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问答社区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 2022-05-09 16:46:13 193  浏览
  •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CO2混相驱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技术之一.CO2在多孔岩石中有效驱油的一 些特性是:降低原油黏度,原油体积膨胀;CO2在水中的高溶解度,汽化和萃取原油中的轻短成分; 降低界面张力.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

    CO2驱能否混相,取决于最小混相压力 (MMP),非混相驱发生在接触压力低于MMP情 况下,CO2与油藏中原油不能形成混相状态。相反,当CO2与油藏接触压力高于MMP时,注入的 CO2与油藏中原油发生混相,实现混相驱.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高温高压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油/气注入系统、高温高压NMR岩心夹持器和数据采集单元组成,如图4所示。

    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研究页岩中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页岩中CO2混相驱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CO2混相驱第 1 阶段,包裹体中的油被二氧化碳置换,产油率较高。当CO2突破至包裹体时,产油率降低。

    CO2混相驱第二阶段,有机质-粘土中的游离油被二氧化碳置换。当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大于ω0时,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随着二氧化碳注入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突破至有机质-粘土中,产油率下降。由于有机质-粘土的渗透率低于包裹体的渗透率,第二阶段的产油率降低值小于第一阶段。

    CO2混相驱第三阶段,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此外,由于流体的流动和扩散均随着二氧化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各阶段中产油率均随时间增加。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热门问答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CO2混相驱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技术之一.CO2在多孔岩石中有效驱油的一 些特性是:降低原油黏度,原油体积膨胀;CO2在水中的高溶解度,汽化和萃取原油中的轻短成分; 降低界面张力.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

CO2驱能否混相,取决于最小混相压力 (MMP),非混相驱发生在接触压力低于MMP情 况下,CO2与油藏中原油不能形成混相状态。相反,当CO2与油藏接触压力高于MMP时,注入的 CO2与油藏中原油发生混相,实现混相驱.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

高温高压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油/气注入系统、高温高压NMR岩心夹持器和数据采集单元组成,如图4所示。

低场核磁共振驱替装置研究页岩中CO2混相驱物性特征

页岩中CO2混相驱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CO2混相驱第 1 阶段,包裹体中的油被二氧化碳置换,产油率较高。当CO2突破至包裹体时,产油率降低。

CO2混相驱第二阶段,有机质-粘土中的游离油被二氧化碳置换。当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大于ω0时,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随着二氧化碳注入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突破至有机质-粘土中,产油率下降。由于有机质-粘土的渗透率低于包裹体的渗透率,第二阶段的产油率降低值小于第一阶段。

CO2混相驱第三阶段,有机质中的吸附和吸收油被二氧化碳置换。此外,由于流体的流动和扩散均随着二氧化碳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各阶段中产油率均随时间增加。

CO2混相驱物性特征:二氧化碳混相驱过程T2谱分布

2022-05-09 16:46:13 193 0
储层物性特征有哪些?低场核磁共振显身手

储层物性特征有哪些?低场核磁共振显身手

储层物性是油气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物性特征有哪些?广义上储层物性包括储集层岩石的骨架性质、孔隙性、渗透性、含流体性、热学性质、导电性、声学性质、放射性及各种敏感性等。狭义的一般指储层岩石的孔隙率和渗透率。

低场核磁共振如何用于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低场核磁共振储层物性特征分析是利用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核磁共振现象的这一特性,测量同一样品在不同处理阶段的核磁共振信号,从而求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等地质参数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常规岩心分析方法成本高、测试周期长的缺点,具有用量少、速度快、成本低、获取参数多、准确性高等优点。在储层物性方面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并应用,能够为石油勘探提供可靠且及时的数据,对于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储层物性特征评价是储层评价和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许多石油院校、科研院所、油田单位在积极探索室内岩石物性准确测定,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起来而且日趋完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样品由测试岩心扩展到了岩屑以及井壁取心,且不受形状的限制,具获取参数多、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随钻分析、耗资低等特点,并使得在现场快速分析储层物性得以实现,形成了一项特色的快速评价储层物性的核磁共振技术。

低场核磁共振驰豫机理

固体表面对流体分子的作用力强弱决定了弛豫时间的大小即弛豫速度的快慢。总的来说,弛豫时间快慢由三个方面决定:岩样固体的表面性质;岩样内的孔隙大小;岩样中饱和流体的流体性质和流体类型。

岩石孔隙中,三种驰豫机制控制着核磁驰豫过程,分别是表面弛豫、体积弛豫和扩散弛豫。这三种机制同时存在,若满足快扩散条件,单个驰豫机制引起的驰豫速率的和就是总的驰豫速率。

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存在于类似较大孔隙这种不受限空间时,流体内部会产生自由衰减过程,称之为体积弛豫,也叫自由驰豫。由于孔隙空间不受限,故体积驰豫与孔隙壁无关,与温度、流体粘度、岩石润湿性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孔隙中流体的性质。

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流体后,流体的扩散运动使得分子与岩石颗粒表面发生频繁碰撞,分子与岩石表面碰撞时,分子会把核自旋的能量传给岩石颗粒表面,于是会因自旋运动重新取向于原来磁场方向,引起纵向弛豫T1;同时,自旋相位发生不可恢复的相散,导致横向弛豫T2的加速。这个过程就是岩石表面驰豫的作用机制。岩石表面驰豫机制与岩石胶结物的性质以及颗粒表面有关。进而反映出岩石的储层物性特征参数。

2022-05-25 09:50:49 291 0
储层物性指什么?低场核磁共振如何用于储层物性分析

储层物性指什么?低场核磁共振如何用于储层物性分析

储层物性是油气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广义上还包括储集层岩石的骨架性质、孔隙性、渗透性、含流体性、热学性质、导电性、声学性质、放射性及各种敏感性等。狭义的一般指储层岩石的孔隙率和渗透率。

低场核磁共振如何用于储层物性分析:

低场核磁共振储层物性分析是利用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形成核磁共振现象的这一特性,测量同一样品在不同处理阶段的核磁共振信号,从而求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等地质参数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常规岩心分析方法成本高、测试周期长的缺点,具有用量少、速度快、成本低、获取参数多、准确性高等优点。在储层物性方面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并应用,能够为石油勘探提供可靠且及时的数据,对于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储层物性评价是储层评价和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许多石油院校、科研院所、油田单位在积极探索室内岩石物性准确测定,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起来而且日趋完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样品由测试岩心扩展到了岩屑以及井壁取心,且不受形状的限制,具获取参数多、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随钻分析、耗资低等特点,并使得在现场快速分析储层物性得以实现,形成了一项特色的快速评价储层物性的核磁共振技术。

低场核磁共振驰豫机理

固体表面对流体分子的作用力强弱决定了弛豫时间的大小即弛豫速度的快慢。总的来说,弛豫时间快慢由三个方面决定:岩样固体的表面性质;岩样内的孔隙大小;岩样中饱和流体的流体性质和流体类型。

岩石孔隙中,三种驰豫机制控制着核磁驰豫过程,分别是表面弛豫、体积弛豫和扩散弛豫。这三种机制同时存在,若满足快扩散条件,单个驰豫机制引起的驰豫速率的和就是总的驰豫速率。

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存在于类似较大孔隙这种不受限空间时,流体内部会产生自由衰减过程,称之为体积弛豫,也叫自由驰豫。由于孔隙空间不受限,故体积驰豫与孔隙壁无关,与温度、流体粘度、岩石润湿性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孔隙中流体的性质。

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流体后,流体的扩散运动使得分子与岩石颗粒表面发生频繁碰撞,分子与岩石表面碰撞时,分子会把核自旋的能量传给岩石颗粒表面,于是会因自旋运动重新取向于原来磁场方向,引起纵向弛豫T1;同时,自旋相位发生不可恢复的相散,导致横向弛豫T2的加速。这个过程就是岩石表面驰豫的作用机制。岩石表面驰豫机制与岩石胶结物的性质以及颗粒表面有关。进而反映出岩石的储层物性参数。

2022-05-23 23:04:12 226 0
lf-nmr/mri 低场核磁共振

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或低场核磁共振成像(Low-Field MRI)是指在相对较低的磁场强度下进行的核磁共振技术或成像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高场核磁共振技术(如1.5T或3T),低场核磁共振通常指磁场强度在0.1T到1.5T范围内的系统。


lf-nmr/mri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和优势:

1.低成本:相对于高场核磁共振系统,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使得该技术在一些预算有限的研究或应用领域更具可行性。

2.便携性:低场核磁共振系统可以设计为便携式设备,易于移动和部署。这使得它在野外、临床诊断或偏远地区等场景下的应用具有优势。

3.特定应用:lf-nmr/mri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某些特定应用中具有优势,例如食品质量检测、油水分离、岩心分析等。由于不同核磁共振参数(如T1、T2等)在不同场强下的变化特点,低场核磁共振可以提供特殊的信息。

低场核磁共振成像:lf-nmr/mri低场核磁共振成像通常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如关节成像、脑部成像等。虽然低场成像分辨率较低,但它具有较短的扫描时间和较低的磁场要求,对某些临床情况或特定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的性能和成像质量相对较差,分辨率较低,对于某些细节的观察可能不够清晰。因此,在选择核磁共振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具体应用需求、成本和设备性能等因素。


lf-nmr/mri低场核磁共振主要可分为磁体、射频、谱仪和温控四个部分;


2023-07-10 13:03:06 203 0
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时间

在核磁共振现象中,弛豫是指原子核发生共振且处在高能状态时,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将迅速恢复到原来低能状态的现象。恢复的过程即称为弛豫过程,它是一个能量转换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反映了质子系统中质子之间和质子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完成弛豫过程分两步进行,即纵向磁化强度矢量Mz恢复到最初平衡状态的M0和横向磁化强度Mxy要衰减到零,这两步是同时开始但独立完成的,下面将简单介绍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过程和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时间T2。

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过程

在射频脉冲的作用下,所有质子的相位都相同,它们都沿相同的方向排列,以相同的角速度(或角频率)绕外磁场进动。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同相位的质子彼此之间将逐渐出现相位差,即失相位。我们把质子由同相位逐渐分散zui终均匀分布,宏观表现为其横向磁化强度矢量Mxy从zui大(对于π/2脉冲来说,为M0)逐渐衰减为0的过程称为横向弛豫过程。

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时间

低场核磁共振横相弛豫时间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通常用Mxymax衰减63%时所需的时间,所以经过一个T2时间,Mxy还存在37%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认为Mxy经过5T2时间已基本衰减为零。下图表示π/2脉冲之后Mxy随时间的衰减曲线:

在MRI中,通常用横向弛豫时间T2来描述横向磁化强度Mxy衰减的快慢,如果T2小就说明横向磁化强度Mxy衰减快。否则,若T2长就说明横向磁化强度Mxy衰减慢。

在给定外磁场中,T2仅取决于组织,不同的组织由于其自旋-自旋相互作用效果不同,而这种效果取决于质子间的接近程度。由于不同组织自旋-自旋相互作用效果不同,所以不同组织的T2不同,固体中的T2比液体中的T2短的多。特别注意的是:横向弛豫时间T2比纵向弛豫时间T1快5-10倍,也就是说在纵向磁化强度恢复到M0时,横向磁化强度早已经衰减为零。

2022-11-21 12:02:00 175 0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随着水驱开发的进行,国内大多数油田皆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未波及区的剩余油和波及区的残余油,认识剩余油为油田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提供重要依据尤为重要。

剩余油分布是指剩余油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众多,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的影响。静态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开发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

岩心驱替核磁共振原理

基于核磁对氢信号优秀的捕捉能力,在油气藏储层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配多场耦合配件,可以模拟地层真实高温高压环境,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不同尺寸孔隙中的油水信号在核磁T2谱中对应的弛豫时间不同,随着驱替实验(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进行,核磁T2谱随着岩心内部油水相态(多相驱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用定量来研究地层的油气开采过程。同时基于核磁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个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的各个阶段进行成像,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态变化。实现驱替过程(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水驱剩余油分布实验、微观驱替实验、多相驱替实验)中油水变化的可视化。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框架图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MacroMR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的外围驱替系统,实现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环境,对岩心进行全过程可视化驱替研究,可视化可以定性的评价岩心驱替情况,通过谱图变化可定量计算出驱替量的多少;可以任意层面、多角度对岩心进行无损切片选层观测和分析;

岩心驱替可视化系统

2022-07-27 09:50:09 214 0
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

氮气驱替是一种常用的增强油田采收率的技术之一。它是通过注入氮气到油藏中,改变原有的油水相渗流规律,从而促进原油的流动和采收。


氮气驱替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采收率:

1.降低原油黏度:注入氮气会降低原油的黏度,使其更易流动。这有助于减少原油在油藏中的残余量,提高采收率。

2.驱替效应:氮气的注入可以替代原油中的天然气或溶解的气体,减少油藏中的气体相对于原油的相互作用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这将推动原油向井口方向移动,增加采收率。

3.提高采出率:氮气的注入可以提高油井的有效压力,推动原油流向井口。通过增加井底压力,氮气可以扩大原油的排采范围,使得原本难以采集的油藏中的原油得以开采,提高采收率。

4.防止油藏砂化:一些油藏存在砂质岩层,注入氮气可以维持油藏中的气体压力,防止砂质岩层崩塌,保持油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尽管氮气驱替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其效果受到油藏特性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实施氮气驱替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油藏评价和实验研究,以确定该技术在具体油藏中的可行性和效益。此外,应注意合理控制氮气注入量和注入方式,以避免潜在的环境和安全问题。


核磁共振技术(NMR)在混相驱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油藏岩石中的核磁共振现象,可以提供有关原油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分布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氮气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案例:


N2 驱过程中T2 谱变化


2023-07-03 11:42:48 115 0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