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的原理|发展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快门打开,光线照射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感受到光线,形成影像。而控制照射感光元件的时长的任务就交给了快门,快门速度快至几千分之一秒慢至几个小时。
快门的工作原理
快门是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
目前的数码摄像机快门仅有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首先说说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的区别。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控制快门的原理不同,如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的,齿轮与连动零件大多为塑料材质;机械快门的原理是,齿轮带动控制时间,连动与齿轮为铜与铁的材质居多。电子快门受到风沙的侵袭容易损坏,机械快门虽也怕风沙的侵蚀,但是清洁方便。
为了保护相机内的感光器件,不至于曝光,快门总是关闭的;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后,只要按住照相机的快门释放钮(也就是拍照的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通过摄影镜头的光线,使照相机内的感光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光穿过快门进入感光器件,写入记忆卡。
快门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摄影感光材料感光度很低,因此拍照时需要曝光很长一段时间,有没有快门其实无所谓,因此在1870以前,大部分相机都还是以镜头盖作为控制曝光量的工具。1884年由美国人首次提出反射镜快门ZL,开创了快门结构开发和速度竞赛的先河。这个时期连同感光材料的同步演化,到了1900快门结构逐渐分成了镜间快门,又称叶片式快门和焦平面式快门两种形式,随着机械技术的品质的提升,快门结构逐渐由光孔式演变为焦平面板状结构。
从1914年开始,由的德国相机Ur-Lieca使次安装了幕帘平面快门,然而初期的快门设计仍是不良,拍完卷片时还需要盖上镜头盖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到了1935年,快门机构终于可以和测光系统连动到一起,Contax型相机首chuang以纵走式平面快门,让快门速度打破了1/1000秒,加上精确的测光能力,建立CONTAX的名声。1960年,Copal发明了世界上diyi个可装配的钢片幕帘快门,为后来的电子式机械快门打下了根基,自此以后前后帘幕式的快门被设计出来,快门速度也不断提高。
电子式镜头快门于1963年首次被拍立得Polaroid推出,后来广泛用于即可拍、廉价的傻瓜相机和用完即丢的塑料相机身上。1963西德Zeiss公司推出Super Contaxflex全电动快门光圈相机,1969年,Yashica的135mm单眼相机首次采用了电子式焦平面快门;1985年,Minolta推出世界上第—部与机身一体成形的自动对焦单眼相机,快门速度可达到1/8000。电子快门速度快,成本低,成为后续机种的shou选,不过,快门叶片的驱动机制仍然是机械弹簧。
1990年以后,数字相机开始蓬勃发展,为了弥补机械快门的极限,CCD快门配合精确计时的CPU成为新一代的快门基础。由于CCD要透过电力的运作,电力的速度几乎与光速等量,因此结合机身的石英计时装置,CCD快门的开启关闭时间可以更加缩短,甚至快门时间也可以随手指定(例如:1/48秒)。加上不用复杂的机械装置,成本省、维护效率高,但噪声产生容易破坏画面,因此现行的机种多半是机械、CCD快门并用的机制。
到了现今,电子快门取代了部分机械快门的使用,而电子快门又分为电子式机械快门和纯电子时间计量快门,尤其是电子时间计量快门,使得快门时间得以大幅超越机械式的速度限制,甚至达到1/10000秒的境界。
快门的使用寿命
不同品牌的相机快门使用寿命不同,而同品牌的相机按照画幅大小使用的寿命也不同,现在市场上所售的大部分数码相机的快门寿命至少都在10万次以上,部分机型已经达到40、50万次。而大家要区别的是快门的使用寿命指的是快门幕帘的可使用次数,与快门按钮无关。不管你用快门线或者相机竖排手柄都不能延长和节省快门的寿命。
快门的使用寿命只是一个参数值,即使你超过了快门次数也不一定不能使用,也有可能你的快门次数没到Zda值你的快门就坏了。一般来说相机快门使用次数超过了寿命值可能会出现曝光不准的问题,比如你用1/200秒的快么们拍摄,有可能会出现1/220秒的曝光时间。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快门的使用寿命值到了以后,并不代表着相机不能使用,如果出现曝光时间不准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调节其它曝光参数达到准确的曝光。如果是快门组件出现问题也不代表着你的快门幕帘出现问题,电磁驱动组件出现问题。如果说你的相机拍摄的照片中出现黑条遮挡、曝光严重不准,很可能就是快门幕帘出现问题了。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快门的原理|发展
-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快门打开,光线照射在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感受到光线,形成影像。而控制照射感光元件的时长的任务就交给了快门,快门速度快至几千分之一秒慢至几个小时。
-
- 快门工作原理
- 在使用数码相机的过程中,快门是较为关键的部件之一,直接关系到拍摄的精确性和成像效果。很多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往往忽视了对快门的保养工作,导致快门出现故障或使用寿命缩短。
-
- 安全快门
- 安全快门就是通常情况下使拍片不模糊的最慢快门的一个边界线,在实际拍片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值计算,使用某一快门时候,只要出片不模糊,就可以称这一快门速度为安全快门。
-
- 快门的使用技巧
-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通俗来讲,快门控制相机的进光量。从解释上我们可以了解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快门具有控制光线的作用,二是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的一种装置。
-
- 快门的分类|作用
- 快门是摄像器材中用来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时间的装置。通俗来讲,快门控制相机的进光量。快门速度越快,光线通过时间越短,画面越暗。快门速度越慢,光线通过时间越长,画面越亮。
-
- 扫描电镜的原理|发展
- 扫描电镜全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介于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之间的一种微观性貌观察手段,可直接利用样品表面材料的物质性能进行微观成像。
-
- 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发展
- 共聚焦显微镜也叫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普遍用于荧光成像和细胞分析,它成像清晰、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
- 快门基本原理:理解快门在摄影中的关键作用
- 在使用数码相机的过程中,快门是较为关键的部件之一,直接关系到拍摄的精确性和成像效果。很多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往往忽视了对快门的保养工作,导致快门出现故障或使用寿命缩短。
-
- 光学薄膜的原理|发展历程
- 光学薄膜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形成一门独立的技术,广泛应用在天文、军事、医学、科学检测、光显示和光通讯等行业中。光学薄膜能改善系统性能,对光学仪器的质量起着重要或决定性的作用。
-
- 测量显微镜的原理|发展|应用
- 测量显微镜主要使用于电子工业、五金行业、以及一些精密工程,在塑胶行业和医疗业,生物物医学、公安系统等等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工业比如观察电路板的构造,观察零件直接的精确距离,是不可缺少的精密仪器。
-
- 积分球的原理|发展现状
- 积分球是一个内壁涂有白色漫反射材料的空腔球体,又称光度球,光通球等。它能测量LED、COB、模组、光源和灯具的光、色、电的参数。
-
- 染料激光器的原理|发展|作用
- 染料激光器是以某种有机染料溶解于一定溶剂(甲醇、乙醇、水等)中作为激活介质的激光器,适用作激光工作物质的有机染料是包含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
-
- 偏振片的原理|发展|特点
- 偏振片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可使纵向光或横向光一种透过,一种遮蔽。它是由偏振膜内保护膜、压敏胶层及外保护膜层压而成的复合材料。有黑白和彩色二类,按应用又可分成透射、透反射及反透射三类。
-
- 发酵罐的原理|发展现状
- 发酵罐是发酵的核心设备,为发酵过程提供良好的反应环境。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维生素、等好氧性发酵的过程。在化工方面可用于气-液、气-液-固的反应过程。此外,在环保方面发酵罐可用于污水处理。
-
- 透镜的原理|发展历史
- 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制成的。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
- 五棱镜的原理|结构|发展
- 五棱镜是有五个反射面的光学棱镜,可以将入射的光线偏转90°。进入的光线在棱镜里面反射两次,使方向改变90°,不但不会倒置,普通的直角棱镜则会导致影像与改变偏手性,五棱镜多用于单反相机取景的反光装置。
-
- CMOS相机的原理|发展|优势
- CMOS相机是一种体积比较紧凑的相机,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分辨率的CCD和CMOS感光芯片,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比较耐用的可锁定连接线,所以这种相机是自动化以及质量检测应用最理想的标准选择。
-
- 窄带滤光片的原理|发展|应用
- 窄带滤光片是用于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是其关键器件之一,它通常是全介质滤光片,也就是间隔层与反射层都是由镀制介质薄膜形成,其特点是镀制难度高,成品率低,成本高等。
-
- 洗板机的原理|结构|发展历史
- 洗板机是进行酶联免疫实验时,检测各种感染性病毒所必备的设备之一,其作用是通过清洗,实现酶联免疫实验过程中结合相与游离相的分离。具有精密、可靠、自动带有液面感应报警系统、防止溢流、操作简便等特点。
-
- 浊度仪的原理|发展|应用
- 浊度仪是一种测定浊度的仪器。浊度仪发出光线,使之穿过一段样品,并从与入射光呈90°的方向上检测有多少光被水中的颗粒物所散射。这种散射光测量方法称作散射法。任何真正的浊度都必须按这种方式测量。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