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试点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 仪器行业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中国气象局近期启动了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的试点实施,这一举措旨在提高气象预警的覆盖率和时效性,确保更多民众能够及时接收到关键气象信息。该平台的推出不仅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也为仪器制造业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与挑战。先来看详细报道:
中国气象局已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6个市县气象局试点应用了具备“闪信”等强制提醒功能的“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平均触达时间为0.23秒至3.17秒。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确保特别紧急和重大灾害过程中,基层应急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
“闪信”是一种移动设备上优先级置顶的消息类型,它以霸屏形式显示,必须手动点击确认,实现强制提醒功能 。此外,如果应急责任人未能第一时间查看“闪信”,平台将自动叠加智能语音电话外呼,确保高级别气象预警信息能够及时触达 。
除了“闪信”服务,平台还提供了音视频预警呼叫服务,在语音电话中点击摄像头标志就能看到人工智能(AI)自动生成的视频预警提醒 。此外,视频彩铃功能可以在拨打电话时播放预设视频,代替传统音频铃音,适用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 。
浙江省气象局已在7月24日依托该平台完成“闪信”渠道的自动对接,并在台风“格美”影响期间开展了面向应急责任人的预警“闪信”服务,效果显著。而在江西省九江市,6月22日至7月2日的暴雨期间,气象部门利用该平台开展“闪信”服务,受到了当地防汛责任人的高度认可。
相关仪器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气象部门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强制提醒方面的应用,以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气象局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气象预警效率和效果的决心,也是对总书记关于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强化预警指向性、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
机遇展望
1. 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
- 遥感技术: 在灾害性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与预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仪器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 人工智能: AI技术的融入,极大提升了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其在未来气象监控和预测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扩大。
- 大数据与云计算: 这些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加强气象数据处理能力,为仪器行业提供更广阔的技术平台。
2. 市场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 5G技术: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对实时、高精度气象数据的需求推动了气象服务行业的创新,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 智慧气象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气象探测系统的升级,为下游行业如农业、航空等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服务。
3. 政策驱动:
- 国家政策导向: 政府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探测系统中的应用给予了政策支持,为仪器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挑战并存
1. 技术瓶颈待突破:
- 业务技术提升需要: 气象雷达观测能力和短临预报技术仍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更为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需求。
- 观测精度: 高精度观测技术的持续进步是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
2. 数据融合与处理挑战:
- 数据整合需求: 如何高效整合各类气象数据,是当前技术和操作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3.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
- 信息化管理与设备研发: 加强气象预警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开发高精度气象测量仪器,以支撑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气象局此次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公共覆盖和响应速度,也推动了仪器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面对伴随而来的挑战,仪器行业需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以抓住机遇,实现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中国气象局试点国家预警信息强制提醒触达平台 仪器行业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 “闪信”服务,平台还提供了音视频预警呼叫服务,在语音电话中点击摄像头标志就能看到人工智能(AI)自动生成的视频预警提醒 。此外,视频彩铃功能可以在拨打电话时播放预设视频,代替传统音频铃音。
-
- 中美农产品贸易战升级:检测仪器行业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 为应对贸易壁垒,跨国仪器企业纷纷调整战略。世界仪器巨头丹纳赫集团宣布,计划将80%的在华销售产品转为本土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国内企业则通过整合芯片、传感器等产业链资源,减少对进口元件的依赖。
-
- 中国气象局推进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 仪器行业如何成为气象发展与绿色经济的桥梁?
- 新增的大气本底站需要配备高精度、高性能的观测设备。这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气溶胶质量浓度监测仪、温室气体监测仪、臭氧探空仪等。这些仪器的升级和新增将推动相关仪器制造企业的发展,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
- 全国政协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问题 仪器行业智能化发展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 全国政协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为仪器行业提供了战略指引,但需在技术自主性、生态协同性与世界治理能力上持续发力,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 美国对华加征54%关税落地,国产仪器出口面临挑战与转型机遇
- 国政策对中国高端仪器领域的针对性限制进一步凸显。例如,核磁共振设备、精密光学仪器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品,因技术合作受阻及市场准入壁垒,出口难度加大。不过,压力正转化为技术升级动力。
-
- 有机物污染监测面临的不同挑战
- 您需要稳健、可靠、快速响应的分析仪:TOC-R3,以应对所有挑战。
-
- 工信部宣布2025预计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 仪器行业会面临哪些挑战
- 工信部要求国际标准转化率达88%,但细节差异仍存。例如,国产医疗器械若想出口欧盟,需额外投入数百万元满足MDR法规的临床数据要求。某质谱仪企业坦言:“国际认证费用吃掉我们20%的利润。”
-
-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如何推动仪器产业实现低碳环保?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
-
- 中国气象局发布11项行业技术标准 哪些仪器可让相关标准落实执行?
- 关于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系统,新的技术标准强调了自动化观测设备在数据收集中的核心作用。这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仪和降水量测量设备。这些仪器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
-
- 国家认监委发布22项标准修订计划,认证检测仪器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随着标准的提升,认证检测仪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那些能够率先满足新标准要求、推出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产品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而技术实力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
-
- 激光熔覆技术面临的挑战
- 目前,国内激光熔覆领域存在这样的情况。新工艺不断在大学实验室进行测试,但没有平台可以实现真正的应用验证。
-
- 2024世界主要经济体科技政策影响下 国内仪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在国内层面,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与国产化推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支持高端仪器的研发,提供研发补贴和技术改造补助。
-
- 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发布:相关仪器发展面临新挑战
- 标准强调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要求监测数据能够实时上传和管理。这推动了仪器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
- 国家新增372项标准物质覆盖多领域 仪器行业迎来技术升级新机遇
- 新增标准物质为仪器校准提供了更全面的基准体系。例如,环境监测仪器通过空气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校准后,碳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显著提升,直接服务于“双碳”目标的量化管理。
-
- 发改委印发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 仪器行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
- 《方案》提出了“坚持积极稳妥、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安全减碳”四项工作原则以及2025年和2030年的主要目标。 2025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
- 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强制实施分析报告制度意见 仪器行业如何保证强制标准执行?
- 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强制标准得以执行的关键。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最终产品检验,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规范和操作标准。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