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添加剂风波到新国标:食品检测能否精准破解多聚磷酸盐与糖同测难题?
你以为香肠Q弹多汁只是“纯天然”?
奶茶的甜蜜口感全靠“真材实料”?
真相可能藏在你看不懂的配料表里!
近年来,?多聚磷酸盐?和?糖?这对“隐形搭档”
正悄悄渗透进各种食品中
一个负责“伪装口感”
一个负责“甜蜜陷阱”
这些成分很可能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期,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发布要求明确标注糖分含量,推动食品企业对糖类检测的规范化需求。与此同时,315晚会曝光的“多聚磷酸盐滥用”事件引发公众对磷酸盐过量添加的关注。多聚磷酸盐与糖广泛共存于加工食品(如肉制品、饮料、烘焙产品),那么如何实现二者的快速、高效检测呢?
国家标准:
多聚磷酸盐的检测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磷酸盐的测定》(GB 5009.256-2025)标准,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五种糖的检测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GB 5009.8-2023),其中离子色谱法是应用范围最广的检测方法。
盛瀚解决方案
盛瀚基于双通道离子色谱技术,推出食品中多聚磷酸盐和糖类同时检测的解决方案。
CIC-D160+搭配糖检测专用仪,该方案具有如下优势:
??多指标同步检测:可完成5种糖类(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与多聚磷酸盐(如三聚磷酸盐、焦磷酸盐)的定量分析;
?双通道设计:双通道物理隔离,避免糖类与磷酸盐检测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成本与空间优化:仅需配置1套自动进样器和软件系统,较传统双设备方案大大节省实验室空间和运维成本;
色谱条件
多聚磷酸盐检测色谱条件
SH-AC-16是Peek柱管的高容量色谱柱,可快速高效分析正磷酸、焦磷酸、三聚磷酸盐、三偏磷酸盐等元素,其容量高,检测离子种类全,适用于食品、环境、化工等多种场景。
五种糖检测色谱条件
SH-CAC-200 色谱柱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单糖、双糖,具有理想的分离度;与脉冲安培检测 (PAD) 相结合,在高 pH 条件下可进行高分辨率的分离,无需衍生化。
样品谱图
多聚磷酸盐谱图
△多聚磷酸盐标准谱图
△鱼样品中多聚磷酸盐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虾样品中多聚磷酸盐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其他样品中多聚磷酸盐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五种糖检测谱图
△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标准谱图
△乳制品样品中糖的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饮料样品中糖的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饮料样品中糖的检测-点击放大看高清图
盛瀚食品中多聚磷酸盐和糖类同时检测的解决方案,完美满足GB 5009.256和GB 5009.8标准要求,实现多指标同步检测,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双通道设计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盛瀚以其专业的技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守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盛瀚将继续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构建更加绿色、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不懈努力。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赛默飞IC守护餐桌安全:水产品多聚磷酸盐分析
- 国标推荐,信赖之选
-
- 从制冷到智能精准控湿:恒温恒湿试验箱原理新突破
-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业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要求达到了高度。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到汽车零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再到制药行业药品储存条件的严苛标准,都离不开对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性
-
- 方法开发提速新利器!Empower方法开发工具,破解方法开发难题
- 方法开发提速新利器!Empower方法开发工具,破解方法开发难题
-
- 从草药提取物到突破性疗法:Biacore “点亮”精准医疗
- 推动未见技术,赋能人类健康未来
-
- 从图像到数据:植物根系扫描系统如何助力精准农业?
-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根系是维持其生命和生长的重要部分。根系不仅负责吸收水分和营养,还在植物的抗逆性、适应性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
- 破解工程塑料行业质量难题?Soooo easy!
- 搭乘新能源汽车快车,工程塑料国产替代正逢春
-
- “0糖”“低糖”你搞懂了吗?新国标终结成分表里的“文字游戏”
- 严打“伪无糖”,离子色谱法让糖检测更透明!
-
- 包装卡顿、收卷褶皱?摩擦系数仪精准破解薄膜爽滑性难题
- 薄膜的爽滑性是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其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
- 更快完成量测工作——从投影仪到图像尺寸测量仪
- 更快完成量测工作——从投影仪到图像尺寸测量仪
-
- 揭秘!控糖高手的测糖「避雷」指南
- 这些雷区你中了几条?
-
- 从“治水”到“智水”,高光谱技术引领水质监测新变革!
- 从“治水”到“智水”,高光谱技术引领水质监测新变革!
-
- 从“嗅觉”到“光电”:开启工业安全与环境监测新时代
- 在现代工业的浪潮中,气体检测技术作为保障工业安全和环境监测的关键工具,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迈向前沿的深刻变革。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