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激光共焦显微镜OLS5100,5G技术普及守护者
说到5G技术,我们会想到一个字:快!
更严谨的来说,5G技术有3大优点:
1. 超大连接
2. 超快速度
3. 超低延时
高速,同样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传输损耗
研究发现,高频信号比低频信号更容易造成信号传输损失。所以,为了有效传输5G信号,需要使用传输损耗低的PCB板。这里说的PCB板主要是指应用在5G通讯基站上的高速高频多层板。多层板,是指拥有3层以上的导电图形层。通过在核心层的顶层和底层重复蚀刻过程和钻孔过程,可以形成任意数量的层。
在高频的信号下,5G的趋肤效应更加明显。趋肤效应是指,高频电流流过导体时,电流会趋向于导体表面分布,越接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这是频率较低时,铜电路里面的信号流动区域,信号时充满整个区域的。频率变大,信号趋向于表面分布频率越高,铜箔表面的电流密度越大。这是电流与趋肤深度和频率的关系图:
原来在PCB的生成过程中,会对铜箔的表面进行粗化处理,从而得到较好的结合强度。但是在5G高频信号下,信号集中在铜箔表面。如果是在粗糙度较大的铜电路表面,信号传输的路径很长,传输损耗增加。
如果是在粗糙度较小的铜电路表面,信号传输的路径变短,传输损耗就会降低。
总的来说,铜箔表面既需要大的粗糙度来增强结合强度,同时也需要小的粗糙度来降低趋肤效应。所以,以下的两点在铜箔的检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非接触形式的测量
2. 更小的粗糙度数值
还记得奥林巴斯上个月发布的新品OLS5100吗?
针对上述这样较为严格的检测条件,奥林巴斯OLS5100的粗糙度测量功能,可以很好的匹配这样的测量诉求。
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用触针直接在铜箔表面划过,可能会损坏铜箔样品,难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OLS5100显微镜采用非接触的测量方式,不会损坏样品,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
OLS5100显微镜使用直径0.4μm的激光束扫描样品表面,这让其能够轻松测量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无法测量的样品表面粗糙度。这种同时获取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无法获得的表面彩色图像、激光图像和3D形貌,使得更多分析功能得以实现。
同样的,为了满足非接触以及更为精细的粗糙度检测,对测量器材就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在物镜选择上。要想实现精确的粗糙度测量,选择合适的物镜非常重要。
其“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就是帮助检测顺利进行的好帮手。
我们通过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只需选中物镜后启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单击开始,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就会告诉您该物镜的推荐程度。这样,就可以确定您所使用的物镜对于测试而言是否合适。
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通过三个简单步骤即可避免通过猜测为粗糙度测量选择合适的物镜。只需确定您的视场,启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然后按下开始按钮,软件就会告诉您所选的物镜是否适合您的实验。
这样一来,就能顺利减少因错误选择物镜造成的实验时间浪费。
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的帮助下检测过关的铜箔,就可以成为低耗PCB的材料,保证了大家在5G技术加持下,高速的网络体验。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RMS2000微型共焦拉曼光谱仪
- RMS2000是一款微型的785nm同轴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其采用全空间光设计,优化散热接口。可配置
-
- 预算463.14万 东南大学采购激光共聚焦正置显微镜
- 近日,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激光共聚焦正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于2025年01月03日 14点00分开标。
-
- 预算140万元 西南大学采购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 近日,西南大学就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于2024年11月19日 09点30分开标。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线扫描共焦拉曼光谱显微镜”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长春召开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 “线扫描共焦拉曼光谱显微镜”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长春召开。
-
- 奥林巴斯尼康徕卡显微镜升级荧光模块
- 升级为荧光显微镜的解决方案,波段切换稳定顺畅,支持特殊波段需求定制,满足大部分的荧光科研实验需求,给普通的显微镜“一键”升级荧光。
-
- 多人共览显微镜优势-耐可视-广州显微镜
- 耐可视NE900系列以其优异的光学系统与舒适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操作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的观察工作,也能保持肌肉放松。
-
- 多人共览显微镜优势-耐可视-广州显微镜
- 多人共览系统可实现2-10人的共同观察,成像不失真,亮度不损失,保证图像的真实有效。
-
- 气体检测技术:电力能源安全的“守护者”
- 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命脉,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气体检测技术的支持。从发电厂到输配电网络,气体检测技术正在为电力能源安全保驾护航。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 论坛观点聚焦 | 平行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 论坛观点聚焦 | 平行论坛:高等教育评估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 小贝商城618活动提前解锁,积分福利到账
- 分析超速离心高级培训班-2025版《中国药典》新方法
- 理论与实践双剑合璧,解锁多色分选与纳米流式新境界——第五季“人人都是流式高手”培训班圆满落幕
- 端午安康 | 一起来猜这份90周年“怀旧日盲盒”!
- 小贝邀您共赴杏林之约丨第十七届泛太湖研讨会与您相约姑苏
- 默克Milli-QSQ2系列荣获2025 SelectScience年度最佳新品奖
- 徕卡共聚焦荧光寿命成像客户培训班圆满结束
- 邀请函 | 徕卡邀您相约第二十六届眼底病学术交流会及2025北京国际口腔展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