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胶纸电气强度试验机
- 品牌:北京北广精仪
- 型号: BDJC-50KV
- 产地:北京 海淀区
- 供应商报价:$38000
-
北京北广精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5-04-28 15:19:20
-
销售范围售全国
入驻年限第10年
营业执照已审核
- 同类产品电压击穿试验仪(37件)
立即扫码咨询
联系方式:400-855-8699转8003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在仪器网(www.yiqi.com)上看到的!
扫 码 分 享 -
为您推荐
产品特点
- 点胶纸电气强度试验机应用(1. 0土0.1) mm厚的试样,这些试样可以按ISO 295: 1991压塑成型或按ISO 10724: 1994注塑成型,其表面尺寸应足以防止闪络
详细介绍
点胶纸电气强度试验机应用按ISO 294-1: 1996和ISO294-3: 1996中同型注塑成型试样,尺寸为60 mm×60 mm×1 mm. 如果该尺寸不足以防止闪络(见5. 3. 2)或按相关材科标准规定要求用压塑成型试样,此时用按 ISO 293: 1986压塑成型的平板试样,其直径至少为100 mm,厚(1.0±0.1) mm。
注塑或压塑的条件见相关材料标准。如果没有可适用的材料标准,则这些条件必须经供需双方协商。硬质成型件对不能将其置于平面电极间的成型绝缘件,应采用对置的等直径球电极。通常用作这类试验的电极直径为12. 5 mm或20 mm。清漆按GB/T 1981. 2-2003进行试验充填胶电极是两个金属球,每个球的直径为(12. 5 ~ 13)mm. 水平同轴放置,除另有规定外,彼此相隔(1. 0土0.1) mm,并都嵌入充填胶内 。 应注意避免出现空隙,特别避免两电极间的空隙。 由于用不同的 电极距离得到的结果不能直接相比,因此必须在材科规范的试验报告中注明间隙距离.平待于非叠层材料表面和平行于叠层材料层向的试验如果不必区分由试样击穿引起的破坏和贯穿表面引起的破坏,则可使用5. 2.1或5. 2. 2 的电极,但 5. 2. 1的电极应被优先采用。当要求防止表面破坏时.应采用5. 2. 3的电般 。平行饭电极 板材和片材试验板材和片材时,试样厚度为被试材料厚度,试样表面为长方形,长(100士2) mm,宽(25. 0士 。.2) mm,试样两侧面应切成垂直于材料表面的两个平行平面。 试样夹在金属平行板之间,两金属板相距25mm,厚度不小于10 mm,电压施加在金属板上。对于薄材料可以用2个或3个试样恰当地放置 <即:使它们的表面形成合适的角度>以支撑上电极。电极应有足够大的尺寸,以覆盖试样边缘至少超过试样各边15 mm,要注意保证试样上下两面的整个面积均与电极良好的接触。电极的边缘应适当倒圆(半径为(3-5)mm),以避免电极的边与边之间的闪络(见图6)注,如果现有设备不能使试样击穿,则可以将试样宽度减少至05. 0±0. 2) mm或 (10.0土O. 2) mm. 试样宽度的这种减少,必须在报告中予以特别说明。这种电极仅适用于厚度至少为1. 5 mm的硬质材料的试验。硬管试验硬管时,试样是一个完整的环或圆弧长度为100 mm的一段环,其轴向长度为(25士0. 2) mm。试样两端应加工成垂直于管铀向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将试样放在两平行板电极之间按5. 2. 1. I所述的板材和片材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必要时可用(2~3)个试样来支撑上电极。电极应有足够大的尺寸以使电极覆盖试样并至少超过试样各边15 mm,要注意保证试样上下两面的整个面积均与电极良好接触。
锥销电极在试样上垂直试样表面钻两个相互平行的孔,两孔中心距离为(25土1) mm. 两孔的直径这样来确定:用锥度约2%的钱刀扩孔后每个孔的较大的一端的直径不小于4.5 mm且不大5. 5 mm.。钻好的两孔完全贯穿试样,但如果试样是大管子,则孔仅贯穿一个管壁,并在孔的整个长度上用铰刀扩孔。在钻孔和扩孔时,孔周围的材料不应有任何形式的损坏,如劈裂、破碎或碳化。用作电极的锥形销的锥度为(2.0土0. 2)%,并将锥形销压人<但不要锤人>两孔,以使它们能与试样紧密配合,并突出试样每一面至少2 mm(见图7a)和7b))这类电极仅适用于试验厚度至少为1. 5 mm的硬质材料。 平行圆柱形电极对厚度大于15mm的具有高电气强度的试样进行试验时,将试样切成100mm×50 mm,并如图8 所示钻两个孔,每个孔的直径比圆柱形电极的直径大,但差值不大于0.I mm.圆柱形电极直径为(6.0士0.1)mm,并有半球形端部,每个孔的底部是半球形以便与电极端配合,使得电极端部和孔的底部之间间隙在任何点都不超过0.05 mm。如果在材料规范中没有另外规定,则两孔沿其长度的侧面相距应是(10士1)mm,每孔应延伸到离相对的表面(2.25±0. 25) mm以内。两种任选形式的通风电极如回8所示.当使用带小槽的电极时,这些小槽位置应与电极间的间距正好相反。试样除了上述各条中己组述过的有关试样的情况外,通常还要注意下面儿点。制各固体材料试样时,应注意与电极接触的试样两表面要平行,而且应尽可能平整光滑。对于垂直于材料表面的试验,要求试样有足够大的面权以防止试验过程中发生闪络。对于垂直于材料表面的试验,不同厚度的试样其结果不能直接相比(见第4章)。 两电极间距离用来计算电气强度的两电植间距离值应为下列之一(按被试材料的规定)a) 标称厚度或两电极间距离(除非另有规定,一般均采用此值);b) 对于平行于表面的试验,两电极间的距离;c) 在每个试样上击穿点附近直接测悍的厚度或两电极间的距离。试验前的条件处理绝缘材料的电气强度随温度和水份含量而变化, 若被试材料已有规定,则应遵循此规定。 否则,除非另有商定条件,试样应在温度为(23土2)℃,相对湿度为(50士5)%条件下扯理不少于24 h。周围媒质材料应在为防止闪络而选取的周围媒质中试验。在大多数情况下,符合IEC 60296: 2003的变压器油是最适用的媒质。对在矿物油中会引起膨胀的材料,此时其他的流体(例如硅油),可能是更合适的。对击穿电压值相对较低的试样,可在空气中试验,此时若要在高温下进行试验时,应注意即使在中等的试验电压下,在电极边缘的放电也会对测试值造成很大影响。如果试图在另一种媒质中时某种材料的性能进行试验评定,则可以应用这种媒质。所选取的媒质应对被试材料的危害影响是最小的。周围媒质对试验结果可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易暖收的材料,如纸租纸板,因此必须在试样制备程序中确定全部的必要步骤(例如干燥和浸渍),以及试验过程中周围媒质的状态。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试样和电极达到所要求的温度,但有些材料会因长期处于高温而受到影响。在高温空气中的试验在高温空气中做试验,可在任何设计合理的烘箱中进行,烘箱要有足够大的体棋来容纳试样和电极,使官们在试验时不发生闪络。烘箱应装有空气循环装置使试样周围的温度在规定温度的土2℃内且应大体上保持均匀,把温度计、热电偶或其他测量温度的装置尽可能放在实验点附近测量温度在班体申的试验当试验要在绝缘液体中进行时,除非其他液体更合适外,一般应使用符合IEC 60296: 2003的变庄器油。 必须保证穰体有足够的电气强度以避免网络- 在具有比变压器油更高的的相对电容率的液体中 试验的试样,会出现比在变压器袖中试验时更高的电气强度。 降低变压器油或其他掖体电气强度的杂 质,也可能会增加试样上测得的电气强度。高温下的试验可以在烘箱内的盛液容器中进行<见7. 1),也可在绝缘油作为竟也传递介质的恒温控制的油播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合适的液体循环措施,以便试样周围的温度大致均匀,并保持在规定温度的±2℃内。电气设备电源用一个可变低压正弦电源供给一个升压变压器来获得试验电压。 变压器及其电源和它的调节装置应具有如下特性。 在回路中有试样的情况下,对等于和小于试样击穿电压的所有电压,试验电压的峰值与有效值(r, m. s)之比为根号2(1土5%)即(1. 34~1. 48)。电源的容量应足够大,使之在发生击穿之前均能符合8. 1. 1 要求,对于大多数材料,在使用推荐的电极的情况下,通常40 mA的输出电流容量巳足够。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电源容量范围为;对于10kV及以下的小电容试样的试验,其容量为0.5kVA;对于试验电压为100 kV以下者则为5 kVA。可变低压电源调节装置应能使试验电压平滑、均匀地变化,无过冲现象。当用一个自耦调压器按第10章施加电压时,所产生的递增的增量不应超过预期击穿电压的2%。对短时试验或快速升压试验,zui好使用马达驱动调节装置。为了保护电源不致损坏,应装有一个装置使在试样击穿的几个周期内切断电源。这个装置可以由一个接在高压回路中的电流敏感元件组成。为了限制在击穿时由电流或电压冲击引起电极的损伤,要求将一个具有合适值的电阻器与电极串联。电阻值的大小应取决于电极所允许的损伤程度。注:应用阻值很高的电阻器可能会导致测得的击穿电压比应用阻值低的电阻器测得的击穿电压值高。电压测量 按等效有效值记录电压值。 较好的方法是用一块峰值电压表并将其读数除以根号2。 电压测量回路的总误差应不超过测得值的5%,该误差包括了由于电压表的响应时间所引起的误差。 在所用的任何升压速率下,该响应时间引起的误差应不大于击穿电压的1%。果用符合8. 2.1要求的电压表来测量施加到电极上的电压。好将它直接接到电极上,也可通过分压器或电压互感器接到电极上。 如果使用升压变压器的测量线圈来测量电压,则施加到电极上的 电压的指示正确度应不受升压变压器负载和串联电阻器的影响。希望在击穿后能在电压表上保留最大试验电庄的读数值,从而正确地读出并记录击穿电压,但指示嚣应对在击穿时发生的瞬变现象不敏感。
程序试验应记录如下内容:
a) 被试样品;
b) 试样厚度的测量方法(若不是标称厚度);
c) 试验前的处理;
d) 试样数量(若不是5个,应注明);
e) 试验温度;
f) 周围媒质;
g) 使用的电极;
h) 升压方式;
I) 以电气强度或是击穿电压作为报告的结果。
将符合第5章的电极装到试样上,装电极时要防止损伤试样。使用符合第8章的电气设备,将电压施加到两电极之间,接10. 1到10. 5之一的方法升高电压,观察试样是击穿还是闪络<见第11章>。
升压方式 短时<快跑>试验 将试验电压由零开始以均匀的速度升高直至击穿发生。对被试材料选择开压速度时,应使大多数击穿发生在(10~20) s之间。 对于击穿电压有显著 差异的材料,也有可能在这个时间范围以外发生破坏 如果大多数击穿都发生在(10~20) s之间,则认为试验是成功的。升压速度应从下述中选取:100V/s,200 V/s, 500V/s,1000 V/s,2000v /s, 5000v /s等等注:对于大多数材料,通常使用500 V/s的升压速度,对模塑材料,推荐使用2 000 V/s升压速度,以便获得与IEC 6029 6, 2003相适应的可比数据。
20 s逐组升压试验 将40%的预计短时击穿电压施加于试拌上。 假如不知道短时击穿电压预计值,则应按10. 1 的方法来得到。 假如试样耐受这个电压20 s还未击穿,则应按表1规定的增量逐级增加电压。 每一次增加的电压应立即且连续施加20s直至发生击穿。 升压要尽可能地快并无任何瞬态过电压,级间升压所用的时间应包括在较高一级电压的20 s期间内。如果击穿发生在从起始试验算起少于6级的电压内,则用更低的起始电压再做5个试样的试验。根据试样能耐受20s而不击穿的最高试验电臣来确定电气强度。 慢连升压试验(120~240) s从40%的预计短时击穿电压开始匀速升压,使击穿发生在(120~240) s之间。 对于击穿电压有显著差异的材料来说,有些试样可能在此时间范围以外发生破坏, 如果大多数击穿发生在(120~240) s 之间,则认为是满意的。 选择升压速度时应从下列数据中开始选择:2 /sV儿,5 V/s,10 V/s,20 V/s, 50 V/s,100 V/s,200 V/s,500 V/s,l 000 V/s,等等。 60s逻辑升压试验除非另有规定,应按10. 2进行试验,但每一级中的耐压时间为60 s,极慢速升压试验(300~600) s除非另有规定,应按10.3进行试验,但击穿应发生在(300~600) s之间。 从下列数据中选择升压速度:1V/s,2 V儿,5 V/s,10 V/s,20 V儿,50 V/s,100 V/s,200 V/s,等等。
注:在10.3中所述的(120~240) s的慢速升压试验和在10.5中所述的(300~600) s的极慢速升压试验所得结果与20 s逐级升压(10, 2)或60 s逐级升压(10, 4)所得结果大致相似 当使用现代自动设备时,前两者较逐级升压试验更为方便且采用这两种慢速开压试验也使自动设备的使用成为可能.检查试验当做检查或耐压试验时,要求施加一个预先确定的电压值。 即将该电压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升到所要求的值,升压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瞬态的过电压。然后将所要求的电压值维持到规定的时间。击穿的判断在电击穿的同时,回路中电流增加和试样两端电压下降。电流的增加可使断路器跳开或熔丝烧断.但是有时也可由于闪络、试样充电电流、漏电或局部版电电流、设备磁化电流或误动作而引起断路嚣跳开.因此,断路器应与试验设备及被试材料的特性相匹配,否则,断路器可能会在试样未击穿时动作或当试样击穿时断路器不动作,这样便不能正确地判断出是否击穿。即使在zui好的条件下,也存在周围媒质先击穿的情况也会发生。因此,在试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检测这些现象,若发现媒质击穿,应在报告中注明.注:对漏电检测电路敏感性特别重要的那些材料,在这种材料的标准中也应作同样的说明。在垂直于材料表面方向试验时通常容易判断,无论通道是否充有碳粒,当击穿发生后用肉眼容易看到真正击穿的通道.当平行于材料表面方向试验时,要求判断是由试样破坏引起的击穿现象还是由闪络引起的失效(见5.2)。可以通过检查试样或使用再施加一次电压的办法来进行鉴别,再次施加的电压值应小于次施加的击穿电压值。试验证明,再次施加的电压值为次击穿电压值的50%比较合适,然后用 与试验相同的方法升压直到破坏。试验次数除非另有规定,通常应做5次试验,取试验结果的中值作为电气强度或击穿电压的值。如果任何一个试验结果 当试验并非用于例行的质量控制时,必须做较多的试样,具体的数量与材料的分散性和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关。 对并非用于例行的质量控制试验.参见附录A对决定需要试验次数和数据分析参考是有用的。
报告除非另有规定,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a) 电压击穿强度试验仪(电压击穿试验仪)被试材料的全称,试样及其制备方法的说明;
b) 电压击穿强度试验仪(电压击穿试验仪)电气强度的中值<以kV/mm表示>或击穿电压的中值(以kV表示);
c) 电压击穿强度试验仪(电压击穿试验仪)每个试样的厚度<见5.4);
d) 试验时所用的周围媒质及其性能;
e) 电极系统;
f) 施加电压的方式及频率;
g) 电气强度的各个值(以kV/mm表示>或击穿电压的各个值<以kV表示);
h) 在空气中或在其他气体中试验时的温度、压力和湿度,若在液体中试验时周围媒质的温度;
i) 试验前条件处理;
j)击穿类型和位置的说明。
如果只需要最简单的结果报告,则应该报告前6项内容及最低值和最高值。
仪器优势:
1、*自动放电;
2、*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电流测试误差1%;
3、*电极支架采用优质环氧板;
4、*软件可连续做10组试验对比;
5、*试验曲线不同颜色,可叠加对比;
6、*软件可设置电流保护功能;
7、*带有主机控制区域,不通过电脑可单独控制主机;
8、*主机带有电压、电流显示功能;
9、*内置排风装置;
10、*内置照明功能;
11、*放电报警装置;
12、*蓝牙远程控制;
13、*三色灯报警装置(绿灯箱门关闭良好,黄灯开门小心操作,红灯有高压);
14、*可实现触摸屏或电脑双重操作;
15、*可实现组合编程,梯度升压的升压和耐压时间可分别单独设置;
16、*U盘下载功能,可以将设备中的试验记录直接下载到U盘中。
仪器特点:
1、独立的控制系统,模块式结构方便于售后维护,外观美观大气,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噪音,电级自动对中定位,操作方便,安全系数大,精度高。
2、由设备本身触摸屏及控制面板进行操作控制,如不需要进行曲线分析,可不配备计算机。
3、如需进行曲线分析,可配备计算机,只进行数据及曲线记录功能,不进行设备控制,避免了试验人员在计算机和设备间交替操作,更人性化。
4、设备具有试验参数记忆功能,相同试验条件不需要每次试验都进行设置,且断电仍会记忆最后一次试验设置参数。
5、试验界面简单明了,且配有示意曲线说明,参数不同,曲线走势不同,方便理解。
6、控制面板简洁,功能标注明确,操作简单。
7、可记录并同时显示10次试验记录,方便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且可以随时舍弃不理想的任意一组数据。
8、增加了U盘下载功能,可以将设备中的试验记录直接下载到U盘中。
9、如配备计算机,可生成详细的试验报告单,包括每一组具体信息,多组综合信息,及曲线。
10、设备试验界面采用仪表盘及数字同时且实时显示的方式,更方便试验过程的观看。
11、设备具有安全警告提示,在未关闭试验箱门时试验无法开始,且会弹出警告,在满度(即:高压变压器无输出)时会弹出警告,且试验过程中如果开门,试验会自动结束。
12、采用蓝牙数据传输,解决由于有隔离墙阻挡穿墙过线的麻烦和远距离操作安全可靠;
13、设备配有三色报,绿灯亮时表示箱门关闭良好可以开始试验,黄灯亮时表示试验箱门打开,此时可进行试样更换。红灯亮时表示高压大于0.5KV,此时不要开箱门。直流试验结束放电过程警报灯会闪烁且报警。(总结:绿灯箱门关闭良好,黄灯开门小心操作,红灯有高压)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6237:2003《胶粘剂木材与木材粘结拉伸剪切强度的测
定。
本标准与ISO 6237:2003相比,在结构上有些调整,附录C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 6237:2003的章
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 6237:200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作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删除了 ISO 291、ISO 472;
●增加引用了GB/T2943(见第3章);
一增加了木破率术语(见3.1);
一修改了试件部分中厚度的规定,将原规定木板厚度为2.5mm,改为两种试件2个厚度范围,以
增加标准的实用性(见5.2.1和5.2.2);
一增加了木破率的计算公式,便于操作(见9.4);
一增加了附录B中适合胶粘剂剪切测试的国产木材种类,便于使用(见附录B中表B.2)。
本标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将标准名称修改为《木材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哥俩好新
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中科华宇(福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橡胶制品研究
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一萍、刘鹏凯、张建庆、卢云杰、杨猛、殷萍、陆林森、颜财彬、高艳想、朱建兰。
GB1408-2016 GB/T 507-2002
GB/T1695-2005 DL429.9-91
GB/T3333 绝缘油击穿电压测定
HG/T 3330 绝缘油介电强度测定法
GB12656 ASTM D149.
主要功能:
1、试验过程中可动态绘制出试验曲线,试验的曲线可以多种颜色叠加对比。
2、可对试验数据进行编辑修改,灵活适用;
3、试验条件及测试结果等数据可自动存储;
4、试验报告格式灵活可变,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5、可对一组试验中曲线数据的有效与否进行人为选定;
6、试验结果数据可导入EXECL,WORD文档编辑;
7、过电流保护装置有足够的灵敏度,能够保证试样击穿时在0.1S内切断电源;
点胶纸电气强度试验机
高压验仪采用计算机控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完成对绝缘介质材料的工频电压击穿,工频耐压试验。适 用于对固体绝缘材料(如:绝缘漆、树脂和胶、浸渍纤维制品、层压制品、云母及其制品、塑料、薄膜复合制品、陶瓷和玻璃等)在工频电压下击穿电压,击穿强度和耐电压的测试。绝缘材料耐电压击穿测试仪
电压击穿试验仪安全保护措施功能:
1、试验在试验箱中进行,试验箱门打开时电源加不到高压变压器输入端,即高压侧无电压。100KV测试设备高压电极距离试验箱壁的最近距离大于270mm,50KV测试设备高压电极距离试验箱壁的最近距离大于250mm,试验时即使人接触箱壁也不会有危险。
2、设备要安装单独的保护地线。接保护地线,主要是减少试样击穿时对周围产生的较强的电磁干扰。也可避免控制计算机失控。
3、该试验设备的电路设有多项保护措施,主要有:过流保护、过压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直流试验放电报警,电磁放电等。
4、直流试验放电报警功能:在设备做完直流试验时,当开启试验门时设备会自动报警,直至使用设备上的放电装置放电后报警会自动取消.(注:因为直流试验后不放电会危险到人安全,不能直接拿取电极,起到提醒使用人员放电以免造成伤害)。
5、试验放电装置,电磁铁自动放电放置。符合标准
GB1408.1-2016《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 *部分;工频下试验、第2部分》
GBT13542.1-2009电气绝缘用薄膜*部分
GB/T1695-2005《硫化橡胶工频击穿电压强度和耐电压的测定方法》
GB/T 3333-1999《电缆纸工频击穿电压试验方法》1 范围
GB/T 13542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气绝缘用薄膜的定义、一般要求、尺寸、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
输和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电气绝缘用薄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354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 13542.2-2009电气绝缘用薄膜第2部分:试验方法(IEC60674-2:1988,MOD)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卷绕性windability
薄膜的卷绕性用于评定成卷薄膜的变形情况,可由偏移/弧形和凹陷两方面衡量。
3.1.1
偏移/弧形bias-camber
当薄膜平整地打开时,其边缘不呈直线(偏移或弧形)、
3.1.2
凹陷
sag
当一段薄膜由两个呈水平位置的平行辊支撑并承受一定张力的情况下,其中有部分薄膜会低于总
的水平面。接头耐热性或耐溶剂性等特殊要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
4.4管芯
薄膜应卷在圆形管芯上,管芯在卷绕拉伸下应不掉屑、坍塌或歪扭,也不应损坏薄膜或使其性能降
低。管芯的所有性能和尺寸及其偏差由供需双方协商,管芯的优选内径为76 mm和152 mm,管芯可以
伸出膜卷的端部,或者与端部平齐。
5尺寸
5.1厚度
按GB/T 13542.2-2009第4章所述的方法测定厚度,除非在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且测得的厚度
应在标称值±10%范围内。
5.2宽度
宽度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按GB/T 13542.22009第6章规定的方法测定的宽度,除非产品标
准另有规定,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薄膜宽度
单位为毫米
宽度
偏差
≤50
±0.5
>50~300
±1.0
>300~450
±2.0
>450
±4.0
5.3长度
对长度的要求由产品标准规定。
6检验规则GB/T 13542《电气绝缘用薄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一一第2部分:试验方法;
一第3部分:电容器用双轴定向聚丙烯薄聩;
一第4部分:聚酯薄膜
.…。
本部分为GB/T13542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EC60674-1:1980《电气用塑料薄膜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英文版)。
本部分与IEC60674-1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1)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章;
2)增加了“检验规则"章。
本部分代替GB/T 13542-1992《电气用塑料薄膜一般要求》,
本部分与GB/T 13542-1992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1)将“引用标准”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2)定义3.1.1中“偏斜”改为“偏移/弧形”。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1)归口,
本都分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先修、赵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542-1992。
6.1薄膜应进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型式检验项目为产品标准中技术要求规定的全部项目,每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当原材料变更
或工艺条件改变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6.3产品批量、抽样方法和出厂检验项目在产品标准中规定,每批薄膜应进行出厂检验,产品经检验
合格才能出厂。制造厂应保证出厂产品符合产品标准中全部技术要求。
6.4当试验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时,应在该批薄膜另外二卷中各取一组试样重复该项试
验,如仍有一组不符合要求时,该批薄膜为不合格品。
6.5使用单位可按产品标准的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验收检验。预处理条件按GB/T13542.2-2009
中3.2要求进行。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