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2条)
-
- nicepual 2014-03-02 00:00:00
- 红外探测器作用距离短,受大气条件影响较大,没有机载雷达探测实用,即使装备了这种红外探测装置的战机,也是作为辅助探测用的,比如俄罗斯的苏-27、米格-29,远距离探测仍然要靠雷达。美军对自身的空中预警机、侦察机、地面雷达网、机载雷达探测有信心,确实美军在这方面也是世界lingxian的。所以没有必要给战机配备这种设备。其实要加上也很简单,美军后期也有类似的产品——激光/红外测距吊舱。
-
赞(10)
回复(0)
-
- 诡师羸弱 2014-03-02 00:00:00
- 毛子的那种垃圾红外探测仪美国人当然看不上,美国自己早就普及了光电吊舱,在重量远远小于毛子产品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提供毛子破烂设备根本无法提供的高清晰红外热成像图像,而且还有激光指示器和数据传输以及导航模块,一个200多千克的吊舱就能立刻让战斗机具备对地精确打击的能力。到了F35的时代,红外探测已经只是遍布全身的传感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是这个子系统,现在也已经能轻松完成自动跟踪地面移动目标,比如远距离上的车辆,探测远距离上的敌方战斗机,甚至在超远距离上探测弹道,有了这种高级的东西,当然就不需要毛子那种红外探测仪,那东西对地无法提供高清晰图像无法用于对地精确攻击,对空Z多就是有限的预警,根本不能用于火控。
-
赞(19)
回复(0)
热门问答
- 美军战斗机为什么不装红外探测仪
2014-03-01 05:38:43
333
2
- 为什么搜救不用红外探测仪
- 用红外探测仪不是方便很多么?
2010-04-16 10:38:04
331
3
- 红外探测仪的英文是什么?
- 看清楚题目哦!有悬赏!!!
2010-05-08 10:54:47
593
2
- 被动红外探测仪和主动红外探测仪有哪些区别
- 安防系统中的被动红外探测仪和主动红外探测仪 它们都有哪些区别? 百度一下的请不要来。。。
2014-04-25 17:01:00
437
3
- 战斗机座舱温度控制
2014-06-30 02:07:08
363
3
- 为什么人进入水里后红外探测仪探测不到
2016-06-25 09:24:49
274
1
- 可以用红外温度探测仪测试不锈钢管道表面温度吗
2017-09-19 12:51:45
394
1
- 红外温度探测仪 如何转换成空调相对应温度?
2018-07-30 06:08:51
466
1
- 不明白夜间作战美军为什么没有准备夜视仪
2017-04-06 17:05:08
363
2
- 为什么循环水泵出口不装逆止阀?
- 个人认为其他的一些泵之所以有逆止门,可能是因为他们处于备用状态,如果没逆止门的话就会倒流,而循环水泵则是泵启动后才联启出口蝶阀,并且出口蝶阀为重锤式,一旦循泵跳闸,压力一卸掉,重锤的重力会把出口蝶阀关闭,所以不用逆止门。
2015-11-27 23:22:41
1330
2
- 艾礼富红外对射探测仪接线方法是什么?
- 谁能帮忙说说怎么接法?带图Z好
2009-09-01 17:20:37
352
2
- 穴位探测仪
2014-10-04 03:47:15
600
3
- 既然雷达无法发现隐形战斗机,己方怎样确定隐形战斗机的位置?
2012-10-11 03:52:15
441
4
- 汽车排气筒为什么不装个单向阀了
- 汽车排气筒为什么不装个单向阀了
2016-10-08 01:21:06
362
2
- 油品灰分的测定 干燥器为什么不装干燥剂
2017-06-22 23:38:16
532
1
- 美军夜视仪看多远
- 美军夜视仪看多远... 美军夜视仪看多远 展开
2018-12-02 19:19:13
399
0
- 红外线探测仪为什么需要冷却?冷却到多少度?
2012-10-22 23:46:47
435
1
- 气相色谱仪不装气体净化器可以吗
2016-08-18 22:00:56
406
1
- 美军现役防毒面具有哪些
2017-06-19 16:36:01
486
1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
- #DeepSeek如何看待仪器#
- 干体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 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调光膜失效风险?解决方案:SMC-210PF-FPC温湿度折弯试验箱的五大核心价值1. 多维度环境模拟,覆盖全生命周期测试需求超宽温域:支持-70℃至+150℃的极限温度模拟(可选配),复现材料在极寒、高温、冷热冲击下的性能表现;控湿:湿度范围20%~98%RH(精度±3%RH),模拟热带雨林、沙漠干燥等复杂工况,暴露材料吸湿膨胀、分层缺陷;动态折弯:0°~180°连续可调折弯角度,支持R1~R20弯曲半径设定,模拟实际装配中的微小应力,提前预警裂纹、断裂风险。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