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技术中心>LI-6800全量程预先匹配功能,让光合气体交换更高效

LI-6800全量程预先匹配功能,让光合气体交换更高效

来源: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应用方案 2021-11-16 13:55:29 2486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未标题-1.jpg

现代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普遍采用差分式方法测量叶片净光合速率A和蒸腾速率E,参比和样品测量室的CO2和H2O浓度差值是否准确,是决定数据质量的关键。

传统单点匹配(Point Matching),是在某一气体浓度条件下,让两个腔室测量同样的气体,读值以参比测量室读值为准,消除了特定气体浓度下的系统误差。

然而,单点匹配(Point Matching)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会暂时中断测量过程,耗时较长,表现为数据的短时波动;第二,由于匹配修正值是一个气体浓度依赖函数,当气体浓度发生改变后,需要再次做单点匹配(Point Matching)。

针对上述情况,LI-6800高级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推出全量程预先匹配功能(Range Matching),这项功能让研究者在测量前可预先在气体(CO2&H2O)全量程范围内提前执行匹配操作,确定修正函数,使得在后续测量过程中无需频繁执行单点匹配(Point Matching)。

这样,正常测量过程不会被打断,提高了测量效率;而且,全量程预先匹配功能(Range Matching)消除了匹配修正的浓度依赖效应,提升了数据的精.准度。

下面是具体操步骤和注意事项。

Part1:LI-6800—如何正确做CO2的全量程预先匹配(Range Matching)

1637033646593400.jpg

仪器完成自检后,有时会出现这种Warning:检测△CO2时,应该小于2ppm,但是检测值约为4.5ppm。仪器给出的建议是检查CO2的跨度,或是重新获取一条CO2 Range Match 曲线。

1637033740115988.jpg

自检Warnings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仪器长时间不使用,之前做的CO2 Range Matching 曲线并不适用于当前的测量环境;第二,调整过仪器的零点/跨度。

应对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重新做一次Range Matching。下面是操作注意事项和具体步骤。

首先,要确保仪器上安装有小钢瓶,苏打药品新鲜有效;其次,仪器zui好预热了2h以上;另外,系统本身不能存在漏气现象。我们可以在Flow界面去查看,下图显示了Leak的数值,0代表不漏气。

1637033782698348.jpg

确保叶室不漏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获取这条曲线。首先,点开Measurement界面,点击右下角Match IRGAs,之后,我们能看到,左边是Point Matching,也就是之前的 “点匹配”功能。右边是新增的Range Matching:分别是CO2的Range Matching曲线(上)和H2O的Range Matching曲线(下)。

1637033815213822.png

Match IRGAs界面显示

我们选择View CO2。点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选项,一个是Manage,一个是Acquire。Manage是删除Z近的点匹配,Acquire是获取一条新的Range Matching,点击Acquire。

点开之后,我们能看到,有5min和3min模式,在流速比(IRGA Sample与IRGA Reference腔室流入速度的比值)不确定是否适合的情况下,建议您使用3min的模式,找到合适的流速比。Z后再使用5min的模式,获取精确的CO2 Range Match曲线。

1637033846103542.jpg

尝试设置流速比Fs:Fr,推荐值为1.1-1.2之间

流速比一般设置为1.10到1.20,我们可以在这个区间内,输入某一个值,如1.13,跑一条3min Mode的CO2 Range Match曲线看看。点Continue,就开始了。

能够看到,CO2浓度从0ppm升至2000ppm,再由2000ppm降回0ppm,两条线(由浅绿色点组成)的重合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流速比是适合的;反之,就需要调整流速比。

1637033874141085.jpg

两条线(由图中浅绿色点组成的)的重合度有待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上升”的曲线(即CO2浓度从低到高时测得的△CO2的值)明显高于“返回”的曲线(即CO2浓度从高到低时测得的△CO2的值)。这种情况需要调高流速比,以使两曲线尽可能重叠。类似的,若“上升”曲线低于“返回“曲线,则应降低流速比。

我们不需要等全部做完,点Cancel,试一下1.18。可以看到,流速比是1.18的时候,两条曲线重合度提高,我们可以继续试试其他的流速。当流速比设置为1.23时,两条曲线重合度Z高。之后,我们选取5min的模式,使CO2 Range Matching曲线更加的精确,做完后点击Retain,保存退出。

1637033906134590.jpg

两条线(由图中浅绿色点组成的)的重合度高

点一下Auto,匹配一下当前的CO2R和CO2S。可以看到,当前的CO2匹配点,刚好落到这条线上面。点击Close Matching。

接下来我们测试一下自检能否通过。点击Start Up里的Warmup/System Tests,选择CO2 Limit& Match,做一下单项自检,点击Start,看看△CO2是否达到了<2ppm的要求。我们看到,自检完成4项,失败0项。当前的CO2 Range Matching曲线是合理的。

1637033935571001.jpg

自检测试通过

Part 2:LI-6800-如何正确做H2O的全量程预先匹配(Range Match)

                         

1637034001156628.jpg

仪器自检完成后,出现如下 Warning:△H2O应该小于0.2mmol/mol,但是检测到的值约为0.45mmol/mol,给出的建议是检查水的Span跨度,或者重新做一条H2O的Range Matching曲线。

1637034065475372.jpg

自检Warning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使用当前的Range Match数据修正方法计算得到的H2OR与H2OS的差值超过了预期,如0.2mmol/mol。这与测量环境发生变化或人为调整过分析仪的零点/跨度有关。

解决办法之一是:重新做一次Range Matching。下面是注意事项和具体操作步骤。

zui好等仪器开机2h以后,确保测量系统不漏气,空叶室且闭合。

点开Measurement,点开Match IRGAs,点击View H2O, 就可以看到当前曲线方程(深蓝色)和Z近一次Range Matching曲线(浅蓝色点)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获取一个曲线方程。

1637034104302126.jpg

Match IRGAs所在位置

1637034125210132.jpg

Match IRGAs界面显示

点击Acquire,设定一个流速比,对于H2O来说,比较合适的流速比(Fs:Fr)是1.30~1.40。先从1.30开始,能看到,这里有两个模式,5min和3min。

1637034161528135.jpg

尝试设置流速比Fs:Fr,推荐值为1.1-1.2之间

在合适的流速比没有确定之前,推荐先用3min模式。等流速比确定之后,再用5min模式做精.准的曲线。

点击Continue,仪器会自动执行程序,先从H2O的零点升到Z高点,再从Z高点降回到零。若流速比合适,数据会表现为,H2O在浓度升高过程中生成的点,与浓度降低过程中生成的点重合度好。

若“上升”的曲线(即H2O浓度从低到高时测得的△H2O的值)明显高于“返回”的曲线(即H2O浓度从高到低时测得的△H2O的值)。这种情况需要调高流速比,以使两曲线尽可能重叠。类似的,若“上升”曲线低于“返回“曲线,则应降低流速比。

我们能够看到,H2O浓度升高过程中生成的点高于下降过程中生成的点,可适当调高流速比。


1637034200105955.jpg

两条线(由图中浅蓝色点组成的)的重合度有待提高

将流速比修改为1.38,选择3min模式,我们能够看到,两条曲线的重合度好,应用这条曲线方程,点击Retain。点退出Exit H2O,点击Close Matching。

1637034226194922.jpg

两条线(由图中浅蓝色点组成的)的重合度高

同样的,我们确认一下自检能否通过。在Warmup/ System Tests界面,点击H2O Limit &Match。点击Start,完成自检后我们看到5项测试全部通过。这样,这条曲线方程就可以用于后续的数据修正了。

1637034260128057.jpg

自检测试通过

全量程预先匹配功能(Range Matching)执行完毕后,记得要勾选上“Range”以及“Use latest point match”(如下图所示)。

1637034285634984.jpg

应用Range Matching功能

相关产品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5-05-09 15:49:51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