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资讯中心>格林凯瑞在高锰酸盐指数检测中的突破性进展

格林凯瑞在高锰酸盐指数检测中的突破性进展

来源: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分类:商机 2022-07-12 11:11:59 858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导读:目前国标的检测方法为GB 11892-1989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但线性关系仅达到0.9987。格林凯瑞对高锰酸盐指数试剂又开启了新一轮研发,线性关系可达 R²=0.9995,显著优于市场主流的3种光度法的线性关系 R²=0.9987。
  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检测主要应用于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河流断面、水库、湖泊水质的水质情况,在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三河三湖”流域“十五”水污染F治、农村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水污染F治专项规划中,高锰酸盐指数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之一。
 
  目前国标的检测方法为GB 11892-1989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沸水浴加热,滴定检测。该方法的准确度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样品加热时间、样品反应温度、酸度、滴定速度等因素有关,并且试验所要求的用水也有一定的要求,整个实验检测周期长,操作较为繁琐。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生产生活的需求对检测结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迫切需要简单、快速、准确、更少产生二次污染的检测方法,那么实验检测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便成为快速检测的主流方式。
 
  光度法检测高锰酸盐指数,
 
  国内主流的3种检测方式如下
 
  1、依靠高锰酸钾氧化,亚铁间接检测法。
 
  2、依靠高锰酸钾氧化,碘化钾检测法。
 
  3、依靠高锰酸钾氧化,直接光度法。
 
  依据相关学术报告研究和格林凯瑞实验室测试,在严格控制实验检测反应条件的方式下,我们对主流的3种方法做了大量重复性测试,但无法达到一个较好的重复稳定性,zui高达到R²=0.9987,这个线性关系,勉强满足于快速检测需求,但准确度不佳,与国标滴定法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种常规检测方法测试结果如下
 
  实验原理:
 
  基于GB/T 5750.7-2006中耗氧量的检测
 
  标液:
 
  葡萄糖溶液(外采)

深究其原因可能为:
 
  1、酸性高锰酸钾对有机物的氧化率不稳定。
 
  2、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物后还有其他副反应,这也是导致光度法检测高锰酸盐指数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理论上发生的反应是+7价的锰被还原为+2价的锰。
 
  MnO4-+8H++5e-=Mn2++4H20
 
  但是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水浴消解完毕后,反应液常常伴随着略带褐色的浑浊现象,测试时浓度与吸光度线性检测异常,毫无线性关系,且高锰酸盐指数越高,消解后的反应液越浑浊,经过处理后,反应液呈现为正常的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浓度与吸光度线性关系也达到了0.9987,通过分析得知,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锰酸钾有副反应发生,+7价的锰被还原为+2价的锰以后,过量的+7价的锰和+2价锰发生归中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二氧化锰(+4价锰)。
 
  2MnO4-+3Mn2++2H20=5MnO2+4H+
 
  由此分析可知,高锰酸盐指数酸性光度法测定重复稳定性不佳且线性关系仅达到0.9987的根本原因。且采用亚铁,亚硝酸盐等其他还原方法间接检测均未有显著改善,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那么需要让检测稳定,就必须减少高锰酸钾反应的副反应,让高锰酸钾尽可能地定向转化。
 
  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对高锰酸盐指数试剂又开启了新一轮研发。Z终结果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712105924.png  结论
 
  其中还有少量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锰影响检测结果,经过处理后,吸光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形成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可忽略副反应消耗的高锰酸钾,不影响Z终结果的检测。线性关系可达 R²=0.9995,显著优于市场主流的3种光度法的线性关系 R²=0.9987,检测结果与国标滴定法无显著差异。


  政策
 
  目前新研发高锰酸盐指数检测试剂已同步上市,已采购格林凯瑞公司产品的用户,若检测项目中包含高锰酸盐指数检测指标,通过400电话预约后可将设备邮寄格林凯瑞总部,我们免费向老用户提供高锰酸盐指数试剂的曲线标定及维护服务。
 
  产品已申请专利保护,友商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技术支持与合作。
微信图片_20220712105928.png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05 09:08:27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