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揭示铁观音风味物质空间分布研究最新成果
国外文献导读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ume 181 , April 2024
Unveiling characteristic metabolic accumulation over enzymatic-catalyzed process of Tieguanyin oolong tea manufacturing by DESI-MSI and multiple-omics
福建农林大学
利用空间质谱成像和多组学揭示铁观音乌龙茶酶催化过程中代谢积累的特征(IF=8.1)
2024年2月19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孙云和吴亮宇老师团队于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在线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characteristic metabolic accumulation over enzymatic-catalyzed process of Tieguanyin oolong tea manufacturing by DESI-MSI and multiple-omic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对铁观音制茶ECP阶段风味物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积累进行了综合研究。连续的萎凋和摇青是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环境胁迫导致了初级和次级代谢的动态变化,普遍提高了游离氨基酸的丰度,降低了与儿茶素和黄酮醇苷相关的涩味/苦味,有利于乌龙茶最终品质的发展。本研究结果为可视化乌龙茶风味物质的分布趋势、乌龙茶生产的生物过程和风味化学提供了更有意义和独特的见解。
在ECP阶段采用日本INSENT电子舌检测技术对不同茶叶样品进行味觉特征分析。关于苦味回味和酸味的数据集低于无味阈值,因此在本研究中排除了这些味道的数据集。甜度的属性在三个样品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归因于茶中糖的含量可忽略不计。浓郁味略有增加,但在茶样品上没有显著变化,鲜味、苦味、涩味、涩味回味以及咸味的属性表现出随着茶加工过程有增加趋势,并且样品的这些口感显著高于鲜叶。苦涩味主要来源于茶中的类黄酮、咖啡因和部分氨基酸,此外,蛋白质或肽水解成氨基酸如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将有助于茶中鲜味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茶叶在采后加工过程中呈味物质会发生动态转化或积累,特别是ECP阶段形成的较强的鲜味、苦味和涩味,为非酶法热处理的风味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了研究优势成分对口感的影响,作者进行总氨基酸、生物碱、儿茶素、黄酮醇糖苷与味道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图4C)。总氨基酸主要占茶样品的鲜味和浓郁味道,因为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来源。此外,总氨基酸有助于涩味和涩味回味,该结果可能归因于增加苦味相关氨基酸如Ile、Leu、Val、His、Lys、Trp、Tyr和Phe的含量的协同效应。作为茶中最丰富的嘌呤生物碱(≥总生物碱的90%),咖啡因对铁观音样品的苦味起主导作用。茶中的涩味主要来自于多酚的丰富。在该研究中,总儿茶素主要与涩味、苦味和后味涩味相关。儿茶素是多酚类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涩味和苦味,其中没食子酰化儿茶素(EGCG、ECG、CG和GCG)比非没食子酰化儿茶素(EGC、EC、C和GC)具有更强的涩味,而非没食子酰化儿茶素在感官评价中倾向于显示苦味。黄酮醇苷类化合物是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一个亚类,由于其味阈值极低,是茶汤中涩味的主要成分,此外,总黄酮醇糖苷与涩味和涩味回味呈中度相关性(图4)。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含量的下降有利于乌龙茶醇厚、爽滑滋味的形成,但其含量与涩味强度的不一致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采用空间质谱成像和多组学技术对铁观音乌龙茶酶促加工过程中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类、黄酮醇类和氨基酸类物质的转化或再分配过程是持续进行的,这是由于ECP阶段的多重胁迫所致。在鉴定的2621种非挥发性物质和45771种转录本中,筛选出43种非挥发性物质和12种共表达途径作为响应不利条件的生物标志物和关键级联反应。进一步通过靶向代谢组对特征风味物质检测分析,游离氨基酸的积累量增加,儿茶素、黄酮醇苷和生物碱的含量呈动态变化。这说明萎凋和摇青过程共同调控了风味物质的代谢积累和发育,这有利于铁观音特色品质的形成。
? 更多搜索关注 ?
微信公众号
@北京盈盛恒泰
视频号
@北京盈盛恒泰
新浪微博
@北京盈盛恒泰
哔哩哔哩
@北京盈盛恒泰
百度贴吧
@电子舌知味吧
官方知乎
@北京盈盛恒泰
官方快手
@北京盈盛恒泰
官方抖音
@北京盈盛恒泰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揭示铁观音风味物质空间分布研究最新成果
- 本研究结果为可视化乌龙茶风味物质的分布趋势、乌龙茶生产的生物过程和风味化学提供了更有意义和独特的见解。
-
- 助力科研论文-福建农林大学《Carbohydrate Polymers》
- 高性能柔性导电基底是开发有前景的可穿戴设备的关键部件之一。为此,福建农林大学李建国教授团队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持续、柔性、透明、导电的纤维素/ZnO/AZO (CZA)薄膜。
-
- 无人机多源遥感揭示葡萄叶片水势空间分布:土壤与气候的双重影响
- 葡萄叶片的水分状态对其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精确量化葡萄的水分状态对于优化葡萄生产至关重要。
-
- 用户文章丨《Pediatr Blood Cancer.》王华教授团队应用超快三维荧光成像取得婴儿血管瘤临床检测标志物研究最新成果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华教授团队应用长光辰英核心产品S3000超快三维荧光成像系统在《Pediatric Blood \x26amp; Cancer》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
- 见微知著 | 一次性实现组织微区中5000多个蛋白的空间分布研究
- 见微知著 | 一次性实现组织微区中5000多个蛋白的空间分布研究
-
- 助力科研论文-上海大学《ChemElectroChem》
- 在纺织品上制备柔性微超级电容器作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小型电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上海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喷墨打印和挤压打印直接在纺织品上制备MSCs。
-
- 农药对草莓风味有影响?质标所研究团队利用GGT 0620寻找答案
- 农药对草莓风味有影响?质标所研究团队利用GGT 0620寻找答案
-
- 助力科研论文-上海大学《Macromol. Mater. Eng.》
- 上海大学高彦峰教授团队研究了一种耐水纤维素纳米纸,其热稳定性和断裂强度均高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其热分解温度和最高断裂强度分别为290℃和127 MPa。
-
- 空间组学揭示肿瘤奥秘:新发现助力精准医疗
- 空间组学揭示肿瘤奥秘:新发现助力精准医疗
-
- 应用方案 | 通过非靶向和靶向质谱成像研究氯喹在猪肝中的空间分布
- 应用方案 | 通过非靶向和靶向质谱成像研究氯喹在猪肝中的空间分布
-
- 3个品牌毛豆腐风味成分对比研究
- 通过探究3种不同厂家毛豆腐中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与挥发性风味之间的差异,为毛豆腐生产加工中技术的改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 聚焦315 | 食品冷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分析
- 企业新年述职报告
-
- 学术成果丨《LWT-FOOD SCI TECHNOL》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李备研究团队发表发酵乳酸菌快速检测新方法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李备研究团队应用长光辰英P300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在《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