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荟萃⑦ | 彭育园:推进“六个融合”,加强新工科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
推进“六个融合”,加强新工科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彭育园
湖北工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任教师1500余人,57个本科招生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8000余人;学校不断传承“因工而生、因工而兴、因工而强”的家国情怀,着力培养具有绿色理念、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湖北工业大学近年来不断强化新工科建设以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新型工业化战略背景、二是“六个融合”改革举措、三是新工科建设实践成效。
一、新型工业化战略背景
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2023年9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强调深化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湖北省教育厅也出台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要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一流、湖北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湖北工业大学“面向湖北、服务工业”,加强新工科建设,落实“六个融合”,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整体推进学校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六个融合”改革举措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情况
思政教育与专业融合。构建“1+4”思政教学体系,“1”是指思政课,“4”分别是指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育。全校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求有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如短学期实践,生产实习。
产业界与教育界融合。加强产业学院建设,拓展产教融合途径,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芯片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还建有数字艺术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湖北省省长王忠林两次到校调研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学校建成了一批“敏实班”“沃德班校企合作班,改参观实习为实战实习,让学生深入体验服务企业。
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进项目式教学,构建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每个专业的三级教学项目不少于10个,二级项目不少于2个,一级项目不少于1个。开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如下:章节式教学转为项目式教学,在车间、实验室现场讲,在真实设备上练,考真刀真枪动手能力,产出导向,学生拿学习成果说话。
科研与教学融合。推动本科生进科研团队,引导专业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推动PI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学校各类研究院、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将科研成果凝练成教学案例,实施案例式教学,高阶式实验项目比例不低于60%,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型选题占专业选题总课比例达到80%。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授课,开设跨学科的新专业。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5个省级优势学科特色群,建成以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10个新工科专业组成的新工科专业群。开设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生态文明、碳中和技术、清洁生产、创业与数学素养、数学建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前沿通识课程等一批学科交叉课程。
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加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学科竞赛进全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必修课。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一专业一精品赛事,一赛事一团队;组建兼职企业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组建双创学院,推进院级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建成5万余平米双创大楼。完善创新创业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双创学分,畅通双创教师职称直通及认定渠道。实施学科竞赛“六个一”工程,即一生一赛、一院一基地、一专业一核心赛事、一赛事一指导团队、一揽子激励政策、一批经费。
三、学校新工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打造新结构,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对接区域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新增10个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6个传统工科专业、停招10个工科专业、增开社会急需的10个微专业,实现了90%专业与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紧密对接、85%专业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
二是建设新质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实施两轮校内专业认证,形成基于OBE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或住建部评估,18个工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升。1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8门省级一流课程,1250门上线课程,课程建设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高校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省级优秀教学竞争组织,师资队伍水平明显增强。2023年,我校学科竞赛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列第19位。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斩获5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4项特等奖,11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就业率和服务区域经济比例都明显提升,今年学校获湖北省唯一的湖北省新工科研究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本文系专家在第62届第二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报告)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专家报告荟萃⑦ | 彭育园:推进“六个融合”,加强新工科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
- 推进“六个融合”,加强新工科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彭育园 湖北工业大学创建于19
-
- 专家报告荟萃 |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深入数字化建设 推进智能化应用
- 专家报告荟萃? |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深入数字化建设 推进智能化应用
-
- 专家报告荟萃② | 杨俊辉:“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 “三浸三制三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杨俊辉
-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余华荣:“八大聚焦”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余华荣:“八大聚焦”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
- 专家报告荟萃⑨ | 刘林:深耕产教融合,构筑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 专家报告荟萃⑨ | 刘林:深耕产教融合,构筑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
- 专家报告荟萃① | 雷朝滋: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 专家报告荟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政策法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君琳:融合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 专家报告荟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政策法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君琳:融合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
- 专家报告荟萃 | 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殷建忠: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快推进西部医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专家报告荟萃? | 昆明医科大学副校长殷建忠: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快推进西部医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 专家报告荟萃 | 山东大学副校长易凡:强化有组织科研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的报告
-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创业教育
-
- 《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如何具体助力仪器产业的发展?
-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 专家报告荟萃 |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黑龙江大学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举措
- 专家报告荟萃? |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黑龙江大学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举措
-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重庆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 专家报告荟萃? |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重庆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
- 工信部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实产业融合 仪器发展如何运用新质生产力?
- 政府的支持为仪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工信部鼓励仪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
- 上海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新型工程机械发展方向在哪儿?
- 随着上海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的出台,新型工程机械未来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工程机械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施工目标发挥着关键作用。
-
- 国务院发文,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提升仪器仪表行业的质量
- 总书记近日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
- 专家报告荟萃 | 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新庆:地方行业院校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 专家报告荟萃? | 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新庆:地方行业院校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 【直播讲座】布鲁克磁共振400热线常见问题答疑
- 好消息丨布鲁克电子显微分析中国客户体验中心全新升级啦!
- May 2025 Staffing Newsletter 2025年5月人才召集令!
- 直播 | 20纳米以下稳定高质量可重复TEM样品制备
- 全球首发!PFAS 能力验证服务来袭,权威认证让实验室检测 “快人一步”
- 五月双展来袭,科迈斯仪器与您不见不散!
- 【5月课表】标准物质研制、核查与使用规范精讲
- 直播报名|电解液和粘接剂的热-质-力多维分析技术研讨会
- MaxPeak先锋征集令 | 以精准为箭,洞穿分析迷雾
- 沃特世2025年设备、消耗品及售后服务渠道伙伴招募计划正式启动 - 携手并进,“赢”战未来!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