforcement”的文章。在该研究中,为了了解VNS如何导致特定的环路调节,作者利用了光遗传学和在体钙成像等手段。在小鼠运动技能学习任务中,VNS通过胆碱能强化机制来增强动物运动学习的熟练程度并快速巩固习得的技能。在初级运动皮层中,VNS能够驱动对行为结果作出反应的神经元产生精确的时间调制。这表明,VNS可能通过胆碱能信号来加速M1的运动细化,该研究为优化VNS靶向特定疾病相关环路开辟了新途径。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2.06.017Cell Reports:纹状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可作为帕金森病潜在的治疗靶点纹状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Striatal Cholinergic Interneurons, CINs)在活动短暂停顿后对显著或奖励预测相关的刺激做出反应,涉及到学习和行动选择。这种停顿在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中消失,该信号如何调节纹状体网络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2022年7月5日,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题为“Cholinergic interneuron inhibition potentiates corticostriatal transmission in direct medium spiny neurons and rescues motor learning in parkinsonism”的文章。在该研究中,作者研究了CINs放电抑制对皮层和表达多巴胺D1受体的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 MSNs)之间谷氨酸传递的影响。CINs活动的短暂停顿能够增加帕金森状态下D1 MSNs的皮质纹状体传递。这种增强依赖于M4毒蕈碱受体和蛋白激酶A。通过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减少体内CINs的激活可以部分地拯救帕金森小鼠MSNs的长时程增强和运动学习缺陷。该研究结果表明,CINs对皮层-纹状体传导和纹状体依赖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控制依赖于多巴胺能输入的完整性。这些发现使得CINs成为帕金森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2.111034
212人看过
- 2023-02-07 09:40:45ZL-620U兽用心电图记录仪(小动物心电图机)
- 心脏本身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体表,使身体各个部位在每个心动周期都有规律的电变化。而安徽耀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ZL-620U小动物心电图机就很好的“捕捉”并记录了心脏每个心动周期产生的电活动变化模式。硬件技术指标:1.仪器采用小巧薄型且抗干扰电源一体化外置式结构,电源交流220V,除机箱内置变压器外,外部无需接任何变压器,从而确保仪器在做任意生物电实验时,无须外接任何地线都能确保其显示的生物电信号的清晰和准确。从而保证本机抗干扰性能及准确度。2.仪器具有4个通道(八道为8个通道),所有通道均为多功能全程控隔离型放大器。每一通道的放大器均可作生物电放大器、血压放大器、桥式放大器使用,还可作肺量计、温度计等。且每个通道拥有独立的硬件模块,互相独立,大大加大了通道间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为仪器养护维修带来了很大方便。3.采用高精度16位A/D转换芯片,单通道硬件*高采样率1000KHz。硬件*低采样率0.01Hz。四通道连续采样时*高采样频率200kHz ,且实时采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采样率。4.扫描速度:0.05ms/div~3200s/div。5.放大器输入电阻≥100MΩ(双端输入)及50MΩ(单端输入)、共模**比≥100dB、噪音≤±1μV(RMS)或≤±3μV(P-P)。6.频响:DC~20kHz。7.输入范围:5μV~500mV。8.灵敏度: a)生物电模式:20uV/div~500mV/div b)血压模式3.6-360(mmHg/div) 0.36-180(mmHg/div)(高灵敏度换能器)9.交、直流具有相同的增益:量程500mv、200mv、100mv、50mv、20mv、10mv、5mv、2mv、1mv、500uV、200uV、100uV、50uV、20uV、10uV档可调;可直接输入10V电信号而放大器不饱和。10.低通滤波(硬件):0.3 Hz、 3 Hz 、10Hz、30Hz、100Hz、500Hz、1kHz、3kHz、10 kHz、OFF(20kHz)。具有5阶以上的滤波方式。11.时间常数(硬件):0.001s、0.002s、0.02s、0.2s、1s、5s、DC。12.光电隔离程控刺激器的主要技术要求:具备单刺激、串单刺激、连续单刺激、双刺激、串双刺激、连续双刺激、定时刺激、强度递增刺激、频率递增刺激、波宽递增刺激、强间隔递增刺激、自动串双刺激等刺激模式。负载电流:10 mA、具备正电流、负电流输出方式,满足国家对实验**用电标准、不会因为误操作导致电击。输出电压
143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