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1条)
-
- 我叫老翟11 2010-07-22 00:00:00
- 网上现在有的工艺是一、及化工艺;二、电解工艺(氯碱);三、氯化工艺;四、硝化工艺;五、合成氨工艺;六、裂解(裂化)工艺;七、氟化工艺 八、加氢工艺;九、重氮化工艺;十、氧化工艺;十一、过氧化工艺;十二、胺基化工艺。当然,十二、胺基化工艺没写全,我也补充了一下。具体如下 12、胺基化工艺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ZD监控单元 胺基化反应釜 工艺简介 胺化是在分子中引入胺基(R2N-)的反应,包括R-CH3烃类化合物(R:氢、烷基、芳基)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氨和空气的混合物进行高温氧化反应,生成腈类等化合物的反应。涉及上述反应的工艺过程为胺基化工艺。 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2)在常压下20℃时,氨气的爆炸极限为15%—27%,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爆炸极限的范围增大。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氨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一旦氨气与空气比失调,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3)由于氨呈碱性,具有强腐蚀性,在混有少量水分或湿气的情况下无论是气态或液态氨都会与铜、银、锡、锌及其合金发生化学作用; (4)氨易与氧化银或反应生成爆炸性化合物(雷酸盐)。 典型工艺 邻硝基氯苯与氨水反应制备邻硝基苯胺; 对硝基氯苯与氨水反应制备对硝基苯胺; 间甲酚与氯化铵的混合物在催化剂和氨水作用下生成间甲苯胺; 甲醇在催化剂和氨气作用下制备甲胺; 1-硝基蒽醌与过量的氨水在氯苯中制备1-氨基蒽醌; 2,6-蒽醌二磺酸氨解制备2,6-二氨基蒽醌; 苯乙烯与胺反应制备N-取代苯乙胺; 环氧乙烷或亚乙基亚胺与胺或氨发生开环加成反应,制备氨基乙醇或二胺; 甲苯经氨氧化制备苯甲腈; 丙烯氨氧化制备丙烯腈等。 ZD监控工艺参数 胺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胺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物料流量;反应物质的配料比;气相氧含量等。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釜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联锁;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和联锁系统;紧急冷却系统;气相氧含量监控联锁系统;紧急送入惰性气体的系统;紧急停车系统;安全泄放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胺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胺基化物料流量、胺基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置紧急停车系统。 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爆破片、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13、磺化工艺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ZD监控单元 磺化反应釜 工艺简介 磺化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酰基(-SO3H)的反应。磺化方法分为三氧化硫磺化法、共沸去水磺化法、磺化法、烘焙磺化法和亚硫酸盐磺化法等。涉及磺化反应的工艺过程为磺化工艺。磺化反应除了增加产物的水溶性和酸性外,还可以使产品具有表面活性。芳烃经磺化后,其中的磺酸基可进一步被其他基团[如羟基(-OH)、氨基(-NH2)、氰基(-CN)等]取代,生产多种衍生物。 工艺危险特点 (1)应原料具有燃爆危险性;磺化剂具有氧化性、强腐蚀性;如果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等,都有可能造成反应温度异常升高,使磺化反应变为燃烧反应,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2)氧化硫易冷凝堵管,泄漏后易形成酸雾,危害较大。 典型工艺 (1)三氧化硫磺化法 气体三氧化硫和十二烷基苯等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硝基苯与液态三氧化硫制备间硝基苯磺酸; 甲苯磺化生产对甲基苯磺酸和对位甲酚; 对硝基甲苯磺化生产对硝基甲苯邻磺酸等。 (2)共沸去水磺化法 苯磺化制备苯磺酸; 甲苯磺化制备甲基苯磺酸等。 (3)磺化法 芳香族化合物与反应制备芳磺酸和芳磺酰氯; 乙酰苯胺与生产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等。 (4)烘焙磺化法 苯胺磺化制备对氨基苯磺酸等。 (5)亚硫酸盐磺化法 2,4-二硝基氯苯与亚硫酸氢钠制备2,4-二硝基苯磺酸钠; l-硝基蒽醌与亚硫酸钠作用得到α-蒽醌硝酸等。 ZD监控工艺参数 磺化反应釜内温度;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磺化剂流量;冷却水流量。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釜温度的报警和联锁;搅拌的稳定控制和联锁系统;紧急冷却系统;紧急停车系统;安全泄放系统;三氧化硫泄漏监控报警系统等。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磺化反应釜内温度与磺化剂流量、磺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釜内搅拌电流形成联锁关系,紧急断料系统,当磺化反应釜内各参数偏离工艺指标时,能自动报警、停止加料,甚至紧急停车。 磺化反应系统应设有泄爆管和紧急排放系统。 14、聚合工艺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ZD监控单元 聚合反应釜、 粉体聚合物料仓 工艺简介 聚合是一种或几种小分子化合物变成大分子化合物(也称高分子化合物或聚合物,通常分子量为1×104—1×107)的反应,涉及聚合反应的工艺过程为聚合工艺。聚合工艺的种类很多,按聚合方法可分为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等。 工艺危险特点 (1)聚合原料具有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2)如果反应过程中热量不能及时移出,随物料温度上升,发生裂解和暴聚,所产生的热量使裂解和暴聚过程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反应器爆炸; (3)部分聚合助剂危险性较大。 典型工艺 (1)聚烯烃生产 聚乙烯生产; 聚丙烯生产; 聚苯乙烯生产等。 (2)聚氯乙烯生产 (3)合成纤维生产 涤纶生产; 锦纶生产; 维纶生产; 腈纶生产; 尼龙生产等。 (4)橡胶生产 丁苯橡胶生产; 顺丁橡胶生产; 橡胶生产等。 (5)乳液生产 醋酸乙烯乳液生产; 丙烯酸乳液生产等。 (6)涂料粘合剂生产 醇酸油漆生产; 聚酯涂料生产; 环氧涂料粘合剂生产; 丙烯酸涂料粘合剂生产等。 (7)氟化物聚合 四氟乙烯悬浮法、分散法生产聚四氟乙烯; 四氟乙烯(TFE)和偏氟乙烯(VDF) 聚合生产氟橡胶和偏氟乙烯-全氟丙烯共聚弹性体(俗称26型氟橡胶或氟橡胶-26)等。 ZD监控工艺参数 聚合反应釜内温度、压力,聚合反应釜内搅拌速率;引发剂流量;冷却水流量;料仓静电、可燃气体监控等。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釜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联锁;紧急冷却系统;紧急切断系统;紧急加入反应终止剂系统;搅拌的稳定控制和联锁系统;料仓静电消除、可燃气体置换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高压聚合反应釜设有防爆墙和泄爆面等。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聚合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电流、聚合单体流量、引发剂加入量、聚合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在聚合反应釜处设立紧急停车系统。当反应超温、搅拌失效或冷却失效时,能及时加入聚合反应终止剂。安全泄放系统。 15、烷基化工艺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ZD监控单元 烷基化反应釜 工艺简介 把烷基引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氮、氧等原子上的反应称为烷基化反应。涉及烷基化反应的工艺过程为烷基化工艺,可分为C-烷基化反应、 N-烷基化反应、 O-烷基化反应等。 工艺危险特点 (1)反应介质具有燃爆危险性; (2)烷基化催化剂具有自燃危险性,遇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容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3)烷基化反应都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原料、催化剂、烷基化剂等加料次序颠倒、加料速度过快或者搅拌中断停止等异常现象容易引起局部剧烈反应,造成跑料,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典型工艺 (1) C-烷基化反应 乙烯、丙烯以及长链α-烯烃,制备乙苯、异丙苯和高级烷基苯; 苯系物与氯代高级烷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备高级烷基苯; 用脂肪醛和芳烃衍生物制备对称的二芳基甲烷衍生物; 苯酚与丙酮在酸催化下制备2,2-对(对羟基苯基)丙烷(俗称双酚A); 乙烯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等。 (2) N-烷基化反应 苯胺和甲醚烷基化生产苯甲胺; 苯胺与生产苯基氨基乙酸; 苯胺和甲醇制备N,N-二甲基苯胺; 苯胺和氯乙烷制备N,N-二烷基芳胺; 对甲苯胺与硫酸二甲酯制备N,N-二甲基对甲苯胺; 环氧乙烷与苯胺制备N-(β-羟乙基)苯胺; 氨或脂肪胺和环氧乙烷制备乙醇胺类化合物; 苯胺与丙烯腈反应制备N-(β-氰乙基)苯胺等。 (3) O-烷基化反应 对苯二酚、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氯甲烷制备对苯二甲醚; 硫酸二甲酯与苯酚制备苯甲醚; 高级脂肪醇或烷基酚与环氧乙烷加成生成聚醚类产物等。 ZD监控工艺参数 烷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和压力;烷基化反应釜内搅拌速率;反应物料的流量及配比等。 安全控制的基本要求 反应物料的紧急切断系统;紧急冷却系统;安全泄放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 宜采用的控制方式 将烷基化反应釜内温度和压力与釜内搅拌、烷基化物料流量、烷基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当烷基化反应釜内温度超标或搅拌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停止加料并紧急停车。 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爆破片、紧急放空阀、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
赞(8)
回复(0)
热门问答
- 危险化工工艺15种不全啊 求详细版
- 只有12种 另外3种呢
- 详细讲解下15种危险化工工艺
- 及化工艺、电解工艺(氟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 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硫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 小弟我想做化工气体泄漏报警这块,这些工艺是必须要了解... 及化工艺、电解工艺(氟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 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硫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 小弟我想做化工气体泄漏报警这块,这些工艺是必须要了解的。那位达人能帮下小弟 小弟在此先谢过了。 要是碰巧那位曾经或现在正在做这行的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工程不小呀~~~~~~~~~~~~~~~~~ 展开
- 离子膜烧碱属于ZD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吗
- 化工专业英语求翻译
- Hollow polymeric spheres have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which range from targeted drug delivery t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 als.[1,2] Because of their hollow core structure, such poly... Hollow polymeric spheres have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which range from targeted drug delivery t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 als.[1,2] Because of their hollow core structure, such polymeric spheres can encapsulate large quantities of guest moleculesÐ especially those spheres with functionalities within the empty coreÐand release them at a later stage in a controlled man- ner. Although hollow polymeric spheres with dimensions in the micrometer and submicrometer regions are readily con- structedÐby layer-by-layer deposition of polyelectrolytes onto a template core,[3±6] polymerizing monomers in lipid vesi- cles,[7,8] emulsion polymerization,[9,10] pH-induced micelliza- tion of a grafted copolymer,[11] and by the assembly of posi- tively charged polyelectrolytes and negatively charged nanoparticles[12]Ðthe synthesis of hollow spheres 100 nm or less in size has only recently become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activity. Several different routes, such as the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s in a selective solvent,[13,14] the deposition of polyelectrolytes on a decomplexable or soluble core,[15,16] and microemulsion (as well as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17,18]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orm hollow polymeric nanospheres. Although some of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quite successful, these strategies require the core templates to be removed in order to create a hollow interior, or need large quantities of surfactants to form nanosized micelles. Furthermore,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proposed applications of hollow nano- spheres or nanocapsul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most of the hollow polymeric spheres described to date are ill-suited for such purposes. Therefore, materials (in par- ticular for the surfaces of the hollow nanospheres) that are biocompatible, non-toxic, and sometimes also biodegradable, are highly desirable. Herein, we demonstrate a simple and di- rect method for fabricating hollow polymeric nanospheres with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macromolecules. In this approach, hollow polymeric nanospheres were formed in a completely aqueous system without the aid of surfactants, 展开
- 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Z好是厉玉鸣版的
- 要考试了,不知道考试什么,大家谁有试题传过来,帮个忙,不胜感激
- 化工工艺中导热油用什么表示
- 木工机械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 详细??
- 求化工原理知识点提要
- 求详细过程
- 详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什么?
- pcb osp表面处理工艺详细流程
- 投影仪显示不全
- 常用危险品的危险特性有哪些 详细??
- 橡塑工程塑料POM是什么材料啊?求详细解释。
- CAD2016怎么插入光栅图像啊,找不到。。。求详细指点
- 石家庄室内空气检测会不会危险啊?
- PQP工艺是什么表面处理工艺 求大神解答
- 第十二期药物化工结晶工艺培训班落下帷幕
火热的七月,点燃了与会人员对药物结晶工艺的热情。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企业科研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专家、教授对药物化工结晶的解读,解答心中疑惑,接受知识的洗礼。
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ZX副主任龚俊波教授作为开场嘉宾做了关于“工业结晶过程强化与晶型/晶习/粒度JZ调控”的阐述,现场学员踊跃提问,龚教授一一做了详细解答,现场学习氛围浓烈。
天津科技大学杨立斌副教授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做了“结晶工艺放大及工程实践应用”的精彩演讲,化晦涩为通俗,现场氛围轻松愉快。
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ZX郝红勋教授做了关于“药物晶体产品质量调控与结晶技术开发”的报告,引起阵阵掌声。
此外,来自浙江大学药学院的王龙虎研究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陆杰教授、天津理工大学药物固体形态研究ZX的陈嘉媚教授、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的陈明洋博士、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总监魏玉峰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张扬副研究员分别针对药物结晶技术及在制药中的应用、药物晶型的形成、如何筛选、工业结晶结块及解决等问题做了精彩演讲。
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协办单位,携芬兰Pixact公司的PCM结晶监测系统亮相会场。会议茶歇期间,与会人员纷纷驻足展台观看现场仪器演示,PCM结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晶体析出、晶型转变、晶体数量、晶体粒度分布、D10、D50、D90等。PCM结晶监测系统的4300um*3500um的视野范围和超高的图像分辨率,为我们提供反应过程的实时图像和视频,其清晰的视频展示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令观看人员叹为观止,很多药企用户感叹表示相见恨晚,导致之前走了很多弯路,竟然不知还有这么强大的在线监测结晶反应过程的神器存在。
用户的反应更加鼓舞了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在线结晶监测设备的信心,能给科研人员带来便利,缩短科研时间,促进新产品开发上市,节约人力、物力,为企业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长期坚持的信念。
两天的培训匆匆而过,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培训带来更多惊喜。
- 求大神指点,,求详细过程。。
- 将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00的化合物900mg溶于10ml的溶剂中,然后放入入10cm长的旋光管中,通过钠光测得旋光度为+30.5°,求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度... 将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00的化合物900mg溶于10ml的溶剂中,然后放入入10cm长的旋光管中,通过钠光测得旋光度为+30.5°,求该化合物的比旋光度 展开
- 求手机版的项目管理软件。
- 公司在外地的项目比较多,员工在外地办公的时间比较长,希望可以找一个项目管理软件来管理项目的进度,Z好可以手机登陆的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
- #激光粒度仪 #
- 电压击穿试验仪:藏在实验室里的“闪电制造者”...电压击穿试验仪:藏在实验室里的“闪电制造者”硬核真相:这台设备能在几秒内让绝缘材料“原地爆炸”!通过模拟极端高压环境(可达300kV以上),它用一道闪电般的电弧,揭穿材料绝缘性能的极限。魔鬼测试流程:温柔起步:以100V/s缓慢升压死亡凝视:实时监测微小漏电流致命一击:在击穿瞬间记录峰值电压(整个过程比科幻大片更刺激)安全玄机:• 防爆油箱:把击穿爆炸锁在40mm钢化玻璃后• 幽灵电压消除:放电后自动归零,防残余电击• 智能逃逸:检测到有毒气体自动启动排风反常识现象:某些纳米复合材料被击穿后会“自愈合”干燥空气的击穿电压≈3kV/mm,但SF₆气体可达89kV/mm
- 市场中的检测zeta电位的一种技术叫CF-P...市场中的检测zeta电位的一种技术叫CF-PALS,他是真的相位分析光散射吗?这种余弦拟合位相分析法,为什么叫"位相",而不是传统的“相位"?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