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无血清培养CAR-NK细胞
随着CAR-T细胞疗法的不断进展,CAR-NK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其在通用性和实体瘤治疗上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包括胶质母细胞瘤,乳腺瘤,卵巢瘤和胰腺癌等。但是NK细胞活性及大体积问题依然存在大量的挑战需要解决。
NK细胞小档案
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淋系祖细胞分化而来
主要聚集于血液,肝脏,脾脏
血液中白细胞比例5-15%,脐带血中可达20%
肿瘤杀伤,老化细胞清除,抗病毒感染等功能
表型Marker
CD3-CD56+
CD56dimCD16+ 亚群:90% 外周血NK细胞,主要起杀伤作用
CD56brightCD16- 亚群:10%外周血NK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IFN-gama,免疫调控
NK细胞的杀伤及识别机制
Fas-Fas L介导的细胞凋亡
释放颗粒酶、穿孔素让肿瘤细胞凋亡
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杀伤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 (IFN-γ)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2 (IL-2) 等
WHY CAR-NK?
CAR-T细胞治疗的问题 | CAR-NK细胞治疗的特点 |
细胞来源有限(PBMC为主) | 细胞来源广泛(PBMC,脐带ES/iPS,NK细胞系) |
自体移植为主,异体移植GVHD | 无异体移植GVHD问题,通用性强 |
细胞毒性大如CRS | 细胞毒性小,无CRS |
抗原特异性杀伤,肿瘤逃逸 | 抗原特异性杀伤+广谱杀伤 |
和T细胞相比,目的基因导入NK细胞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其开展的临床实验要远低于CAR-T和TCR-T,但无论如何,CAR-NK也将会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对于异体CAR-NK细胞治疗,细胞的培养总是细胞制备工艺中比较重要及花费时间最长的步骤。
应用案例
本研究采用Xuri W25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AR-NK细胞,经过共18天的培养获得4e10个总活细胞数。NK细胞纯度>98%,NK细胞被有效激活,CAR-NK比例为59%。
以下为该CAR-NK细胞培养实验的具体描述。
图1:CAR-NK制备流程图
预扩增
PBMC细胞经磁珠分选,获得高纯度的NK细胞。激活后的NK细胞在细胞培养板或培养瓶中静置培养,放于37℃,5%CO2培养箱进行预扩增7天左右(期间采用携带CAR基因的病毒对NK细胞进行基因转导)。
大量扩增
图2:Xuri W25细胞扩增系统
当预扩增达到一定细胞量时,按照Xuri W25操作规程,将预扩增的细胞接种至Xuri 2 L一次性细胞培养袋中,细胞密度维持1e6-1.5e6 cells/mL,根据细胞的生长逐渐补加新鲜培养基,直至总培养基达到1 L后,开始启动灌流培养。培养过程中取样检测细胞密度、活性、表型及CAR阳性率的水平,灌流速率根据细胞密度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检测细胞悬液中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及代谢废物如乳酸代谢水平的变化。
Xuri W25摇摆速度及角度根据培养袋中体积及细胞密度的变化进行调整。
总共培养18天后,活细胞总数达到4.2e10 cells,活率>97%,细胞扩增倍数为3866倍。培养结束时,NK细胞的纯度>98%,CAR-NK的比例为59%。
图3:CAR-NK细胞培养过程中扩增及细胞活率
CAR-NK细胞的收获
培养结束后,采用Sefia S-2000细胞处理系统,使用FlexCell程序对细胞进行收获。
经洗涤浓缩,细胞的活率约下降2.7%,优化离心条件及清洗液组分可改善对细胞活率的影响。
总 结
综上,采用波浪式反应器Xuri W25通过优化培养过程中生物反应器的培养参数及灌流策略能够可以高效培养用于异体化治疗的CAR-NK细胞,并且能够维持比较高的NK细胞纯度及CAR转导效率。高效自动化的同时还能够对过程进行监控。
推荐的CAR-NK生产制备流程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如何高效无血清培养CAR-NK细胞
- 文末扫码了解更多Cytiva实际NK案例
-
- CAR-NK细胞治疗淋巴瘤取得重要突破
- 埃泽思生物( Applied Cell)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相关领域上游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公司产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细胞样本存储,药物发现,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 CAR-NK细胞治疗的新赛道:自身免疫疾病
- 文末扫码下载Cytiva细胞治疗整体解决方案
-
- 无血清培养基,开启细胞培养新时代!
- 无血清培养基,开启细胞培养新时代!
-
- 细胞转染效率会受到血清怎样的影响
-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血清对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机制的剖析以及大量的研究综述,揭示了血清在细胞转染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尤其是处于博士阶段的学者。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