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材料视界 | 红外显微成像系统用于多层复合膜各层结构分析

材料视界 | 红外显微成像系统用于多层复合膜各层结构分析

来源: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分类:应用方案 2025-05-22 18:30:16 4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聚合物多层复合膜材料一般由多层不同聚合物材质组成,广泛应用在各类功能包装材料中,如食品和药品包装等。例如食品包装材料要求,内层必须安全无毒,可与食品直接接触,而外层可以印刷产品信息等。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多层膜中间层材质会根据包装柔韧性的相关要求而调整。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及使用需求,聚合物中多层膜的成分存在较大变化,会有多种材质互相组合实现不同功能,故对这类多层材料进行详细成分分析极其重要。

带有ATR成像附件的Spotlight400红外成像系统(图1),可实现对厚度低至2-3μm的多层膜进行快速结构分析以及成分研究。

图1.Spotlight 400红外成像系统


实验


将样品垂直放置在样品夹中,并水平切割至与样品夹表面齐平,露出用于分析的平整样品表面。仪器测试参数如表1所示。


与传统的非接触式成像技术(6.25×6.25μm)相比,ATR成像附件可以测试更小尺寸样品(1.56×1.56μm),从而可实现更薄多层膜样品的材料层成分分析。


本次测试过程中,分别对两种不同材质的聚合物多层膜样品进行化学成像分析。


表1.多层膜化学成像分析测试条件


结果与讨论

1

样品1

第一个多层膜样品由五层聚合物材质组成,总厚度约为125微米。该多层膜样品的可见光图像如图2所示。

图2.聚合物多层膜样品1的可见图像


图2为样品的可见光放大图像,仅通过观察该可见光图像几乎无法推断出有关聚合物的信息。进一步使用Spotlight 400系统获得的样品红外图像分布图,较可见光图像更直接形象,如图3所示。

图3.多层膜样品1的红外ATR成像图像


ATR成像附件可以分别采集每层膜红外谱图,得到化学成分分布图,利用红外数据库检索,从而分析每层膜化学成分材质,表2所示为多层膜样品1中每层的材质分析结果和膜层厚度。


表2.多层膜样品1中各层材质和厚度

多层膜样品1中每个膜层的结构图像和相应的红外光谱图如附录1中所示。


2

样品2

第二个多层膜材料由八层组成,总厚度约为100微米。该多层膜样品的可见光图像如图4所示。

图4.多层膜样品2的可见光图像


该可见光图像提供的信息比第一个多层膜可见图信息略多,因为该样品膜层中包含一层高反射率的金属材质,故可见光图像的层次较明显。借助红外成像功能得到多层膜样品2的红外图像图,较可见光图像更加直接形象,如图5所示。

图5.多层膜样品2的红外ATR成像图像


表3为多层膜样品2中每层的化学成分和厚度信息。该样品测试结果表明ATR成像能够分辨厚度小于3微米的样品截面化学成分分布信息。


表3.多层膜样品2中各层的化学成分和厚度

多层膜样品2中每层的结构图像和相应的红外光谱图如附录2中所示。


结论


配备ATR成像功能的Spotlight 400红外成像系统可用于多层膜样品各膜层微观材质化学成分分析,Spectrum IMAGE软件可以很方便轻松的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样品微观区域详细数据,测试过程简单方便。


参考文献



1. Chanda, M., & Roy, S. K. (2008). Industrial polymers, specialty 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London: CRC Press

附录1

在每个测试过程中,红外光谱图颜色均与化学结构图像中各层颜色对应一致,而参考光谱则以黑色显示。

第1层–聚乙烯(37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2层–聚乙烯+TiO2(10μm)

这一层中,参考光谱是TiO2,表示添加的助剂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点击查看大图)


第3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32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4层–聚乙烯+群青颜料(30μm)

这一层中,参考光谱是群青颜料,表示添加的颜料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点击查看大图)


第5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4μm)

(点击查看大图)

向下滑动查看附录1全部内容


附录2

第1层–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6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2层–聚丙烯(40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4层–聚酰胺 6(15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3、5和7层–聚氨酯(分别为3μm、2μm和3μm)

(点击查看大图)


第8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4μm)

(点击查看大图)

向下滑动查看附录2全部内容


 关注我们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提交需求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我们的使命: 打造更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推动更开放包容的世界。 我们的愿景: 以世界一流...[详细]
最近更新:2024-09-26 11:12:17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