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光刻到人工细胞革新, 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助力一篇Nat. Commun.!
文章名称:Large-scale-integration and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of 2D artificial cells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7
文章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4098-0
【引言】
随着半导体与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LSI)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通过在硅片上构建二维层显著提升了元件密集度, 21世纪,微流控技术用软单片微阀精准操控成千上万的微型流体室。这种技术融合到合成生物学中,尤其是在无细胞转录-翻译(TXTL)技术的支持下,科学家们期望通过基因编程的人工细胞来模拟自然生物组织的集体行为和计算功能。但此前人工细胞研究大多局限于一维布局,缺乏对二维结构的探索,限制了模拟复杂生物过程的能力。
近期,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的研究团队斩获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人工细胞的二维大规模集成。作者利用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在芯片上创新性地构筑了30×30的方格网络,通过基因振荡器突破性地展示了集体振荡和同步现象。通过精心的微结构设计,作者准确调节细胞间的耦合强度,从而观察到在不同耦合条件下,同步传播前沿的动态变化行为。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同时也推进了合成生物学在人工细胞领域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arge-scale-integration and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of 2D artificial cells》为题,发表于国际SCI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图文导读】
图1. a.所制备芯片的结构示意图。b.DNA在微腔中的空间分布结果。c.DNA刷(红色,Alexa 647)和细胞外表达的GFP(绿色)的叠加荧光图。d.根据(b)中的分布,在t=3.35小时时的GFP的荧光表征结果。e.根据(b)中GFP表达结果的剖面图。f.不同时长下(5-19分钟)微腔芯片的明场图像,刻度尺150微米。g. 微腔中遗传振荡器的表达结果。h.单一微腔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刻度尺20微米。i.振荡器周期随微腔寿命变化的函数图。
图2. a. 30×30的互通微腔芯片。b. GFP向邻近微腔扩散的纤维结果。c. t=60分钟(橙色圆盘)、t=120分钟(绿色三角)、t=240分钟(黑色方块)时空间分布。d.初始位置和相邻微腔中的GFP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e.GFP浓度在不同微腔中的浓度分布图。
图3. a.叠加了明场和荧光图像的DNA刷,展示了在30×30耦合阵列。刻度尺150微米。b.在网格中,九个时间点的GFP表达图的二维渲染。c 微腔中GFP的表达图像。刻度尺300微米。d.所有900个振荡器随时间的GFP信号。e. 900个振荡器相对于均值的相位函数的极坐标图。时间点用红色标记。f.三个时间点的振荡器相对于空间均值的相位的二维渲染结果。
图4. a. 利用MicroWriter所制备的微流控装置在芯片背面的示意图。从芯片的入口处,流体被分成32个等效流,以均匀分配TXTL无细胞提取液的资源。b.芯片背面的显微图(刻度尺3毫米)。入口在密封的PDMS板上打孔。无细胞提取液流动后被分成32个平行的流道。每条通道连接到32个微腔,连接了微腔和流道。c.平行微通道的特写及流量分流器(刻度尺1000微米)。d.在背面流道中跟踪荧光颗粒(PIV)可以估算流道中的平均速度,v=1.2毫米/分钟(刻度尺250微米)。e.使用PIV技术测量每个通道的无细胞提取液的平均速度。
图5. a.利用MicroWriter所制备的芯片上覆盖液滴的显微图,每个液滴都是通过SciFLEXARRAY技术分配到微腔中。刻度尺1000 µm。b.分配液滴的显微照片。刻度尺500 µm。c.显示针头喷出40 pl液滴的图像。
【结论】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二维大规模集成的人工细胞体系里,成功实现基因编程的振荡器达成集体振荡和同步效果。其中,强耦合振荡器在网络中展现出快速的前沿传播和相位的平滑变化。研究还发现,网络边界对振荡器的同步有显著影响,直接引起相位的差异。通过调整人工细胞的尺寸和耦合强度,可以有效控制集体行为。这为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和细胞间化学信号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从该团队对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的运用实践来看,MicroWriter能够在非传统基底上迅速实现高精度的光刻任务,无论是光刻的精细度、复杂度,还是套刻的精准度,都能够满足科研中多样化、高标准的光刻需求,为芯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图6.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从芯片光刻到人工细胞革新, 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助力一篇Nat. Commun.!
- 随着半导体与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LSI)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
- 新型纳米器件获重要成果,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再登Nat. Commun.!
- 新型纳米器件获重要成果,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再登Nat. Commun.!
-
- 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再发Nat. Commun.!强体致光伏效应取得重要成果
- 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再发Nat. Commun.!强体致光伏效应取得重要成果
-
- 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助力一篇Nature!柔性可穿戴器件获重要突破
- 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助力一篇Nature!柔性可穿戴器件获重要突破
-
- 半导体光掩膜持续景气 芯片国产替代国产仪器如何助力
- 韩国光掩模制造商Toppan、Photronics和Dai Nippon Printing将工厂开工率维持在100%,一些中国芯片公司甚至支付了额外费用以缩短交货时间。
-
- 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课题组又发一篇Nature子刊,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助力晶圆级二维半导体的集成电路工艺取得重要进展!
-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icroWriter ML3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实现各类逻辑结构的开发,助力微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 沥青检测界的“破解者”——超高温沥青软化点检测再无盲区,上海昌吉SYD-2806M系列高温软化点焕新上市
- 预算300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 采购X射线衍射仪
- 预算29.79万元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采购凝胶纯化液相色谱仪
- 预算17.8万元 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医院 采购蒸汽发生器、压力蒸汽生物自动阅读器
- 防静电控制台激活指挥中心新能级
- 安捷伦智能 MRM 方法编辑器,开启 12 个月免费试用体验啦!
- 行业震撼:耐寒耐湿热 FPC 折弯机,掀起 FPC 加工新革命
- 安捷伦重磅推出 Seahorse XF Flex 分析仪:开启 3D 组织与类器官研究新纪元
- 震撼行业:耐寒耐湿热 FPC 折弯机,推动产业生态优化
- 一机辨万象,智护民生安全线——AI 赋能,精准监管新标杆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