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鉴定方法
微生物是对药品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分离得到的污染微生物,进行微生物鉴定,是十分必要的,也可为检验和生产提供有效的依据。
1、形态学特征
(1)细胞形态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孢和荚膜、芽孢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状、构造,孢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
(2)群体形态
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
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
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2、生理生化反应特征
(1)利用物质的能力
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为唯yi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2)代谢产物的特殊性
这方面的鉴定项目非常多,如是否产生H2S、吲哚、CO2、醇、有机酸,能否还原硝酸盐,能否使牛奶凝固、冻化等。
(3)与温度和氧气的关系
测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以及它的Z适生长温度、Zdi生长温度和Zgao生长温度。对氧气的关系,看它是好氧、微量好氧、兼性好氧、耐氧还是专性厌氧。
3、生态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寄生还是共生,寄主范围以及致病的情况)。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pH情况、水分程度等)、渗透压情况(是否耐高渗、是否有嗜盐性等)。
4、血清学反应
很多细菌有十分相似的外表结构(如鞭毛)或有作用相同的酶(如乳酸杆菌属内各种细菌都有乳酸脱氢酶)。虽然它们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各异,但在普通技术下(如电子显微镜或生化反应),仍无法分辨它们。然而利用抗原与抗体的高度敏感特异性反应,就可用来鉴定相似的菌种,或对同种微生物分型。
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的抗血清,与待鉴定的对象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鉴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该法常用于肠道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类鉴定。利用此法,已将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菌分成数十种菌型。
5、生活史
生物的个体在一生的生长繁殖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发育阶段。这种过程对特定的生物来讲是重复循环的,常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活周期或生活史。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在分类鉴定中,生活史有时也是一项指标,如黏细菌就是以它的生活史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6、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与血清学反应相似,各种噬菌体有其严格的宿主范围。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用某一已知的特异性噬菌体鉴定其相应的宿主,反之亦然。
7、细胞壁组分分析
细胞壁组分分析首先应用于放线菌分类中,把它作为区分“属”的依据之一。它比单纯用形态进行分类更全面。近年来,有人对18个属的放线菌的细胞壁进行了分析,根据细胞壁的氨基酸组成,将其分为6个细胞壁类型,又根据细胞壁的糖的组成分成4个糖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科属检索表。
8、红外光谱
一般认为,每种物质的化学结构都有特定的红外光谱。若两个样品的吸收光谱完全相同,可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因此,红外光谱技术被应用到微生物的分类中。它先后对芽孢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酵母菌进行分类,近年来又应用于放线菌分类中。
根据有关学者的试验表明,这种方法简便快速,样品少,结果较好,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各属菌的细胞成分的化学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微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探索。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借助于红外线光谱区分属内的种和菌株是困难的,但可以作为“属”的分类特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微生物鉴定方法
- 微生物是对药品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分离得到的污染微生物,进行鉴定,是十分必要的,也可为检验和生产提供有效的依据。
-
- 常见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 如今市面上全自动或半自动微生物鉴定设备有很多,那么它们通常都是采用什么方法鉴定微生物的呢?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吧。
-
- 孔雀石鉴定方法
-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其颜色和典型的条带不易与其它宝石混淆,但是和绿柱石、硅孔雀石却十分相似。因此孔雀石的好坏真假鉴别也是十分有讲究的。孔雀石的“绿”酷似
-
- 热导仪鉴定方法
- 本文将探讨热导仪的鉴定方法,介绍如何通过规范化的测试和评估程序,确保仪器的测量结果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为各类科研和工业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
- 微生物鉴定空间微生物和地下微生物
- 真菌、细菌、病毒和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显微藻类等一大类生物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顾名思义,个体微小,但和人类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微生物种类众多,既有有益的微生物又有有害的微生物。
-
- 合成多肽一级结构分析鉴定方法
- 多肽的分析鉴定方法有多肽一级结构,二级结构鉴定,多肽一级结构包括:质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氨基酸序列分析。二级结构包括:圆二色谱(CD),NMR,X-衍射等方法。
-
- 微生物培养系统原理图
- 通过对微生物培养系统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掌握微生物培养的具体步骤,还能为生产型企业提供优化生产过程的依据。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培养系统的原理图,阐明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以帮助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组成
- 随着对产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微生物限度检测仪在质量控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帮助读者了解这一设备的核心构成与功能。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标准
- 确保产品符合微生物限度标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之一。本文将详细阐述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标准和使用要求,帮助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以保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微生物安全,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使用
- 随着全球对产品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微生物限度检测仪作为品质控制的重要工具,确保了各类产品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和安全规定。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使用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操作注意事项,以帮助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工具。
-
- 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主要特点
- 真菌、细菌、病毒和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显微藻类等一大类生物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顾名思义,个体微小,但和人类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构造
- 其在制药、食品、饮料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构造,分析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应用
- 微生物快速检测仪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这对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管理和防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价值。
-
- 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维护
- 其高度自动化和精密的操作方式使得微生物培养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干预和误差。为了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定期维护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探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的维护要点及其对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性。
-
- 微生物培养系统原理
- 微生物的培养原理不仅关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机制,更涉及到如何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其高效、稳定地生长。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微生物培养系统的工作原理、常见类型及其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对这些基础内容的分析,可以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更清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教程
- 本教程将详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维护保养方法,帮助用户深入了解该设备的使用,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掌握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正确使用方法,企业能够有效应对日益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操作
-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使用者更好地掌握仪器操作技巧,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随着微生物限度检测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正确使用该仪器不仅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还能有效降低实验误差,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用途
- 它能帮助生产企业确保产品在生产、加工及包装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测仪的主要用途、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 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 微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分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藻类(部分)、原生动物(部分)。非细胞类分为病毒和亚病毒。
-
- 微生物快速检测仪介绍
-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微生物快速检测仪这款微生物检测仪器。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