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方案专注于利用潮湿试验箱对过滤器展开全面测试,详细阐述实验目的、样本准备、设备调试、测试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注意要点等关键环节
立即扫码咨询
联系方式:4008558699转8180
联系我们时请说明在仪器网(www.yiqi.com)上看到的!
精确测定过滤器在潮湿工况下对特定粒径颗粒物(如 PM2.5、PM10 等)、微生物(细菌、霉菌孢子等)以及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过滤效率,明确其净化能力。
研究过滤器在高湿度环境下的阻力变化规律,测量不同湿度、空气流速条件下的压力差,评估其对通风系统能耗的影响。
考察过滤器的耐用性,模拟长时间连续运行以及潮湿环境下的反复受潮、干燥循环,观察过滤器材料的物理化学变化,预估使用寿命。
分析过滤器在潮湿环境下与不同污染物接触后的兼容性,检测是否有材料降解、腐蚀或滋生微生物等问题,确保其安全性与稳定性。
选取多种类型、规格的过滤器,涵盖不同过滤材质(如玻纤滤纸、无纺布、活性炭纤维等)、过滤精度等级,确保样本代表性,以全面对比分析不同过滤器特性。
对各过滤器样本进行预处理,在标准环境下干燥至恒重,测量初始重量、透气性等基础参数并记录存档,为后续对比分析提供基准。
确保潮湿试验箱性能可靠,严格校准湿度控制系统,使箱内湿度能精确达到设定值,湿度控制精度在±2%RH 以内,满足过滤器严苛测试要求。同时,配备稳定的空气循环系统,能提供可控的空气流速,流速控制精度在±0.1m/s 以内。
检查试验箱的密封性能,防止外界空气渗入干扰实验环境,可采用烟雾测试法等手段排查潜在泄漏点并及时修复。
调试污染物发生装置,依据实验需求,产生特定粒径的颗粒物、微生物或气态污染物,确保浓度稳定、可控,能模拟实际污染环境。
初始干燥稳定:将预处理后的过滤器安装在试验箱内的测试风道中,设定箱内初始湿度为较低水平(如 30%RH),以设定的基准空气流速(如 0.5m/s)通风 1 - 2 小时,使过滤器达到初始状态平衡,记录此时过滤器两端的压力差等基础数据。
加湿测试阶段:以预定速率(如 5%RH/min)将箱内湿度提升至设定的高湿度工况(如 80%RH),待湿度稳定后,开启污染物发生装置,按预定浓度(如 PM2.5 浓度 100μg/m³)向风道内注入污染物,持续运行 3 - 4 小时,实时监测过滤器进出口处的污染物浓度、过滤器的阻力变化,计算过滤效率。
潮湿循环耐久测试:在上述高湿度污染工况下,模拟过滤器实际使用中的潮湿循环,设置不同的循环周期(如加湿 4 小时,除湿 2 小时,重复 5 次),累计运行一定时长(如 30 小时),考察过滤器材料的耐久性变化,定期停机检查过滤器外观有无变形、发霉,测量重量变化,分析材料老化程度。
恢复测试:完成耐久测试后,将箱内环境恢复至初始干燥状态,通风 1 小时,再次测量过滤器的过滤效率、阻力等参数,与初始数据对比,评估过滤器在潮湿环境下的可逆性损伤情况。
搭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在过滤器进出口位置布置高精度颗粒物浓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通过数据采集卡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计算机软件平台进行实时显示、存储。
数据分析: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绘制过滤效率、阻力等性能指标随湿度、时间、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对比不同型号过滤器差异,量化评估潮湿环境对过滤器的影响程度,找出性能薄弱环节,为过滤器优化改进提供方向。
安全防护:由于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毒性或致敏性,实验人员必须全程穿戴防护装备,包括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试验场地配备通风设施,确保良好通风,及时排出污染空气,防止人员中毒或过敏。
设备维护:每完成一轮测试,仔细检查试验箱的湿度控制元件、空气循环部件、污染物发生装置有无损坏、堵塞等问题,及时清理维护;对过滤器测试风道进行密封性检查,防止泄漏影响测试结果。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如遇污染物泄漏、试验箱故障等紧急情况,能迅速切断电源、停止污染物注入,启动通风系统,采取相应抢险措施,保障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不受污染。
全部评论(0条)
推荐方案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