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2条)
-
- 建德教育 2016-10-12 00:00:00
- 纯培养技术对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
赞(18)
回复(0)
-
- rknh010 2016-06-18 00:00:00
-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Z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 这是Z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 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 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ZX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 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 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 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 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 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3-4)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图3-4 斜面接种时的无菌操作 (1)接种灭菌 (2)开启棉塞 (3)管口灭菌 (4)挑起菌苔 (5)接种 (6)塞好棉塞 二、分离纯化 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物(Mixed culture)。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Pure culture)。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得到纯培养的过程称为分离纯化,方法有许多种。 1、倾注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一系列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与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然后把这混合液倾注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待凝固之后,把这平板倒置在恒箱中培养。单一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后形成一个菌落,取单个菌落制成悬液,重复上述步骤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物。(图3-5,a) 图3-5 倾注平板法(a)涂布平板法(b)图解 1.菌悬液 2.熔化的培养基 3.培养物 4.无菌水 2、涂布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适当的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放在无菌的已经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上,经恒温培养便可以得到单个菌落。(图3-5,b) 3、平板划线法 Z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用无菌的接种环取培养物少许在平板上进行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图3-6)当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上往后移动时,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稀释,Z后在所划的线上分散着单个细胞,经培养,每一个细胞长成一个菌落。(图3-7) 4、富集培养法 富集培养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只让所需的微生物生长,在这些条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与其他微生物进行竞争,在生长能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微生物。所创造的条件包括选择Z适的碳源、能源、温度、光、pH、渗透压和氢受体等。在相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移种,Z后富集的菌株很容易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单菌落。如果要分离一些专性寄生菌,就必须把样品接种到相应敏感宿主细胞群体中,使其大量生长。通过多次重复移种便可以得到纯的寄生菌。 图3-6 平板划线分离法 1.斜线法 2.曲线法 3.方格法 4.放射法 5.四格法 5、厌氧法 在实验室中,为了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利用装有原培养基的试管作为培养容器,把这支试管放在沸水0浴中加热数分钟,以便逐出培养基中的溶解氧。然后快速冷却,并进行接种。接种后,加入无菌的石蜡于培养基表面,使培养基与空气隔绝。另一种方法是,在接种后,利用N2或CO2取代培养基中的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把试管口密封。有时为了更有效地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把所分离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然后再把培养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厌氧培养装置中。 三、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除了受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外,还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浓度、温度、水分、氧气、PH等。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培养的方式和条件也不尽相同。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微生物的生长,除了受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外,还受到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很多,简要介绍如下。 1) 营养物浓度 细菌的生长率与营养物的浓度有关:μ=μmax*C/(K+C) 营养物浓度与生长率的关系曲线是典型的双曲线。 K值是细菌生长的很基本的特性常数。它的数值很小,表明细菌所需要的营养浓度非常之低,所以在自然界中,它们到处生长。然而营养太低时,细菌生长就会遇到困难,甚至还会死亡。这是因为除了生长需要能量以外,细菌还需要能量来维持它的生存。这种能量称为维持能。另一方面,随着营养物浓度的增加,生长率愈接近Z大值。 2)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已的生长温度三基点:Z低生长温度、Z适生长温度和Z高生长温度。在生长温度三基点内,微生物都能生长,但生长速率不一样。微生物只有处于Z适生长温度时,生长速度才Z快,代时Z短。超过Z低生长温度,微生物不会生长,温度太低,甚至会死亡。超过Z高生长温度,微生物也要停止生长,温度过高。也会死亡。一般情况下,每种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三基点是恒定的。但也常受其它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根据微生物Z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三个类型: a.嗜冷微生物:其是适生长温度多数在-10℃-20℃之间 b.中温微生物:其Z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45℃之间 c.嗜热微生物:生长温度在45℃以上。 3)水分 水分是微生物进行生长的必要条件。芽孢、孢子萌发,首先需要水分。微生物是不能脱离水而生存的。但是微生物只能在水溶液中生长,而不能生活在纯水中。各种微生物在不能生长发育的水分活性范围内,均具有狭小的适当的水分活性区域。 4)氧气 按照微生物对氧气的需要情况,可将它们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a.需氧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需要氧气供呼吸之用。没有氧气,便不能生长,但是高浓度的氧气对需氧微生物也是有毒的。很多需氧微生物不能在氧气浓度大于大气中氧气浓度的条件下生长。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属于这个类型。 b.兼性需氧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或无氧气存在情况下,都能生长,只不过所进行的代谢途径不同罢了。在无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它进行发酵作用,例如酵母菌的无氧乙醇发酵。 c.微量需氧微生物 这类菌是需要氧气的,但只在0.2大气压下生长Z好。这可能是由一它们含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失活的酶,因而只有在低压下作用。 d.耐氧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氧气,但也不怕氧气存在,不会被氧气所杀死。 c.厌氧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分子氧。分子氧存在对它们生长产生毒害,不是被YZ,就是被杀死。 2、培养方法 1)根据培养时是否需要氧气,可分为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大类。 好氧培养:也称“好气培养”。就是说这种微生物在培养时,需要有氧气加入,否则就不能生长良好。在实验室中,斜面培养是通过棉花塞从外界获得无菌的空气。三角烧瓶液体培养多数是通过摇床振荡,使外界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入瓶中。 厌氧培养:也称“厌气培养”。这类微生物在培养时,不需要氧气参加。在厌氧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Z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除去培养基中的氧气。一般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a.降低培养基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常将还原剂如谷胱甘肽、硫基醋酸盐等,加入到培养基中,便可达到目的。有的将一些动物的死的或活的组织如牛心、羊脑加入到培养基中,也可适合厌氧菌的生长。 b.化合去氧:这也有很多方法,主要有:用焦性没食子酸吸收氧气;用磷吸收氧气;用好氧菌与厌氧混合培养吸收氧气;用植物组织如发芽的种子吸收氧气;用产生氢气与氧化合的方法除氧。 c.隔绝阻氧:深层液体培养;用石蜡油封存;半固体穿刺培养。 d.替代驱氧 用二氧气碳驱代氧气;用氮气驱代氧气;用真空驱代氧气;用氢气驱代氧气;用混和气体驱代氧气。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大类。 固质培养:是将菌种接至疏松而富有营养的固体培养基中,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液体培养:在实验中,通过液体培养可以使微生物迅速繁殖,获得大量的培养物,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微生物选择增菌的有效方法。
-
赞(2)
回复(0)
热门问答
- 纯培养技术对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2016-06-17 04:51:42
387
2
- 微生物分离和纯培养技术有哪些?
2011-11-14 18:00:19
387
1
- 为什么说纯培养对微生物发展至关重要
2017-04-02 23:35:13
607
1
- 为什么说纯培养对微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7-10-13 09:33:19
504
1
- 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技术有哪些
2015-11-25 08:02:39
464
1
- 应用划线分离法可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对吗
- 应用划线分离法可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对吗... 应用划线分离法可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对吗 展开
2016-03-23 01:57:51
416
1
- 测定总有机碳对水质分析有何意义
2018-11-30 06:00:07
249
0
- 脑电图对头痛诊断有何意义?
- 前几天头痛上医院检查,医生让去做了脑电图检查。在这里我请问一下脑电图对头痛的诊断有何重要意义?
2007-11-26 01:57:00
510
2
- 为什么纯培养要用试管斜面培养基
2017-01-05 15:18:11
424
1
- 怎样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2011-12-18 17:57:22
417
5
- 对未知微生物的鉴定为什么要获得未知微生物的纯培养
2018-11-23 07:21:13
438
0
- 什么是分步沉淀,对水质分析有何意义
2017-01-15 16:31:14
905
1
- 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哪些
2015-12-08 15:59:00
490
1
- 简述x射线衍射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2017-05-30 20:02:38
456
1
- 微生物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理论依据是什么
2016-09-15 04:25:25
850
2
- 利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2018-03-12 11:01:11
623
1
- 怎样能使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更纯
2016-01-01 03:14:28
321
1
-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 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先标记后接种)接种这步中有先标记后接种是什么意思?... 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先标记 后接种) 接种这步 中有先标记后接种 是什么意思? 展开
2013-07-29 01:39:22
418
1
- 显微镜的出现和发展对生物学有何意义?
2014-02-02 00:09:12
254
3
- 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对环境质量有何意义
2018-04-21 23:07:02
523
1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
- #激光粒度仪 #
- 电压击穿试验仪:藏在实验室里的“闪电制造者”...电压击穿试验仪:藏在实验室里的“闪电制造者”硬核真相:这台设备能在几秒内让绝缘材料“原地爆炸”!通过模拟极端高压环境(可达300kV以上),它用一道闪电般的电弧,揭穿材料绝缘性能的极限。魔鬼测试流程:温柔起步:以100V/s缓慢升压死亡凝视:实时监测微小漏电流致命一击:在击穿瞬间记录峰值电压(整个过程比科幻大片更刺激)安全玄机:• 防爆油箱:把击穿爆炸锁在40mm钢化玻璃后• 幽灵电压消除:放电后自动归零,防残余电击• 智能逃逸:检测到有毒气体自动启动排风反常识现象:某些纳米复合材料被击穿后会“自愈合”干燥空气的击穿电压≈3kV/mm,但SF₆气体可达89kV/mm
- 市场中的检测zeta电位的一种技术叫CF-P...市场中的检测zeta电位的一种技术叫CF-PALS,他是真的相位分析光散射吗?这种余弦拟合位相分析法,为什么叫"位相",而不是传统的“相位"?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