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探针STM分时复用切换系统有望为材料基因组研究提供新思路
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电子行业这一朝阳产业,纳米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纳米技术已成功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学、药学、化学及生物检测、制造业、光学以及国防等等。
技术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材料的进步。从新材料的最初发现到最终工业化应用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例如,作为目前移动电子设备所用的Li电池,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实验室原型到90年代晚期应用,前后花了近20年时间,直到目前才初步应用到电动汽车上,很明显,新材料产品的设计严重滞后于新材料的研发速度。
当前,面对竞争激励的制造业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缩短新材料从发现到应用的研发周期。然而,当前的新材料研发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科学直觉和大量重复的“尝试法”实验。其实,有些实验是可以借助现有高效、准确的计算工具,然而,这种计算模拟的准确性依然很弱。制约材料研发周期的另一因素是从发现、发展、性能优化、系统设计与集成、产品论证及推广过程中涉及的研究团队间彼此独立,缺少合作和相互数据的共享以及材料设计的技术有待大幅度提升。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一系列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 等,掀起一场纳米技术革命,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纳米尺度局域电子态、形貌以及分子振动等丰富物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高鸿钧研究团队研制并搭建了一台多探针STM分时复用切换系统,完成单个STM控制系统依次操纵多个探针在纳米尺度下的成像与定位,以及维持探针位置后的局域电输运测量。有望在材料基因组研究高通量表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扫描隧道显微镜,缩写为STM。它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
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隧道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分辨率和图像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个纳米级的随动系统,因此,电子学控制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扫描隧道显微镜要用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的驱动,使探针逼近样品,进入隧道区,而后要不断采集隧道电流,在恒电流模式中还要将隧道电流与设定值相比较,再通过反馈系统控制探针的进与退,从而保持隧道电流的稳定。所有这些功能,都是通过电子学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软件控制系统中,计算机软件所起的作用主要分为“在线扫描控制”和“离线数据分析”两部分。
原子力显微镜(简称AFM),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从而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形貌结构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
它主要由带针尖的微悬臂、微悬臂运动检测装置、监控其运动的反馈回路、使样品进行扫描的压电陶瓷扫描器件、计算机控制的图像采集、显示及处理系统组成。微悬臂运动可用如隧道电流检测等电学方法或光束偏转法、干涉法等光学方法检测,当针尖与样品充分接近相互之间存在短程相互斥力时,检测该斥力可获得表面原子级分辨图像,一般情况下分辨率也在纳米级水平。AFM测量对样品无特殊要求,可测量固体表面、吸附体系等。
传统光学显微镜(即远场光学显微镜)是显微镜家族中年代最久远的成员,它曾是观测微小结构的唯 一手段。传统光学显微镜由光学透镜组成,利用折射率变化和透镜的曲率变化,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来获得其细节信息。然而,光的衍射极限限制了光学显微镜分辨力的进一步提高。由瑞利分辨力极限可知,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不能任意增大的。瑞利判据建立在传播波的假设下,如果能够探测携带物体细节信息的倏逝波,就能规避瑞利判据,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
新型的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的视野拓宽到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即纳米尺度。在近场光学显微镜中,采用孔径远小于光波长的探针代替光学镜头。当把这样的亚波长探针放置在距离物体表面一个波长以内,即近场区域时,通过探测束缚在物体表面的非辐射场,可以探测到丰富的亚微米光学信息。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多探针STM分时复用切换系统有望为材料基因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
-
- 金属间电荷转移的研究 为分子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相同价态但不同自旋态金属簇单元间金属—金属电荷转移,为电子转移现象和分子电子器件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 沈自所研究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为降低电力损耗提供新思路
- 智能电网要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极大地提高输配电系统的性能。未来的智能电网中的设备将充分应用在材料、超导、储能、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
- 低温扫描NV探针显微镜交付香港城市大学,助力多铁性材料研究
- 低温扫描NV探针显微镜交付香港城市大学,助力多铁性材料研究
-
- 拓扑晶体绝缘体为微电子器件发热问题提供新思路
-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内部绝缘,界面允许电荷移动的材料。
-
- 新品发布|为度生物提供创新性血液基因组DNA提取方案
- 欢迎点击文末图片申请免费试用
-
- 我国科研团队为高密度大容量存储器件提供新思路
- 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15日消息,该校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翟天佑团队在二维高性能浮栅晶体管存储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 中科大实现微波激射器为超高精度超低频磁场测量提供新思路
- 该实验室彭新华教授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弗罗凯量子体系上实现微波激射器,为超高精度超低频磁场测量以及暗物质搜寻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
- “价态工程设计方案”为电容去离子技术海水淡化提供新思路
- 电容去离子技术也可称电吸附技术,是利用带电电极表面吸附水中离子及带电粒子的现象,使水中溶解盐类及其它带电物质在电极的表面富集浓缩而实现水的净化/淡化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
-
- 锰基铁氧体与电吸附技术为高效硬水软化提供新思路
- 合肥研究院采用基于电容去离子技术发展了锰基铁氧体(MnFe2O4)选择性吸附电极,依托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及特有的赝电容效应,该电极展现出高效的选择性电吸附硬度离子能力。
-
- 基于波导超晶格的光学相控阵为激光雷达等应用提供新思路
-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江伟课题组报道了基于波导超晶格的半波长间距的光学相控阵,为高性能光学相控阵及相关激光雷达等应用开辟了道路。
-
- 中科院为规模化制备高比能柔性固态储能器件提供新思路
- 该技术实现了铝塑电池/超级电容器的柔性化,并且与常规制备工艺兼容,提供了一种规模化制备柔性储能器件的方法。
-
- 纳米压印技术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有序化膜电极提供新思路
- 纳米压印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微纳加工技术。该技术通过机械转移的手段,达到了超高的分辨率,有望在未来取代传统光刻技术,成为微电子、材料领域的重要加工手段。
-
- 碳化硅为光伏系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 商业光伏装置的额定功率通常为100 kW至1 MW,尤其适用于商业体系。为满足大功率光伏系统的需求,有研究机构开发了50kW光伏逆变器系统样机,是业内第 一款比功率为1kW/kg的全SiC逆变器
-
- 前沿应用|抗低温材料性能如何测试?低场核磁设备提供新思路
- 低场核磁技术可以通过研究诸如横向弛豫时间T2、高分子链段中自由链、刚性链的相对比例组成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表征材料的耐低温性能。
-
- 德国大学采用原子磁力仪检测电池内部缺陷 为改进电池提供新思路
- 德国美因兹大学提出一种与磁共振成像相同,使用原子磁力仪检测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状态及所有缺陷的测量电池周围的磁场的方法。
-
- 沈自所设计“炉温预测框架”为人工智能应用能耗优化控制提供新思路
- 沈自所设计了基于时间卷积网络和迁移学习技术的多区炉温预测框架,并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来提升预测精度,建立了实时的炉温预测模型。
-
- 沈阳自动化所利用多天线系统有望实现智能无线电频谱感知
- 该成果为实现下一代智能无线电高可靠的频谱感知提供了有效方法。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