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学等提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微生物往往被视为“无处不在,无所不为”的生物,制作重组基因的载体和表达重组基因的受体也需要微生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这项研究是从对微生物完整的全基因核苷酸测序入手,在分析基因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微生物的完整生物学功能。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具有目标明确、相对投入少、收效快、
成果易于转化为产品等许多优点。大多数微生物基因组已被国外学者报道,或正在测序,但还有一些我国特有的微生物资源,如投入力量进行基因组研究,有可能很快获得高起点的基地。
近日,青岛生物能源、过程研究所所单细胞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低成本微生物组测序技术2bRAD-M。该技术与扩增子测序(16S/18S/IT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WMS)相比,有效克服了测序的核心缺陷,可服务于人体与环境中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之菌群样品的高效解析。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低生物量菌群样本。2bRAD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包括人体、模式动物、海洋动物等上百个单一物种的基因组研究。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行为合理。基因测序技术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已由实验室研究演变到临床使用,可以说基因测序技术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自上世纪90年代初,学界开始涉足“人类基因组计划”。而传统的测序方式是利用光学测序技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碱基,然后用激光光源去捕捉荧光信号从而获得待测基因的序列信息。
基因测序仪中,芯片代替了传统激光镜头、荧光染色剂等,芯片就是测序仪。通过半导体感应器,仪器对DNA复制时产生的离子流实现直接检测。当试剂通过集成的流体通路进入芯片中,密布于芯片上的反应孔立即成为上百万个微反应体系。这种技术组合,使研究人员能够在短短2小时内获取基因信息。而使用传统的光学测序技术需等待数周乃至数月后才能得到结果。
扩增子为DNA或RNA扩增后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比如通过PCR扩增得到的某个基因的扩增片段。更简单地说,扩增子是经过人工扩增的DNA片段或RNA片段的扩增产物。扩增子为基因组的一个DNA片段,当生物接触某种抑制该片段所含基因的功能的药物后,该DNA片段可形成多个线性拷贝。例如,哺乳动物中二氢叶酸还原酶可被甲氨喋呤抑制,当哺乳动物接触该药物后,则引起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扩增。扩增片段常会有除被抑制基因序列以外的其它序列。宏基因组测序是指对微生物群体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体基因组成及功能、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与丰度,进而分析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
标签: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海洋大学等提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 近日,青岛生物能源、过程研究所所单细胞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低成本微生物组测序技术2bRAD-M。
-
- 预算150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 采购高分辨率成像视觉分析仪、小动物体成分分析仪等
- 中国海洋大学高分辨率成像视觉分析仪、小动物体成分分析仪等设备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邮箱(panghaosheng@sdhyha.com)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5年05月12日 13点00
-
- 斯坦福团队构建复杂的合成微生物组
- 研究团队验证了hCom2的保护作用。他们用大肠杆菌感染微生物组为hCom2的小鼠,结果和拥有天然微生物组的小鼠一样,它们也能够抵御感染。
-
- 第一届国际会议深海微生物组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中的生态过程在 2024年10月22-24在上海海洋大学举办
- 我们星球上最适宜居住的空间是在海洋中,大约80%的可居住体积位于水深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大的生物群落,深海含有大量具有独特生理、代谢和遗传资源的微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
-
- 讲座回放 | 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研讨会
- 讲座回放 | 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研讨会
-
- Nature正刊!突破时间维度,让细胞活着就能把转录组测了——开辟单细胞测序领域新篇章:活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
- Live-Seq技术的无损性甚至能够实现对单个细胞的多次测序。通过对单个细胞两次提取后细胞活力变化的观察中发现,细胞的活力即使在2次提取后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基因型分析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表型改变。
-
- Smart-seq3xpress:更低成本、更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
- 翌圣可提供全套酶原料助力Smart-seq3xpress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