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arro | 中国农村地区大气水溶性有机物的气体-气溶胶相划分:NH3对SOA形成的增强作用
水溶性有机物(WSOC)以气体和颗粒物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大气中,在大气水反应和云凝结核(CCN)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全 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此外,某些WSOC是有毒的,它会影响人类健康。WSOC可从源中直接排放或从气态和颗粒有机质(OM)的光氧化中二次产生。目前,只进行了有限的测量来理解WSOC划分机制。结果表明,气体-颗粒物相划分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气象参数、气体物质组成和凝结相性质。将气相WSOC(WSOCg)分配到气溶胶相(WSOCp)是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主要形成路径。然而,WSOC划分过程的基本机制尚不清楚。
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研究团队于2019年冬季在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31°44′N,121°13′E)同时测量了气体和颗粒物,包括NH3(Picarro G2103),有机酸(草酸、甲酸和乙酸)、无机离子(阳离子:Na+,NH4+,K+,Ca2+和Mg2+;阴离子:SO42−,NO3−和Cl−)和WSOC。为了全面理解WSOCp形成机制,作者还测量了300-550 nm WSOCp的光学吸收,同时测量了PM2.5并调查了气体-气溶胶相划分的影响因素以全面理解中国大气,尤其是严重冬季雾霾区的有机气溶胶行为。
结 果
研究区主要污染物的时间变化。
ALWC和pH对WSOCg划分的影响。
NH3对中国不同区域WSOCp分布的影响。
结 论
在干旱期(相对湿度(RH)<80%),WSOCg主要划分为有机相,而湿润期(RH)>80%)为气溶胶液态水(ALW),表明该区域两种不同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过程。在干旱期,温度是WSOCg吸收的主要驱动力。而在湿润期,控制WSOCg吸收的因素为ALW含量和pH,两者都会通过NH4NO3形成和有机酸中和过程被NH3显著提高。此外,作者发现,在全国范围内,WSOCp与NH4NO3的相对丰度呈较强的线性相关,其空间分布与NH3一致,进一步表明NH3在WSOCp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由于WSOCp是SOA的主要组成部分,NH3通过增加ALW的形成和WSOCg的分配来促进SOA的产生,这表明控制NH3的排放对于缓解中国雾霾污染特别是SOA是必要的。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Picarro | 中国农村地区大气水溶性有机物的气体-气溶胶相划分:NH3对SOA形成的增强作用
- 水溶性有机物(WSOC)以气体和颗粒物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大气中,在大气水反应和云凝结核(CCN)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全 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
-
- 直播预约 | 浙江大学—裴祥宇《基于气溶胶光镊的酸度对有机物与无机盐混合气溶胶相变过程的影响研究》
- 聚焦气溶胶、光镊、拉曼光谱等,6月25日上午10点邀您一起探讨~
-
- 陕西科技大学陈庆彩团队ES&T:铁离子显著增强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能力和光化学反应性
- 由于金属-HULIS耦合作用,金属离子的存在会改变大气HULIS的吸光性质,这与金属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
-
- Picarro | 国际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
- 碳通量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监测)或“自下而上”(核算)的方法来估算,且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
- “同平台双偏振仪器”的研究有望升我国大气气溶胶立体探测技术水平
-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洪津研究员课题组针对同平台双偏振仪器(POSP和SIPC)航空飞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 Picarro | 人为减排增强了大气新粒子生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的观测证据
- ?气溶胶颗粒对地球-大气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对流层气溶胶的重要来源,新粒子生成(NPF)在云凝结核(CCN)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导致中国特大城市严重的雾霾事件。
-
- 青海省建成首台气溶胶激光雷达 用于观测高原大气边界层
- 11月上旬,青海省气象局官宣,首台气溶胶激光雷达正式投入使用,用于观测高原大气边界层,如悬浮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等等。
-
- Picarro | 微塑料对淡水系统沉积物中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群落的
- 近来,微塑料研究重 点已逐渐从海洋水环境转向淡水和沉积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淡水沉积环境中微塑料的影响和生态效应。
-
- “大气十条”对环境监测仪器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 在国新办1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行动计划》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大气十条”,明确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