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乳生产过程霉菌酵母风险识别和快速检测
发酵乳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乳制品。与其他乳制品相比, 发酵乳 pH 值较低(3.9~4.6), 一般的细菌污染均可被抑制, 而耐酸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成为其Z主要的污染菌。
发酵乳在贮存和销售等过程中出现的胀包现象, 一般是由于污染了酵母菌, 产气而出现的现象。一般是绿色、黄色或红色霉斑,主要是由于原辅料或生产过程中受到霉菌的污染, 通常表现为零星坏包。添加水果的发酵乳酵母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01原料带入的污染因素主要为一些耐热霉菌!
原料乳经过净化、巴氏杀菌足以杀死其中的细菌营养体和常见的霉菌、酵母,一些耐热霉菌能够在巴氏杀菌后幸存, 如:
雪白丝衣霉(Byssochlamys nivea)
布雷正青霉菌(Eupenicilliumbrefeldianum)
篮状菌(Talaromyces avellaneus)
费希新萨托菌(Neosartorya fischeri var. spinosa)
02发酵乳生产车间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霉菌酵母有哪些?
在湿度较大的发酵乳生产车间, 地板、天花板、墙壁和地漏等容易分离到霉菌和酵母。柴艳兵等研究了发酵乳生产车间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酵母菌主要有: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阿氏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asahii)
中间假丝酵母 (Candida intermedia)
葡萄牙棒孢酵母(Clavispora lusitaniae)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胀包产品中污染的酵母菌主要为中间假丝酵母、葡萄牙棒孢酵母、产朊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
03关于发酵乳中霉菌酵母的限量要求
中国:GB 193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规定霉菌≤100 CFU/g(mL), 酵母≤30 CFU/g(mL);
美国:美国农业部非强制性标准中规定霉菌和酵母的限量为≤ 50 CFU/g;
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欧盟和澳新都未规定发酵乳中霉菌和酵母限量指标。
04霉菌酵母传统法“培养时间长,还有孢子污染风险”头疼,怎么办?
美正霉菌酵母测试片助您产品快速放行!
5 天缩短至2天, 还不用再担心孢子污染!
美正生物MicroFast®️Premium系列霉菌酵母测试片创新了双显体系,可实现霉菌和酵母48小时快速出结果,产品经过了充分的方法验证,跟常规平板培养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操作简单、判读清晰,助您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DeepSeek给美正霉菌酵母测试片生成的宣传文案
- DeepSeek给美正霉菌酵母测试片生成的宣传文案
-
- 精密仪器 | 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快速识别未知物质
- 精密仪器 | 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快速识别未知物质
-
-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识别处置指南》征求意见稿 对检测仪器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规范了检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指南中对检验检测流程的详尽描述,包括前期准备、样本采集、数据获取与分析等各个环节,让仪器使用更加规范化。这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 识别固体制剂生产质量风险点,助力提升药品质量
- 我们特别邀请了在固体制剂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袁湘杰老师,梅特勒托利多制药市场专家汤成斌,带来时长2小时的干货分享和专家现场答疑,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
- Pyxis|测菌片快速识别程序上线啦
- Pyxis|测菌片快速识别程序上线啦
-
- 【AN】为什么要检测大乳粒
- 本文以静脉注射用脂肪乳为例,来阐述尾端大乳粒形成原因以及对脂肪乳质量的影响,强调尾端大乳粒监控的重要性。
-
- 为什么要检测大乳粒
- 静脉注射用脂肪乳作为体外能量与营养供给的有效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用于临床治 疗。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肪乳的研究日益广泛,其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静脉注射用脂肪乳为例,来
-
- 【应用】火眼金睛近红外——快速识别金线莲真伪
- 金线莲质量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性状鉴定、显微鉴定、DNA鉴定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这些检测手段尽管有较高分析精度,但通常也有耗时久、效率低、破坏样品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弊端。而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就非常适合鉴别金线莲的真伪。
-
- 江桂斌院士:口罩中细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的识别与风险评估
- 在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爆发期间,一次性聚丙烯口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保护。
-
- 江桂斌院士:口罩中细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的识别与风险评估
- 在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爆发期间,一次性聚丙烯口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保护。据相关统计及估计,疫情大流行期间欧美有超过60%的人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在我国这一比例达到了90%;2020年全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