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1条)
-
- luo982391 2017-04-26 00:00:00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点位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二)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应代表 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区域总体平均值可用该区 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2 千米)实测或模拟计算的算术 平均值作为其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计 算出的平均值与该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三)用该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2 千米)实测 或模拟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区域总体平均值计算出 30、50、80 和 90 百 分位数的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值 计算出的 30、50、80 和 90 百分位数与这些估计值比较时,各百分位数的 相对误差在 15%以内; (四)各城市区域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应符合附件 二的要求。 5 (五)根据附件二,按城市人口和按建成区面积确定的Z少点位数不 同时,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六)对于必测项目中存在年平均浓度连续 3 年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二级标准 20%以上的城市区域,空气质量评价点的Z少数量应为附件 二规定数量的 1.5 倍以上。 第十条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应根据 我国的大气环流特征,在远离污染源,不受局部地区环境影响的地方设置, 也可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中选取。空气质量背景点 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及城市建成区 50 千米以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 照点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及城市建成区 20 千米以上。 第十一条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空气质量评价点、并根据需 要设置污染监控点和空气质量对照点。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应不少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点在相应城市的设置数量,其覆盖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在划定环境空气质 量功能区的地区,每类功能区至少应有 1 个监测点。 污染监控点和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的数量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组织各地环境监测机构根据本地区环境管理的需要设置。其数据可 用于分析空气污染来源、作为环境规划依据,但不参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平均值计算。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城市居民密集区 20 千米 以上,并设置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第十二条 应根据本地区的污染源资料、气象资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 6 确定本地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的方式,并根据调查数据筛选出适 合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所筛选出的点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位于各城市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二)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应代 表所在城市建成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区域总体平均值可用该 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2 千米)实测或模拟计算的算 术平均值作为其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测得的污染物 浓度计算出的平均值与该估计值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三)用该区域加密网格点(单个网格应不大于 2 千米×2 千米)实测 或模拟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区域总体计算出 30、50、80 和 90 百分位数 的估计值;用全部空气质量评价点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 30、 50、80 和 90 百分位数与这些估计值比较时,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在 15% 以内; 第十三条 除本规范第九、十、十一、十二条规定的要求外,环境空气 质量监测点位的设置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污 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二)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 具有可比性; (三)监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同时在布局上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 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四)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 7 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为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或其他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而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高浓度区 域。 监测点周围环境和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见附件三。 第十四条 各城市所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可根据地方环境管理工作的需 要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变更和撤消。 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空气质量评价点和各城市所设置的空 气质量评价点和空气质量对照点原则上不应变更,各城市应采取措施保证 监测点附近 100 米内的土地使用状况相对稳定。存在本规范第十五条所列 情况时,可申请增加、变更和撤消监测点位。增加和变更监测点位的具体 要求见附件四。在增加、变更和撤消监测点位后,城市建成区内的监测点 应满足本规范第九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 因各种原因,造成原设置的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不再适合作为环境空 气质量对照点的,可按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的设置要求重新选择,原环境 空气质量对照点是否纳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按新增设点位的要 求重新确认。 第十五条 当存在下列情况时,可增加、变更和撤消监测点位: (一)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或行政区划变动,导致现有监测点位已 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建成区总体空气质量状况的,可增设点位。 (二)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监测点位采样空间 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可变更点位。 8 (三)因城市建成区建筑发生较大变化,导致现有监测点位采样空间 缩小或采样高度提升而不符合本规范,在Z近连续 3 年城市建成区内用包 括拟撤消点位在内的全部点位计算的各监测项目的年平均值与剔除拟撤消 点后计算出的年平均值的Z大误差小于 5%,且该城市建成区内的监测点数 量在撤消点位后仍能满足本规范要求时,可撤消点位,否则应按本条第二 款的要求,变更点位。
-
赞(20)
回复(0)
热门问答
- 环境监测,采样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时,有什么环境要求
- 环境空气的vocs检测采样用什么仪器
- 生活饮用水采样时对采样容器有哪些要求
- 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要求有哪些?
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要求有哪些?
- 环境空气中重金属采样前国产滤膜应怎样处理
-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法和??法
- 求知道
-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是什么?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是什么?
- 环境监测中,现场采样要注意哪些问题?
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采样过程。环境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是对于监测真实数据的前提保证。因此,对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在进行环境现场采样的工作中,自然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自然因素的变化对所采集的样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风速、环境温度、雨雪等因素都会造成环境当中存在的污染物的分布发生变化。在对地表水进行采样工作中,采集点的分布需要在同一个土壤断面上,要是采样和河岸相距较近,那么所造成的误差的影响就会更大,同时伴随季节的变化,河道的涨潮的时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样本采集人员在工作之前实施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准备,防止采集到错误时间段的样本,影响采样分析的zuihou结果。
2.土壤采样设备的选择
土壤存在的不均一性是对采样工作造成误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在进行采样工作之前需要实施现场的勘察以及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依照土壤的类型、肥力等级以及地形方面的因素,将实际研究的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采样的土壤都需要大限度上做到平均一致,采样的器具不能与等待采样的固废物质产生反应,不能让待采工业固废物体污染、分层以及丢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
3.样本的保存条件
为了降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以及其他化学作用的影响,样本保存的方式有冷藏、冷冻以及加保护剂等方式。因为地表水、污水样本的主要成分是存在差异的,同样保存的条件也很难保证对同一种类型的样品中等待监测的物质都是完全可行的。
4.现场采样的质控措施
要保证现场采样工作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对采样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对于每个采样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由现场负责人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为了使质量控制工作更好地融入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能较快的发现存在错误的环节,有利于对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进行纠正,使现场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做好现场记录,详细记录监测用仪器设备编号、监测点位、采样位置、采样时间、气象条件等。
- 总氮测试时比色管有没有什么要求
- 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 TH-1000系列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采样仪有哪些特点呢?
- 氦质谱检漏仪的使用环境有什么要求?
- 氦质谱检漏仪的使用环境有什么要求?
- Oracle10G数据库中软硬件环境有哪些要求
- 环境空气采样中自然就沉降法主要用于采集颗粒物粒径多少尘粒
- 气相色谱中空气的纯度有要求么
- 养殖场空气环境监测 内容
- 安装环境空气监测仪器有什么意义吗?
- 蔡司三坐标测量机对安装环境有什么要求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
- #DeepSeek如何看待仪器#
- 干体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 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调光膜失效风险?解决方案:SMC-210PF-FPC温湿度折弯试验箱的五大核心价值1. 多维度环境模拟,覆盖全生命周期测试需求超宽温域:支持-70℃至+150℃的极限温度模拟(可选配),复现材料在极寒、高温、冷热冲击下的性能表现;控湿:湿度范围20%~98%RH(精度±3%RH),模拟热带雨林、沙漠干燥等复杂工况,暴露材料吸湿膨胀、分层缺陷;动态折弯:0°~180°连续可调折弯角度,支持R1~R20弯曲半径设定,模拟实际装配中的微小应力,提前预警裂纹、断裂风险。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