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外源基因导入玉米叶片物理性状改变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实验通过对比转基因玉米与常规亲本品种的叶片物理性状,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显著改变。
引言
玉米作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遗传改良一直是农业研究的热点。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遗传改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玉米的遗传改良中。然而,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具体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与意义
玉米叶片的物理性状对其光合作用效率、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可以定向改良玉米叶片的物理性状,从而提高其光合效率和抗逆性,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意义
构建遗传转化体系是实现外源基因导入玉米叶片的关键步骤。通过构建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实现外源基因在玉米中的稳定表达和遗传,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不依赖基因型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体系,为外源基因的导入提供技术支持。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转基因玉米品种:大北农转基因(转CryAb和epsps基因)、IE09S034转基因(转CryIE基因)、808-双抗-12-5转基因(转CryAb/cry2Aj和Gloevo-epsps基因)。
对照品种:大北农(对照)、IE09S034(对照)、808瑞丰-1(对照)。
实验方法
种植与管理: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种植转基因玉米品种及其对照品种,按照常规管理措施进行田间管理。
叶片物理性状测定:分别在苗期、穗期和花粒期测定各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及Si、K、Ca、S、P和Cl含量。
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转基因玉米与常规亲本品种叶片物理性状的差异。
实验结果
蜡质含量
转基因玉米的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常规亲本品种。穗期的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7.95%、48.30%和39.31%。
叶绿素含量
转基因玉米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高于常规亲本品种。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8.11%和13.13%;花粒期分别高16.62%和14.61%。
茸毛密度
转基因玉米的叶片茸毛密度显著低于常规亲本品种。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花粒期叶片茸毛密度分别较对照低17.70%、17.43%和17.78%。
维管束埋深
转基因玉米的叶片维管束埋深显著高于常规亲本品种。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维管束埋深分别较对照高13.70%和9.21%;花粒期分别高10.81%和14.47%。
叶片元素含量
转基因玉米叶表面元素含量均大于相应的对照。穗期大北农转基因品种叶片中Ca和S含量分别高64.71%和61.18%;IE09S034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P和Cl含量分别高110.26%、16.67%、44.44%、46.32%和20.00%;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和P含量分别高34.78%、50.52%、115.47%和20.41%。
外植体关键因素讨论
受体材料的选择
受体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了多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作为受体材料,通过测试不同自交系的转化效率,筛选出适合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外源DNA导入方法
外源DNA导入方法也是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了浸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两种方法导入外源DNA,比较了不同方法的转化效率。
转化条件的优化
转化条件的优化是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优化DNA溶液浓度、导入时间和转化后的培养条件等,提高了遗传转化效率。
遗传转化策略
辅助载体的构建
为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构建了Bbm和Wus2的超表达辅助载体,通过超表达Bbm和Wus2基因,提高了玉米骨干自交系的转化效率。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为解决超表达Bbm和Wus2基因带来的不利农艺性状,本研究构建了Waxy基因敲除载体,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不含Bbm和Wus2超表达元件的转基因植株。
致死基因表达元件的加入
为进一步提高优质转化苗的分离率,本研究在Bbm和Wus2超表达载体上加入了致死基因表达元件,使得含有Bbm和Wus2超表达载体的愈伤不能分化成苗,从而提高了优质转化苗的分离率。
研究的创新与应用前景
创新点
本研究构建了不依赖基因型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体系,为外源基因的导入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研究通过优化转化条件,提高了遗传转化效率,为转基因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应用前景
本研究的结果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构建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应用于其他作物的遗传改良,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结论
本研究通过探究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显著改变。通过构建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实现了外源基因在玉米中的稳定表达和遗传。本研究的结果为转基因玉米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标签:紫外交联仪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探究外源基因导入玉米叶片物理性状改变
- 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实验通过对比转基因玉米与常规亲本品种的叶片物理性状,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
-
- 外源基因导入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之影响探究
- 外源基因导入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的影响,通过构建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利用微粒子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马铃薯中,观察其对马铃薯生长势、产量、抗病性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马铃薯遗传改良
-
- 贡柑体胚外源基因导入及人工种子初探究
- 小细胞团和分散细胞混合物与两种带不同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贡柑体胚,并通过DNA/DNA分子杂交鉴定确认基因整合与表达。构建了基于转化体胚的人工种子,并初步探讨了其萌发能力。本研究为柑
-
- 普通小麦外源基因导入研究现状剖析
- 普通小麦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特性与价值,探讨了构建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意义。通过介绍实验材料、方法、结果及讨论,深入剖析了外植体关键因素、遗传转化策略,并对研究的创新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 禾谷类作物外源基因导入与表达研究进展
- 禾谷类作物外源基因导入与表达:方法、影响因素、应用及展望,为其基因工程改良提供参考。
-
- 转座子介导外源基因导入螺旋藻之方法
- 转座子介导外源基因导入螺旋藻这一创新技术,阐述其原理、详细实验流程与关键操作要点。通过系统实验设计,探究影响转化效率因素,为螺旋藻基因工程改造提供全新策略,突破传统基因导入局限,推动微藻生物技术发展,
-
- 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其产量、品质与抗逆性的提升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进展,包括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及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
-
- 梳理禾谷类作物外源基因导入表达历程
- 禾谷类作物外源基因导入与表达的发展历程,包括常用的导入方法、影响表达的因素、以及应用成果。通过优化转化体系,提高了转化效率,实现了对禾谷类作物多个性状的同时改良。
-
- 棉花外源基因导入与转基因植株再生研究
- 棉花外源基因导入与转基因植株再生,旨在突破传统棉花育种局限。通过精心设计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等多元实验方法,精准调控转化条件,成功将目标基因导入棉花基因组,实现高效植株再生。经多代选育验证,获得性状
-
- 中子束介导枸杞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
- 中子束介导枸杞外源基因导入,旨在开辟枸杞遗传改良新径。精心设计实验,探索中子束辐射参数,详述基因导入流程,从外植体预处理至再生植株培育全程把控。经严格鉴定,成功获转基因枸杞,为其品种优化、功效提升提供
-
- 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
-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通过实验材料与方法的介绍、实验结果的呈现,深入讨论了外植体关键因素、遗传转化策
-
- 外源抗病基因导入小麦的深度应用探索
- 外源抗病基因导入小麦的特性和价值,探讨了构建抗病基因转化体系的意义。通过具体实验材料与方法的描述,展示了实验结果,并深入讨论了外源抗病基因导入小麦的策略、创新点及应用前景。
-
- 电激法介导外源基因导入三种植物细胞
- 电激法(电穿孔法)将外源基因高效导入三种不同植物细胞(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及小麦细胞),通过优化电脉冲参数和细胞处理流程,显著提高了基因转化效率。实验结果显示,外源基因成功整合至植物基因组并稳定表达
-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研究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这一前沿课题,深入探讨了其原理、方法、实验结果以及对小麦遗传改良的潜在影响。通过详细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揭示了电激法在小麦基因工程领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研究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这一前沿课题,深入探讨了其原理、方法、实验结果以及对小麦遗传改良的潜在影响。通过详细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揭示了电激法在小麦基因工程领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农杆菌与基因枪介导茶树外源基因导入优化
- 茶树基因工程改良对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农杆菌与基因枪介导茶树外源基因导入,系统优化关键参数,涵盖菌株、载体、受体材料预处理等多方面,显著提升转化效率,为茶树精准遗传改良、培育优异性状品种奠定
-
- 鸡胚外源基因导入两种显微注射法之比较
- 胚盘下腔显微注射和卵黄囊血管显微注射两种显微注射法在鸡胚外源基因导入中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胚盘下腔显微注射操作简便,但鸡胚存活率低;卵黄囊血管显微注射操作难度大,但鸡胚存活率较高。
-
- 甜玉米外源基因导入的高速微弹轰击研究
- 高速微弹轰击技术,将外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II)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导入甜玉米品种甜1328的幼胚细胞中,通过筛选培养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并验证了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
-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 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这一前沿课题,深入探讨了其原理、实验方法、取得的成果以及对小麦遗传改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深远意义。通过详细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 胡萝卜与水稻外源基因导入的电激仪比较
- 比较电容放电式(Ⅰ型)电激仪和高压脉冲串式(Ⅱ型)电激仪在胡萝卜和水稻原生质体及水稻种子胚组织中导入外源基因的效率和效果。实验结果显示,Ⅱ型电激仪在NPTⅡ活性检测和转化效率上均优于Ⅰ型电激仪。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 人T细胞生长因子-Ⅲ(TCGF-Ⅲ)ELISA试剂盒
- MP动物疾病模型饲料 | 高效供应,无惧市场波动!
- 光伏电站灰尘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光伏组件表面灰尘积累情况、评估其对发电效率影响
- 多功能便携气象环境观测站——便携全能气象站:开启精确监测新篇章
- 光伏组件积灰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和智能清洁,可减少灰尘遮挡导致的发电量损失
- 无线传输数据的便携式气象站——便捷随行,监测无忧:多功能气象环境观测站
- 移动一体化气象监测站——便携气象环境观测站:多元功能,智测风云
- 太阳辐射传感器—采用高精度的光电元件进行测量,可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
- 便携式综合气象观测仪——移动的气象守护者:多功能便携观测站巡礼
- 灵动监测,多元守护: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解读
作者榜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