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秋收遇上降雨,注意玉米中真菌毒素的防控
不同于往年的秋高气爽,今年河南、河北、山西在秋收期间遇到了多次降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多次发布防范强降雨、防汛的通知。
玉米不仅是我国的高产粮食作物,还是畜牧业重要的饲料来源。玉米喜温喜湿,Z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是28-35℃,Z适宜降水量在410mm-640mm。一般情况下,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在20%-35%之间,干燥后,玉米含水量可降至14%以下。但当环境降水量增加,高水分会破坏玉米中维生素等活动成分,降低玉米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玉米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激发霉菌繁殖,造成真菌毒素污染(真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霉变玉米产生的真菌毒素主要有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伏马毒素等。
秋收之际,多雨潮湿的天气,大大增加了接近成熟或者已经成熟但尚未收获的玉米感染真菌毒素的机率。
收获后的作物,得不到很好的晾晒,同样会给真菌毒素侵染创造便利。
提醒!控制玉米收获后的储藏环境,增加玉米中真菌毒素检测频率,可有效防控真菌毒素!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94份玉米中6类真菌毒素检测及污染情况分析
- 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通过加入同位素内标进行校正的手段,开发6类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并对94份玉米样品进行6类真菌毒素的检测及污染情况分析。
-
- 使用电子产品需要注意防蓝光
- 智能手机和ipad中的高能蓝光其危害是一个连锁的,光灵敏细胞死亡,再造成视网膜黄斑变性,继而影响视力,而这种损害难以逆转。
-
- 优化玉米研磨中的油脂测定
- 新的ORACLE™快速脂肪/油类分析仪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任何玉米产品提供在短短几分钟内任何玉米产品的结果,无需校准或溶剂,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数据比传统的提取技术更好。
-
- 三个“全覆盖” 防控灾情!
- 监测预警“全覆盖”。全市自然资源、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建立了气象风险预警会商机制,及时将预警信息逐级发送到相关部门(责任单位)及基层一线防灾人员,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全覆盖。
-
- 21场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疫情防控科学答案(上)
- 2月5日至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了21场新闻发布会,其中对很多网友关心的疫情防控科普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下面来看看。
-
- 21场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疫情防控科学答案(下)
- 2月5日至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了21场新闻发布会,其中对很多网友关心的疫情防控科普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下面来看看。
-
- “境外输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 截止到3月14日,境外的输入型病例已达111例连续3天增长,大多流向了甘肃,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广东几个省份。北京累计输入病例27例;上海境外输入病例已达15例。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