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6条)
-
- *岛胀试 2005-12-21 00:00:00
- 关于月球起源的学说,可以分为三大类:1. 地球分裂说,2. 地球俘获说,3. 共同形成说。 1.地球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快。由于太阳对地球强大潮汐力作用,在地球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在19世纪末,乔治×达尔文(Geoge Dorwin)在研究了地月系统的潮汐演化后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而形成的,并提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球脱离地球时所造成的一个巨大遗迹。在此期间,支持分裂说的人已经知道太平洋地区地壳缺失硅铝层,由于形成月球的物质分离出去,使得该地区地壳的硅镁层暴露出来。所以他们推测月球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平洋地区。 2.地球俘获说认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支持俘获说的人认为,由于月球的平均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为3.34克,与陨星、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十分接近。因此,很有可能月球原是一颗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他们认为,月球的运动轨道显著地偏离地球赤道面,而比较接近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平面,因此,月球是给地球俘获的可能性较大。有人认为这个俘获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俘获过程经历5亿年。月球在被地球俘获后,由于受到地球的潮汐力作用,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了月海玄武岩。 3.共同形成说的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原始行星尘埃云所引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在形成地球时,一开始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凝聚而成。 现代的许多研究表明月球的形成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倾向于共同形成说。从地月系统来看,地球是ZX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地球的演化历史决不会短于月球的演化史;此外,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否定了地壳物质分出一部分形成月球,而同时在地球上形成大洋盆地的学说。根据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的元素分析,以及对岩石样品中的铀——钍——钴系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比较有利于地球和月球作为一个行星——卫星系统的共同形成说。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同地球玄武岩中元素的丰度的对比研究表明,月球玄武岩的元素丰度更接近于地球的丰度,而不是接近于宇宙的丰度。同时,月球样品中氧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氧同位素的组成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是在太阳系的同一区域内形成的,这就排除了月球是在距地球相当远的地方形成的可能性,这对"俘获说"是个否定。因此,现代的许多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共同形成说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从一般性的讨论也可看出,月球由围绕原始地球的星子及其它物质颗粒和气体吸积而形成的模式,要比地球俘获月球和地球分出物质形成月球的模式更为合理些。 月球表面上古老的高地的构造特征,证明月球在40~46亿年间曾遭受了强烈的陨击作用;当然对地球来说也可能如此。此外,我们不能排除,在46亿年以前的演化时期,地月系统曾遭受到强烈陨击作用的可能性。因此,在整个天文演化时期内,地月系统所可能发生的巨大陨击体的撞击与俘获,对地月系的运动状态和本身结构状态会造成的重大影响。 回答者:我是司凡 - 经理 四级 12-18 11:46 -------------------------------------------------------------------------------- 《新科学家》报道,瑞士科学家Z近比较了月球和地球的岩石样本, 结论却与上述研究不同。他们使用质谱仪法,把样本经过氩燃烧气化, 高精度地分析样本里成分的重量,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在多数方面极其 类似,但月亮岩石样本的铁57对铁54同位素的比率比地球上的要高一点。 科研人员说:“我们惟一可以解 释的就是,在月球和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它们部分气化了。”只有“巨 大行星相撞”理论才可能具有气化原子所需要超过1700摄氏度的高温环 境。太阳系诞生大约5000万年后,一个像火星那么大的行星(Theia) 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个灾难性的碰撞威力巨大,可能是超过使得恐龙 灭绝的那次行星碰撞所释放能量的1亿倍,足以融化、气化地球的相当 一部分,Theia同时也被完全摧毁了。碰撞所产生的残骸进入地球的轨 道,Z终合并形成了月球。 当气化铁原子时,质量相对轻点 的同位素先蒸发掉。既然变成月球的残骸曾经被彻底气化,它有可能损 失较多较轻的铁同位素,也就是说月球铁57对铁54的比例要比地球高一 点。科学家所以有上述之解释就是根据这一点。 啊,慢了。。。。。。。。。。。。。。。。。。。。。。
-
赞(12)
回复(0)
-
- 为你写诗一辈子 2005-12-21 00:00:00
- 跟地球一样把
-
赞(6)
回复(0)
-
- 520贰拾壹 2005-12-21 00:00:00
- 地球形成后地球周围的陨石等天体碎片受地球引力作用形成了月球(个人见解)
-
赞(11)
回复(0)
-
- 懂的太少太少 2005-12-21 00:00:00
- 那个`月球不是我形成的啊```
-
赞(16)
回复(0)
-
- 未完待续83522 2005-12-18 00:00:00
- 《新科学家》报道,瑞士科学家Z近比较了月球和地球的岩石样本, 结论却与上述研究不同。他们使用质谱仪法,把样本经过氩燃烧气化, 高精度地分析样本里成分的重量,结果发现,虽然二者在多数方面极其 类似,但月亮岩石样本的铁57对铁54同位素的比率比地球上的要高一点。 科研人员说:“我们惟一可以解 释的就是,在月球和地球的形成过程中,它们部分气化了。”只有“巨 大行星相撞”理论才可能具有气化原子所需要超过1700摄氏度的高温环 境。太阳系诞生大约5000万年后,一个像火星那么大的行星(Theia) 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这个灾难性的碰撞威力巨大,可能是超过使得恐龙 灭绝的那次行星碰撞所释放能量的1亿倍,足以融化、气化地球的相当 一部分,Theia同时也被完全摧毁了。碰撞所产生的残骸进入地球的轨 道,Z终合并形成了月球。 当气化铁原子时,质量相对轻点 的同位素先蒸发掉。既然变成月球的残骸曾经被彻底气化,它有可能损 失较多较轻的铁同位素,也就是说月球铁57对铁54的比例要比地球高一 点。科学家所以有上述之解释就是根据这一点。 关于月球的 起源此前还有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是路过的天体被地球引力“抓住”了。月球起源之谜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今年欧洲航天局将 用卫星发射一台重3公斤、烤箱大小的压缩影像展示X射线光谱仪,仪器 将沿着离月球表面仅1公里的椭圆形轨道绕月球运行,监测并记录不同 的光波数据。其中,由它测定的首张完整的高分辨率月球地图以及获取 的有关镁和铁比例的数据等,将有望告诉我们月球到底起源于哪里
-
赞(10)
回复(0)
-
- 三千愿望对星流 2005-12-18 00:00:00
- 那样形成的
-
赞(2)
回复(0)
热门问答
-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
2013-10-24 04:45:13
359
1
-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
2005-12-17 12:07:08
413
6
- 碱式盐是怎么形成的?
2008-11-11 18:59:57
454
3
-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2010-05-17 08:31:47
401
1
- ATP是怎么形成的?
2011-11-12 09:16:20
1000
3
- 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2018-06-12 06:30:35
305
1
-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2018-01-31 10:54:26
311
1
-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2014-08-11 09:35:31
475
2
- 鼻炎是怎么形成的?!
1970-01-01 02:10:54
354
6
-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 宇宙形成之后,地球是什么样的,然后地球怎样了?... 宇宙形成之后,地球是什么样的,然后地球怎样了? 展开
2011-04-14 04:11:59
505
3
- 炭是怎么形成的
2016-12-01 17:50:59
373
1
- 人体脂肪是怎么形成的?
- 人体脂肪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去消耗它?... 人体脂肪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去消耗它? 展开
2008-04-26 02:48:27
468
3
- 盐湖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2018-08-04 03:36:14
565
1
- 白酒酒花是怎么形成的
- 白酒的这些酒花是怎么形成的,... 白酒的这些酒花是怎么形成的, 展开
2018-01-11 12:06:24
792
1
- 尿碱是怎么形成
2017-10-07 02:46:20
490
1
- 变频器的死区是怎么形成的?
2012-05-05 16:03:45
500
2
- 四毫米的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2018-06-20 15:19:04
433
1
- LED白光源是怎么形成的
2011-05-19 07:29:00
362
3
- 埃博拉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2017-09-21 13:55:03
298
1
5月突出贡献榜
推荐主页
最新话题
-
- #DeepSeek如何看待仪器#
- 干体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 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从-70℃到150℃:一台试验箱如何终结智能调光膜失效风险?解决方案:SMC-210PF-FPC温湿度折弯试验箱的五大核心价值1. 多维度环境模拟,覆盖全生命周期测试需求超宽温域:支持-70℃至+150℃的极限温度模拟(可选配),复现材料在极寒、高温、冷热冲击下的性能表现;控湿:湿度范围20%~98%RH(精度±3%RH),模拟热带雨林、沙漠干燥等复杂工况,暴露材料吸湿膨胀、分层缺陷;动态折弯:0°~180°连续可调折弯角度,支持R1~R20弯曲半径设定,模拟实际装配中的微小应力,提前预警裂纹、断裂风险。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