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 Nature顶级研究揭秘,杏仁核皮质区神经元如何调控欲求与满欲阶段的转换
3月25日,瑞沃德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龙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举办线上学术讲座。李教授深耕神经科学领域,曾任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压力导致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基础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 等期刊。
本次讲座李龙教授分享了他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关于对小鼠攻击行为机制研究的成果,揭示攻击行为欲求阶段和满欲阶段之间过渡的神经机制,为理解攻击行为的神经基础提供新视角。
以下为本次直播的精华内容回顾——
攻击行为的研究背景
攻击行为是人类及动物界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涉及个体的生存、领地防御、社会竞争等方面。虽然人类社会的暴力犯罪率因法律和道德约束较低,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广泛的攻击行为,如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网络暴力,以及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倾向,如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攻击行为是研究大脑与行为关系的良好范式,受环境等变量诱发或抑制,进化过程高度保守,控制攻击行为的脑区类似,可进行跨物种比较。
攻击行为的分类
研究人员通常将攻击行为划分为两大类:
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
由外界刺激(如威胁、挑衅)引发的防御性攻击。
典型表现:愤怒驱动、冲动性强,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或斗殴。
主动性攻击(Proactive Aggression):
具有明确目标的攻击,如捕食、领地争夺等。
典型表现:计划性强,冷静执行,例如猎豹狩猎羚羊。
在主动性攻击中,欲求攻击(Appetitive Aggression)是一个特殊类别,它的核心特征是:
攻击行为本身带来愉悦感,而非攻击的结果(如食物获取)。
攻击性行为会随着经验增加而自我强化,个体可能主动寻求攻击的机会。
欲求攻击实验范式及结果
1
小鼠攻击实验
(Resident-Intruder Test)
实验设计:
让一只“小黑鼠”(Male C57)与一只“小白鼠”(Swiss Webster mice)共处一个实验笼,观察其攻击行为。
部分小白鼠表现出高度攻击性,并且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其攻击行为会变得更加频繁。
研究发现:
高攻击性小鼠会在没有明显威胁的情况下主动发起攻击。
这些小鼠在攻击成功后表现出高度兴奋状态,提示攻击可能具有奖赏效应。
2
条件性位置偏好实验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
实验设计:
将小鼠放入不同环境,一部分环境中允许小鼠进行攻击,而另一部分环境不允许。
观察小鼠是否更倾向选择攻击发生过的环境。
研究发现:
高攻击性小鼠会更倾向于停留在曾经发生攻击行为的环境。
这进一步支持了攻击行为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即小鼠可能会主动寻求攻击机会。
3
操作条件实验
(Operant Conditioning, 改造斯金纳箱实验)
实验设计:
让小白鼠通过按压杠杆的方式来引入新的“小黑鼠”进入笼中,观察小鼠是否会主动选择攻击机会。
研究发现:
高攻击性小鼠会频繁按压杠杆,以获得更多攻击机会,这是欲求攻击非常强的证据。
实验研究表明,小鼠确实存在欲求攻击行为。
调控欲求攻击的脑区
研究发现,在小鼠的杏仁核皮质区(Posterior Cortical Amygdala (COApl)中,有一群特定的神经元在攻击行为发生时高度活跃。
研究团队聚焦于COA脑区,探究其内调控欲求攻击的特定神经元。此前,David J. Anderson实验室已发现下丘脑腹内侧核(VMHvl)的ESR1(雌激素受体α)神经元是攻击行为的“启动核心”。基于此,团队检测了COA中是否同样存在此类神经元,并验证其功能:
验证方法:
方法一:神经元或脑区在行为发生时是活跃的有发放的(如c-Fos表达增加)。
方法二:调控这些神经元的时候,对应的行为发生改变,如激活/抑制神经元可直接增加或降低行为(基于光遗传学或化学遗传学实验)。
结果:
通过染色技术(如c-Fos标记)证实COApl内ESR1神经元在攻击行为中高度活跃。
通过光纤记录和化学遗传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COApl内ESR1神经元在攻击前有大量发放,抑制该神经元会降低攻击行为、增加社交行为。
COA与其他攻击相关脑区的关系
研究人员检测了COA和VMH在攻击行为中的神经活动同步性,发现COA脑区可能是VMH(腹内侧下丘脑)的上游调控区域,进一步支持其在攻击调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Q&A
Q1:这种攻击行为具有性别差异吗?年龄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
A1:①有性别差异。雄性和雌性的攻击性不太一样,且ESR1神经元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牵涉到此类受体的,雄雌差异更大。此外,本文研究的COAplEsr1神经元非常特别,雄鼠里面的雌激素受体神经元负责攻击行为,在雌性中不负责攻击行为,而是负责社交行为。②年龄是对攻击行为有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成年的、有性经历的,其的攻击行为会显著增加。
Q2:钙成像和光遗传联合的closed-loop,是基于本研究中的神经元几乎只响应欲求攻击这一行为吗,还是此时也需要同时考虑行为识别的结果?
A2:某种特殊行为,可以全程用此类closed-loop,但如果还响应其他的刺激的话,最好是能再结合其他行为识别,如识别两只小鼠之间的距离,再结合钙信号的发放,同时对光遗传设备进行信号的输入(即触发光遗传即时进行调控),检验最终结果。
Q3:本研究中,研究攻击行为时选择了狐狸尿液,花生这类气味作对照,选择这类气味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气味?
A3:COApl接受主嗅球的投射,主嗅球接受嗅上皮的输入,经典理论认为嗅上皮负责自然的气味输入。因此本研究选择自然环境就有的气味,如狐狸尿液、花生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Q&A内容
本研究中,为了精确验证COA脑区ESR1神经元在欲求攻击的作用,采用光纤记录+光遗传调控进行闭环研究。
1
原理:实时检测COA神经元钙信号,在信号上升瞬间(ΔF/F突增,欲求阶段起始点)触发光抑制。
光纤记录:实时监测COA脑区ESR1神经元的神经活动。
光遗传闭环调控:通过精确操控特定神经元,研究其对攻击行为的因果作用。
2
优势:
时间精准:仅干预特定行为阶段(如攻击准备期),避免全局干扰。
因果验证:直接证明神经元活动与欲求阶段的必要性关联。
3
科学意义:突破传统方法的时空限制,为解析攻击动机的神经编码提供高分辨率工具。
光纤记录+光遗传 vs 化学遗传的优势
1. 时间精度
光遗传:毫秒级实时调控,闭环系统实现神经活动-行为同步干预
化学遗传:分钟级延迟,持续抑制干扰阶段区分
2. 空间特异性
光遗传:靶向特定行为阶段(如攻击欲求期)和细胞类型
化学遗传:全局抑制影响非目标行为和邻近脑区
3. 动态解析
光遗传:多模态实时关联,揭示行为转化机制
化学遗传:仅能统计行为频次,无法解析动态过程
4. 可控性
光遗传:可逆调控适配复杂范式(攻击-休息循环),硬件集成简化操作
化学遗传:不可逆药效增加代谢控制难度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论文原文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直播回顾 | Nature顶级研究揭秘,杏仁核皮质区神经元如何调控欲求与满欲阶段的转换
- 一起来回顾这场脑科学盛宴吧
-
- 重磅讲座|Nature解读,中科院李龙教授揭示小鼠攻击行为:杏仁核皮质区神经元如何调控欲求与满欲阶段的转换
- 特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龙教授作报告, 深入解析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
- 直播回顾:AI 助力神经元的自动分析
- 我们共同体验了“自动预测分析参数 – 自动追踪神经元”的“双自动”分析效果。在原始数据中,AI 已经能够为我们带来准确的结果。
-
- 神经调控中,如何特异性激活某一类型神经元?
- 光遗传刺激能够特异性激活某一类型细胞,通过特异性病毒载体,将光敏感通道蛋白转染到特定类型细胞上,从而实现细胞类型特异性激活。
-
- 《细胞》揭秘嗅觉神经元的连接结构
- 一项发表于《细胞》杂志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来自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联合研究团队创建了大脑嗅觉神经环路的全新图谱,并且揭示了嗅觉神经元的连接结构。
-
- 直播回顾 | 2月28日《如何做好药物稳定性研究》
- *本期直播答疑共回复32条问题。由于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才好判断回答,因此无法针对全部的疑问一一作答,敬请老师们谅解。
-
- 网络研讨会 | 如何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 网络研讨会 | 如何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
- 直播预告|揭示腹侧被盖区 (VTA) D1受体和D1神经元在焦虑样行为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和神经环路机制
-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是一种情绪情感障碍疾病,其患病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
- 讲座预告 | 如何使用 EQCM-D 研究电化学能量转换
- 报告时间:第 1 场 2024年9月10日 (周二) 下午3点(北京时间);第 2 场 2024年9月11日 (周三) 凌晨0:00-1:00(北京时间)
-
- 下午开讲! | 如何使用 EQCM-D 研究电化学能量转换
- 报告时间:第 1 场 2024年9月10日 (周二) 下午3点(北京时间);第 2 场 2024年9月11日 (周三) 凌晨0:00-1:00(北京时间)
-
- 展会回顾|先进陶瓷与电化学能量转换盛会
-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科技盛会中再次与您相遇,共同见证和推动先进陶瓷与电化学能量转换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
- 直播回顾 |「“沃”在前沿」聚焦孤独症的遗传基础与神经环路研究
- 9月21日晚,“沃”在前沿|生命科学专家论坛直播活动圆满举办!
-
- 直播回顾 |「“沃”在前沿」聚焦孤独症的遗传基础与神经环路研究
- 本次主要与大家分享了神经环路方面的工作,并表示对未来建立中国自闭症基因测序数据库、探索孤独症动物模型等研究方向充满期待。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