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Nature!浙江大学狄大卫教授团队发光二极管系列进展
近日,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狄大卫教授课题组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及Nature Photonics发表其课题组的最 新研究文章。《Ultralow-voltage Operation of Light-emitting Diodes》一文创纪录地发现可以以LED能带宽度的36-60%超低压下观察到发光。《Ultrastable Near-infrared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实现了超高稳定性、高效率(22.8%)的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LED)。
研究背景
LED的发展对照明、显示和信息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新兴的LED技术的研究倍受关注。LED发光的关键机制为电致发光(EL),即在外部电压下注入的电子和空穴的辐射复合。有文献报道III-V 族半导体的 LED 的工作电压低至标称带隙的 77%,这是由于新型量子阱设计增强的辐射复合。对于OLED,其最小工作电压约0.5Eg/q,使用TTA工艺来解释这种低工作电压仍有争议,即电致发光的最低驱动电压到底是多少,以及它们是否基于同一个机理。
研究方法
在这项工作中测试了17种不同类型的LED,首先选择钙钛矿LED,制备了以近红外发光的碘基材料FPI、NFPI以及绿色发光的溴基材料PCPB的钙钛矿LED,这三种LED的最 低驱动电压分别是1.3V、1.3V及1.9V,LED中光子的最 高能量分别为1.55eV、1.56eV及2.4eV。这表明三种材料的LED均可在低于带隙所限制的最 小阈值电压下发光。接下来选择几种不同的OLED、QLED以及商业III–V族半导体LED,得到的结论与之前的相似。
图 1 不同种LED的电致发光强度-电压的关系。
(a. 近红外发射FAPBI3(FPI)钙钛矿LED;b.近红外发射NFPI钙钛矿LED;c.绿光PCPB钙钛矿LED;d.基于Ir(ppy)3的磷光OLED;e.基于4CzlPN的TADF OLED;f.基于F8BT的聚合物OLED;g.基于红荧烯的荧光小分子OLED;h.基于CdSe/ZnS QDs的II-VI QLED;i.基于 GaAsP 的商用 III-V 无机 LED 。)
研究还发现几种钙钛矿LED驱动电压的数值从带隙上方调整到下方时,LED的电致发光EL谱线峰形及峰位都不变。
图2. 钙钛矿LED在高于及低于带隙所限制阈值电压下的EL光谱
研究方法
为解决LED最 低驱动电压到底是多少的问题,他们采用一套能探测到微弱光子信号的高灵敏度光子探测系统,确定了钙钛矿LED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得出EL 的最 小驱动电压为低于半导体带隙 50% 的值,并表现出每个光子0.6-1.4eV的表观能量增益。
图3. 不同LED在近带隙和亚带隙电压下的光致发光强度-电压曲线
论文中提到的测试方法中,使用了海洋光学高灵敏度QE Pro光谱仪对LED的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图4. 用于测量在亚带隙电压下的 EL 光谱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研究背景
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类似,钙钛矿LED的不稳定性是一重大难题。近年来,钙钛矿LED在外量子效率(EQE)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但其在连续工作条件下T50工作寿命(亮度降低到其初始值一半所需时间)一般在10到100小时量级,而实际应用需器件在高EQE、宽辐亮度范围下实现更长的工作寿命(高于10000小时)。
和III-V族半导体及有机半导体相比,钙钛矿在器件工作过程中存在额外的降解通道。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和钙钛矿晶体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影响钙钛矿器件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同时实现长寿命与高效率,是领域的重大挑战。
研究亮点
作者选取了在高性能太阳能电池与LED均有应用的FAPbI3钙钛矿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引入双极性分子SFB10,实现了高效和超稳定的近红外(~800 nm)钙钛矿LED。器件峰值外量子效率(EQE)为22.8%,峰值能量转化效率(ECE)为20.7%。这些钙钛矿LED展现了优异的稳定性,在5 mA/cm2下连续运行超过3600h(5个月)没有观察到辐亮度衰减。据加速老化测试获得,在初始辐亮度(或电流密度)分别为0.21 W/sr/m2 (0.7 mA/cm2)时,预期T50工作寿命为2.4×106h (约270年)。
图5. 钙钛矿LED器件结构和性能上述数据表明,钙钛矿LED可在满足实际应用的光功率(辐亮度)下稳定工作。作为参考,基于Ir(ppy)3的高效率绿光OLED器件,在1000 cd/m2的高亮度下时对应的辐亮度为2.1 W/sr/m2, 在100 cd/m2的较低亮度下对应的辐亮度为0.21 W/sr/m2。
表1:经SFB10稳定的钙钛矿LED寿命数据
为了探索器件高稳定性的原因,作者研究了双极性分子SFB10对钙钛矿薄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极性分子SFB10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热稳定性、相稳定性与荧光稳定性。经SFB10稳定剂处理的钙钛矿样品在空气中放置322 天,仍然维持了具有良好光电活性的α相FAPbI3钙钛矿,而对照组样品在14天内就发生了相变与降解。
图6:钙钛矿样品结构稳定性和荧光稳定性
图7:SFB10与钙钛矿前驱体化学相互作用表
论文提到的测试方法中,使用海洋光学QE Pro光谱仪进行EQE的J-V曲线测量,使用Maya2000Pro记录角电致发光强度分布。
QE Pro Maya2000 Pro 光谱仪
参考文献
1. Lian Y , Lan D , Xing S , et al. Ultralow-voltage operation of light-emitting diodes[J]. 2021.2. Guo, B., Lai, R., Jiang, S. et al. Ultrastable near-infrared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Nat. Photon.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2-01046-33. https://mp.weixin.qq.com/s/s_vFNym4bESl3wogh96n7Q
标签:发光二极管系列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连发Nature!浙江大学狄大卫教授团队发光二极管系列进展
- 为解决LED最 低驱动电压到底是多少的问题,他们采用一套能探测到微弱光子信号的高灵敏度光子探测系统,确定了钙钛矿LED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
- 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教授团队/北航刘欢教授团队Nature Materials:仿松塔超慢运动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树涛研究员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欢教授团队合作,重新审视松塔的吸湿运动,揭示了松塔湿度响应的超慢运动的奥秘
-
- 清华大学课题组连发3篇Nature研究论文、Science!
- 2023年9月13日,清华大学刘玉乐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methyl-salicylatemediated plant airborne def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杨酸甲酯(MeSA)、水杨酸结合蛋白-2 (SABP2)、转录因子N
-
- 中心助力鲁统部教授、余自友研究员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中心助力鲁统部教授、余自友研究员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
-
- 【Nature】祝贺华西医院邓成教授团队取得鸟类能量代谢研究突破性成果
- 该研究从分子进化和生理适应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鸟类GCGR(胰高血糖素受体)永动机分子模型,揭示组成性活性GCGR解释鸟类的糖脂以及能量代谢生理适应。
-
- 连发三篇Nature | 一次说清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思路与及数据分析
- 有奖直播:一次说清蛋白质组学应用思路与案例解析
-
- 陕西师范大学杨鹏教授团队成果登上《Nature Sustainability》:可持续防污涂层,让织物告别洗涤剂!
- 化学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家庭护理洗涤剂。
-
- 用户前沿丨东北大学左良教授团队 Nature: 平带λ-TiO实现非凡的太阳能蒸汽生成
- 2023年9月13日,Nature 在线发表了东北大学左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题目为 “ Flatband
-
- 用户速递|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计量大学团队在时间维度的颜色演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多色发光材料在多通道生物检测、高密度信息存储、多维度显示以及多功能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
- 清华大学刘凯教授团队Nature Energy:高供体数锂盐调控SEI实现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 传统碳酸盐基电解质对锂金属具有高腐蚀性,会导致大量枝晶生长和有限的循环寿命,对于具有高正极负载(>3.5 mAh cm−2)的锂金属电池尤其如此。
-
- 用户前沿丨Nature Photonics-效率超20%!有机发光二极管 | 近红外NIR(II)发光材料
- 通过设计和合成一系列新的自组装Pt(II)配合物提供了概念的实验证明,这些配合物在大约1,000nm处表现出高强度的磷光,峰值量子产率为(23±0.3)%。
-
- InP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研究
-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尺寸介于1~10 nm的准零维纳米材料,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具有发射光波长可调谐、色纯度高、稳定性高,激发光谱宽等优异的光电性质[1-2],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