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资讯中心>基金委新政:面青地项目,科普成果列入项目成果!

基金委新政:面青地项目,科普成果列入项目成果!

分类:商机 2023-09-23 13:02:58 207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意见

科普(以下简称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必然要求。 它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资助机构必须履行好。 社会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度重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独特优势。科学基金会)促进基础研究的普及,支持科研人员普及基础研究。 在传播前沿科学知识、宣传科学基金资助政策和优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需要加大协调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内容建设,丰富沟通方式,密切协作联动。 仍需加强和完善。 为全面加强科学基金科普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工作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对标新时代新征程科普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普的重要论述,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发展两翼要把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战略定位,以让基础研究走进社会、让社会了解基础研究为主题,以创新项目资源科普为主线由科学基金资助。 坚持大科普理念,面向科技界、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汇聚各方力量,协调普及基础研究前沿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科普精神。科学家,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基金政策,加强科学研究。 基金科普能力建设为大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氛围,助力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政治领导,自觉立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刻认识发挥科学基金科普工作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作用,坚持党对科学技术的全面领导。 基金科普工作全过程。

2.加强政策引导。 体现科学基金作为资助基础研究主渠道的独特优势,挖掘科学基金项目蕴藏的宝贵科普资源,完善项目支持、平台支持、奖励支持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基金项目的作用。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激励驱动作用,进一步激发科技进步。 全球开展科普工作的内生动力。

3、注重内容建设。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支持单位的积极性,以科学基金资助成果和创新故事为抓手,广泛宣传科学实施中产生的前沿知识、创新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资助项目,并利用我们周围的人来讲述故事,增强了科学基金会故事的新鲜感和当代感。

4、提高沟通效率。 把握融合媒体传播特点,使用适合传播内容的宣传载体和传播渠道,提高受众满意度。 坚持用好传统媒体深度解读,打造科学基金优质科普产品。 及时跟踪适应时代需要的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播手段。 实现互动智能评价,及时掌握传播效果,持续优化传播矩阵。

5、确保技术安全。 开展保密审查,增强科普领域风险防控意识,加强科普舆论阵地建设和监督。 加强科技道德宣传、普及和教育。 对于公众认知存在差异、可能给科技伦理带来挑战的科研活动,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应当积极引导公众科学对待,不断推动科技向善。

二、多措并举加强科学基金科普能力建设

(三)强化项目支持。

一是分类落实科普指导政策。 对于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创新课题组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经费强度较高的项目类型,要围绕项目实施开展科普工作。 对于一般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强度较小的项目类型,鼓励科研人员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将科普成果纳入项目成果。 二是加强科技部科普项目综合展示和应用。 各科室在专项项目中设立科普项目,定期出版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具有本学科领域特色的科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科学基金杂志)(以下简称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配合科技部,及时跟踪科普项目实施进展,加强宣传推广科学基金优秀科普成果。 三是加大对国际合作交流科普项目的支持。 策划组织国际科普活动,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加入或牵头成立国际科普组织,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互动共享。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项目资源推广。 针对各科学部委推荐的代表性科学基金创新成果,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筛选并开展专业的科普策划和制作,培育科学基金科普品牌,扩大科学基金的社会影响力。

(四)打造“科学基金科普在行动”品牌。

一是加强选题策划。 围绕“四个方面”,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科技热点,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产生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方式。 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将提高科学基金科普成果的有效性。 二是组织作品评选。 充分调动依托单位的积极性,盘活依托单位科学基金项目的科普资源,组织开展基础研究科普作品评选表彰活动,彰显依托单位在同行业中的社会责任围绕科学基金的科普工作方向。 三是组织科普活动。 围绕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劳动节等重大活动,依托各级现有项目、科普项目或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成果,探索科普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 开展“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有潜力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5)构建科普矩阵。

一是巩固和提升现有平台的传播力量。 充分发挥现有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提高科普的准确性和深度。 继续做好与自有期刊及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传统媒体的相关工作。 进一步开辟与其他传统媒体科普合作的新路径。 二是不断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 探索开设各类新媒体账号,扩大科普广度,加大科普力度。 搭建新媒体科普专题平台,加强科学基金科普作品的展示、交流和互动。

3.树立大科普理念,提高科普创新项目资源科普效率

(六)加强科普协作联动。

一是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依托单位的互动机制。 加强科普政策宣传落实,增强依托单位科普意识,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的组织优势和主动作用,支持依托单位指导科研人员高质量开展科普工作。 二是加强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政策协调、交流总结科普工作经验,推动高端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七)促进成果应用。

一是推进开放存取仓储平台(OAR平台)建设,提升OAR平台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基金资助成果传播共享。 二是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时将科学基金资助成果转化为科普表现形式,加强成果推广普及,促进成果应用、落地和转移。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科学基金科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八)完善组织架构。

党组定期研究贯彻党中央有关科普政策和上级部门部署的科普工作要求。 办公室(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牵头协调科普工作和宣传工作,落实党组的科普工作部署,研究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制定科普政策、办法、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科普工作,统计重要科普活动和成果,定期报告科普重要事项向党组宣传工作。

(九)形成合力、联动管理。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党组推进科学基金科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本部门科普工作的主动性,把科普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部门的任务,并与其他工作结合部署实施。 同样的检查,同样的评估。 科室设科普联络员一名,负责有效联络科室科普工作等事宜。

(十)充分发挥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的主体作用。

科普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服务,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组织策划能力,加强科普活动品牌、科普内容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承担科普委托任务,组织推动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普基金资助成果的科普工作,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为科学基金资助的创新项目的科普提供保障。

(十一)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科普人才库建设。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础研究人才优势,建立基础研究科普人才库,为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普工作提供优质的科普人才资源。 二是加强科普素质和能力培养。 加强与专业科普机构合作,定期对各部门、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普专业技能培训。

(十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科普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要求,对科普工作成绩显着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增强荣誉感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 二是将依托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的相关信息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先进依托单位”评价指标。 三是探索对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成果突出的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