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航天器基本上都在太阳系内运行。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运行,摆脱了大气层阻碍,可以接收到来自宇宙天体的全部电磁辐射信息,开辟了全波段天文观测。
2020年9月上旬,我国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顺利发射了“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航天技术的成就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利益,一次航天发射任务,开销就会花费数千万元人民币。高昂的发射费用使人们望而却步,阻碍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快速发展,降低费用——降低进入太空的费用一直是人们的期望。重复使用技术是降低空间运输费用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升空间快速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有成为潜在战略威慑的可能。重复使用的优点和终 极目标是为了减少运载器一次性使用后抛弃昂贵的仪器、发动机及电气设备造成的浪费, 通过多次使用分摊费用来降低运载器的生产与发射成本。
重复使用技术也代表了当今航天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 其具有的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效应将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因此, 各航天大国都把发展重复使用技术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航天器从近地空间飞行到行星际空间飞行,实现了对空间环境的直接探测以及对月球和太阳系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环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从几百千米到数万千米的距离观测地球,迅速而大量地收集有关地球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信息,直接服务于气象观测、军事侦察和资源考察等方面;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无线电中继站,实现了全球卫星通信和广播,而作为空间基准点,可以进行全球卫星导航和大地测量;利用空间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等特殊环境,可以在航天器上进行各种重要的科学实验研究。
航天器由航天运载器发射送入宇宙空间,长期处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的环境中,有的还要返回地球或在其他天体上着陆,经历各种复杂环境。航天器工作环境比航空器环境条件恶劣得多,也比火箭和导 弹工作环境复杂。发射航天器需要比自身重几十倍到上百倍的航天运载器,航天器入轨后,需要正常工作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重量轻、体积小、高可靠、长寿命和承受复杂环境条件的能力是航天器材料、器件和设备的基本要求,也是航天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载人航天器,可靠性要求更为突出。
绝大多数航天器为无人飞行器,各系统的工作要依靠地面遥控或自动控制。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器各系统的工作能够参与监视和控制,但是仍然要依赖于地面指挥和控制。航天器控制主要是借助地面和航天器上的无线电测控系统配合完成的。航天器工作的安排、监测和控制通常由航天测控和数据采集网或用户台站(网)的中心站的工作人员实施。随着航天器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增强,航天器自动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
航天器运动和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飞行任务的多样性使得它在系统组成和技术方面有许多显著特点。航天器的电源不仅要求寿命长,比能量大,而且还要功率大,从几十瓦到几千瓦。它使用的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燃料电池和核电源系统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半导体和核能等项技术。
航天器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系统不仅采用了很多特有的敏感器、推力器和控制执行机构以及数字计算装置等,而且应用了现代控制论的新方法,形成为多变量的反馈控制系统。航天器结构、热控制、无线电测控、返回着陆、生命保障等系统以及多种专用系统都采用了许多特殊材料、器件和设备,涉及到众多的科学技术领域。航天器的正常工作不仅决定于航天器上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而且还与整个航天系统各部分的协调配合有密切关系。航天器以及更复杂的航天系统的研制和管理,都需依靠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航天器试验为验证航天器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而进行的全面检测试验。航天器试验继承火箭试验的程序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空间环境试验,一般分为研制试验、鉴定试验、验收试验、寿命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等。试验对象为零件、部件、分系统和航天器整体。零部件的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回收系统的试验、姿态控制系统的试验、温度控制系统的热真空试验、结构系统的模态试验等,是航天器整体试验的基础。
环境试验是航天器整体试验的主要内容,环境试验技术和设备十分复杂。美国和苏联都建有规模庞大、设施完善的航天器环境试验基地。中国自70年代以来,已逐渐建成较完整的航天器环境试验体系,基本能满足各类应用卫星环境模拟试验的需要。
其中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容积约为 400立方米。环境模拟试验技术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并广泛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系统,使试验过程的控制、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自动化。
航天器试验通常要求在模拟的某种地面运输、发射或空间环境下进行,以考核航天器在实际运行环境下的性能。为此必需建立一整套航天器环境试验设施。这些设备分为地面环境模拟设备、力学环境模拟设备和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三大类。
航天器试验继承了火箭试验的程序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空间环境试验。航天器试验一般分为研制试验、鉴定试验、验收试验、寿命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等。试验对象为零部件、分系统和航天器整体。航天器整体试验分为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两个方面。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我国利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 重复使用技术也代表了当今航天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 其具有的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效应将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
- 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与回收设计及仿真验证系统” 样机试验成功
- 海上发射是国际航天界酝酿多年的一种新的火箭、卫星发射方式。海上发射设施可分为固定式海上发射平台和移动式海上发射平台。
-
- 我国成功发射商业运载火箭 对仪器行业发展前景有何促进作用
- 商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仪器设备,它们在航天器的研制、生产和测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我国“6G试验卫星”成功发射 承载着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验证重任
- 该卫星平台上将开展太赫兹通信载荷的相关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
-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我国载人航天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
-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任务目标。
-
- “齐鲁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推动我国天基系统应用服务模式转变
- 齐鲁一号卫星搭载了国内首台Ku谱段SAR载荷、智能载荷、空间路由器、激光通信机等新型载荷,主要开展在轨实时任务规划、SAR数据智能处理和直接面向终端的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验证
-
- 我国成功举行首次——VHF频段月面反射通信(EME)试验
-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举行了首次VHF频段月面反射通信(EME)试验。并与俄罗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了有效通联。
-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南方电网完成航天发射特级保供电任务
- 2020年5月5日晚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飞行任务,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
- 我国自研最大型号涡轮增压器与低速柴油机一次匹配试验成功
- CTA170涡轮增压器的成功研制,进一步扩大了自主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功率范围,为后续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关重件自主可控,以及提升船舶动力自主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我国民营火箭首次成功实施发射任务 国内仪器行业如何助力民营企业突破
- 银河动力航天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眼十六星和星驰一号A星送入太空。 海拔500公里。 清晨和黄昏的小径。
-
- 我国成功自研首个“超导磁体中的可整体旋转磁力显微镜”
- 该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实现高场全角度各向异性磁结构成像提供了测量平台,也为其推广至更强磁场与极低温条件成为可能。
-
- 我国南极昆仑站与泰山站气象站试验成功 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 日前,我国新一代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在南极试验成功。
-
- 我国自研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 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 近期,我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
- 空白配出来可以重复使用吗?
- 空白配出来可以重复使用吗?
-
- 俄罗斯利用中微子相干弹性散射效应研发双相发射探测器
- 通过分析中微子辐射,科研人员可以掌握核反应产生的同位素成分,以及反应堆活性区域中心内所发生的现象。
-
- 我国成功研制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哪些仪器可助力量子科技飞速发展?
- 电子束光刻机是制作量子光源芯片的关键设备。它利用电子束在芯片上“绘制”出精确的图案,是实现量子元件微型化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电子束光刻机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
- 光纤记录数据分析中ΔF/F和Z-score代表什么?
- 光纤记录数据分析中ΔF/F和Z-score代表什么?
-
- 知识详解:载玻片是否可以重复使用
- 载玻片的作用:载玻片的主要作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或组织样本时用作放置材料的玻璃片。 在实验中,将细胞或组织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然后覆盖上盖玻片,以便于观察。
-
- 海拔4300米!我国“无人机灭火系统”高原试验顺利完成
- 顺利完成载重悬停、急速上升、下降等动作,以及负重飞行及机动飞行等多项试验,验证了无人机灭火系统高原飞行性能。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