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在有机偏振光电探测器件研究中取得新思路
半导体材料是一类具有半导体性能(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电阻率约在1mΩ·cm~1GΩ·cm范围内)、可用来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可按化学组成来分,再将结构与性能比较特殊的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单独列为一类。按照这样分类方法可将半导体材料分为元素半导体、无机化合物半导体、有机化合物半导体和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制备不同的半导体器件对半导体材料有不同的形态要求,包括单晶的切片、磨片、抛光片、薄膜等。半导体材料的不同形态要求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制备工艺有提纯、单晶的制备和薄膜外延生长。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利用半导体材料本征结构各向异性来构筑偏振探测器件,有望解决传统偏振光电探测系统体积大、结构复杂等问题,在实现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优势。
半导体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有一些固有的特性,称为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参数。这些特性参数不仅能反映半导体材料与其他非半导体材料之间的差别,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各种半导体材料之间甚至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特性上的量的差别。常用的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参数有:禁带宽度、电阻率、载流子迁移率(载流子即半导体中参加导电的电子和空穴)、非平衡载流子寿命、位错密度。禁带宽度由半导体的电子态、原子组态决定,反映组成这种材料的原子中价电子从束缚状态激发到自由状态所需的能量。电阻率、载流子迁移率反映材料的导电能力。非平衡载流子寿命反映半导体材料在外界作用(如光或电场)下内部的载流子由非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过渡的弛豫特性。位错是晶体中最常见的一类晶体缺陷。位错密度可以用来衡量半导体单晶材料晶格完整性的程度。当然,对于非晶态半导体是没有这一反映晶格完整性的特性参数的。
光电探测器能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根据器件对辐射响应的方式不同或者说器件工作的机理不同,光电探测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子探测器;另一类是热探测器。
光电探测器的原理是由辐射引起被照射材料电导率发生改变。光电探测器在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广泛用途。在可见光或近红外波段主要用于射线测量和探测、工业自动控制、光度计量等;在红外波段主要用于导 弹制导、红外热成像、红外遥感等方面。光电导体的另一应用是用它做摄像管靶面。为了避免光生载流子扩散引起图像模糊,连续薄膜靶面都用高阻多晶材料,如PbS-PbO、Sb2S3等。其他材料可采取镶嵌靶面的方法,整个靶面由约10万个单独探测器组成。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标签:光电探测器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中国科学院在有机偏振光电探测器件研究中取得新思路
- 光电探测器能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
- 中国科学院探索超灵敏光电探测器领域取得设计新思路
- 复合式机光电晶体管结构的适用率极高,为从紫外到近红外宽光谱范围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以及其他相关有机光电器件的电子、光电原理性探索以及器件应用开发提供了设计新思路。
-
- 我国在光电探测器材料 钙钛矿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上取得进展
- 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光电器件和电子器件制备工艺简单。是目前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材料之一。
-
- 中澳在“柔性电子应用微超电容器驱动集成系统”研究中取得新思路
- 微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高功率微型储能器件。
-
- 我国在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治理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新思路
- 本项研究进一步拓宽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去除领域的应用发展。
-
- 中国科学院在接触式空间捕获方案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
- 柔性捕获具有捕获范围大、捕获时冲击力小、折叠后节省存储空间等优势,但多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柔性捕获的机构多数属于系绳系统。
-
- 广州能源所采用调变有机体系溶剂在预处理生物质方面取得新思路
- 生物质预处理,为满足某种工艺的特殊需要而对生物质预先做的技术处理。根据不同工艺过程,可分为干燥技术、切割技术、粉碎技术、制粒技术、固化成型技术等。
-
- 我国在“光铁电半导体”自驱动X射线探测研究取得新思路
- 开辟了杂化“光铁电半导体”研究新领域;发展出新一代铁电极化驱动的光电探测技术、高灵敏偏振探测技术及高性能高能射线探测技术。
-
- 揭秘大气奥秘:黄汝锦团队利用GC-Orbitrap/MS技术在有机气溶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探索大气化学与环境健康的交汇点
-
- 中荷联手取得微波散射计在海面风场测量质量控制的新思路
- 该系统为用户提供准实时的产品和信息,新型质量控制方法的引入,有助于更真实地表达降水存在条件下动力环境。
-
-
-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高效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在光伏领域的潜力不断被人们发掘,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屡创新高。为进一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研究者进一步制备了一系列基于宽带隙钙钛矿的叠层太阳能电池,比如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
-
- 中科大在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 单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器件,不仅可以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特别是玻色取样),同时也是量子精密测量的重要资源。
-
- 我国在面源污染的应急预警和精准溯源方面取得新思路
- 近期,我国在径流总氮(TN)实时在线监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
- 上海光机所在相干调控的双向吸波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红外光学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董红星和张龙团队,在相干调控的双向吸波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采用双层ITO超构表面构造吸波器。这一吸波器具有双向宽带的微波吸收以及相干控制的可调谐性能,同时在可见光波段的平均光学透过率为78.25%,可用作未来智能隐身光窗。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