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QI和p值了解手持拉曼的识别与验证技术
如今,便携式设备的发展已为制药行业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制造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革命,使原材料识别和验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便携式设备的性能已显着提高,并在某些情况下,其数据质量不亚于实验室仪器。
拉曼光谱法是快速识别未知样品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手持式拉曼光谱仪中,用作光谱数据分析的两种Z常见的数学表示形式为Hit Quality Index(HQI)和p-values(p值)。其中HQI是未知样品匹配的方法,而p值Z适合验证已知样品的身份。我们以Mira P来说明。
HQI
数据库匹配是光谱学中用于研究未知物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常将未知样品的光谱谱图与已知材料的经过验证的光谱图库进行互相关联并比较, 然后通过计算HQI来量化每个潜在匹配项的相关程度(相似度)。
HQI的值介于0到1.0之间,数值越大,则表示未知样品谱图与已知的参考图谱之间的相似度越高,未知样品和参考之间的相关性Z高为1。在典型行业,例如制药领域中通常将Z小HQI设置为0.95,以此来判定未知样品与标准图谱是否“匹配/不匹配”。
注意:HQI只反映未知谱图与已知图库的相关性,并非衡量所测材料的纯度。因此可能导致非常相似的材料的发生错误识别。换句话说,使用HQI进行分析可导致误报。如下所示分子及其谱图:
当我们使用HQI进行分析则可能的结果如下:
此时,我们就要借助p值来对样品进行身份验证。
p 值
与基于光谱之间相似性的识别技术不同,该验证方法基于各个光谱之间的差异,称为主要成分分析(PCA),这是一种统计分析,可将复杂的数据集缩减为Z能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该方法将高度相关的光谱转换为一小组正交变量,并绘制出散点图,并以此建模。
PCA散点图与模型极限组合成为参考模型,模型极限由置信区间确定,置信区间由霍特林统计量而来。下图中分别为置信度为90%和95%的椭圆,可以用来对样本进行测量。将每个样本光谱投影到PCA模型上,以查看其是否符合模型极限。
当将样品光谱投影到模型空间上时,我们得到的结果为p值。在统计学上,当p值小于α(显著性水平)时,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H0)。对于PCA分析和拉曼光谱的验证来说,原假设(H0)表示“测得的光谱属于所用构建模型“,通常我们选取α=0.05。此时使用PAC模型以及统计得到的p值,即可表明脂肪酸之间的无限区别。
注意:PCA模型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训练集。训练集是模型群体中高度相关的光谱库。通常至少收集20种具有某种允许变化的单一物质的光谱来构建训练集。
结论
本文阐述了Mira P手持式光谱仪的识别和验证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应用的独特分析。
当样品身份未知时,我们使用HQI进行识别;
当需要确认样品时,我们使用p值进行验证。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不是拉曼的王者,而是拉曼的核心
- 如海RMS3000微型拉曼光谱仪,集小巧便携、高性能和智能化于一身,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分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为快速、精准检测提供解决方案。
-
- 布鲁克拉曼技术辉煌三十载
- 拉曼技术周年纪念今年,布鲁克不仅要庆祝红外光谱技术走过辉煌50周年,还要庆祝布鲁克拉曼光谱技术三十年的卓越历
-
- TacticID 1064 ST丨手持拉曼打击非法物质
- TacticID 1064 ST丨手持拉曼打击非法物质
-
- 拉曼的G峰与D峰是什么
- 拉曼光谱中的G峰(Graphiticpeak)和D峰(Disorderedpeak)是碳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无定形碳等)结构分析的关键特征峰。
-
- 如海RMS系列 | 不是拉曼的王者,而是拉曼的核心
- RMS3000微型共焦拉曼光谱仪——集小巧身形、强大性能、智能化操作以及广泛的应用适应性为一体。
-
- 热点应用丨GaN的拉曼和光致发光表征
- 热点应用丨GaN的拉曼和光致发光表征
-
- 拉曼激光波长的选择
- 拉曼激光波长的选择
-
- 破解岩性识别和地质判断的利器:手持光谱仪
- 破解岩性识别和地质判断的利器:手持光谱仪
-
- 海关缉毒丨手持拉曼快速检测电子烟油中的新型毒品
- 海关缉毒丨手持拉曼快速检测电子烟油中的新型毒品
-
- “软硬”兼修丨瑞士万通拉曼数据库与光谱仪
- “软硬”兼修丨瑞士万通拉曼数据库与光谱仪
-
- 在线拉曼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 拉曼光谱技术是基于拉曼散射原理检测被测物组分及含量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中。
-
- 在线拉曼在聚合物合成反应的监控
- 拉曼光谱通过检测分子振动/转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光,获取物质的分子结构信息。在线拉曼系统集成光纤探头、光谱仪和数据处理软件,可直接插入反应釜或通过流通池实时采集反应液的光谱信号
-
-
- 名家专栏 | 拉曼光谱系列专栏—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
- 应用方向:表明增强拉曼,拉曼,单分子检测、生物医学、联用技术与传感器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