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构建瓶颈
摘要
为了突破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的构建瓶颈,本研究采用改良的转染技术与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建立稳定的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表达系统。通过优化转染条件与筛选策略,获得了高效、稳定的表达体系,为纤维蛋白原功能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
引言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在凝血、止血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Bβ448突变作为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之一,已被证明与某些凝血异常密切相关。构建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不仅能为该突变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实验模型,还能为凝血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平台。然而,由于Bβ448基因转染的难度较大,稳定细胞系的构建一直存在较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瓶颈,本研究采用了威尼德电穿孔仪辅助转染、改良筛选方法等手段,旨在成功建立稳定表达Bβ448纤维蛋白原的细胞系,并探索其可能的应用前景。
实验部分
细胞培养与处理
本实验使用人类肝癌细胞系HepG2作为目标细胞,因其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稳定的生长特性。细胞培养基为DMEM/F12,补充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溶液,常规培养于37°C、5% CO2环境中。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每2-3天传代一次,保持细胞的对数生长期。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的构建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通过PCR技术从基因库中克隆出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并在基因末端添加启动子与标签序列。随后,将目标基因克隆入含有选择标记的表达载体中,构建基因表达系统。转染实验
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进行转染。转染前,HepG2细胞在培养基中洗涤并重新悬浮至1×10^6 cells/mL。在转染过程中,将携带Bβ448基因的质粒与细胞悬液混合,通过电穿孔处理,使外源基因成功进入细胞内。电穿孔条件为:电压1200V,脉宽5 ms,脉冲次数3次。转染后,细胞重新培养于含有选择性抗生素的培养基中,以筛选成功转染的细胞。筛选与单克隆细胞的建立
转染后,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进行筛选,约48小时后开始观察单个克隆的生长情况。为提高筛选的灵敏度,本研究优化了抗生素浓度,保证仅含有稳定转染基因的细胞存活并生长。单个克隆筛选后,采用克隆培养技术,挑选出生长最快且稳定表达Bβ448基因的单克隆细胞进行扩增。基因表达检测
为确认转染细胞是否成功表达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Bβ448纤维蛋白原蛋白的表达。将细胞裂解液与蛋白分子量标记对照一起进行SDS-PAGE电泳,随后转膜并用特异性抗Bβ448抗体进行孵育,检测其蛋白表达情况。为了进一步验证表达的稳定性,还进行了RT-PCR实验,检测Bβ448基因的mRNA水平。功能验证
为验证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实验采用细胞外基质沉积、凝血功能分析等方法进行功能验证。通过检测转染细胞分泌的纤维蛋白原量,比较转染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估Bβ448纤维蛋白原在细胞中的表达是否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优化电穿孔条件与筛选策略,成功构建了Bβ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的细胞系。Western blotting与RT-PCR检测结果表明,目标基因在转染细胞中成功表达,并且表达稳定。功能验证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的纤维蛋白原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在细胞中的成功表达未显著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该细胞系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Bβ448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为凝血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论
本研究通过优化转染条件、筛选策略及培养方法,成功克服了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构建的瓶颈,建立了稳定表达Bβ448纤维蛋白原的细胞系。该细胞系不仅为进一步探讨纤维蛋白原突变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工具,也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签:分子杂交仪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突破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构建瓶颈
- 为了突破Bβ448纤维蛋白原细胞系的构建瓶颈,本研究采用改良的转染技术与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建立稳定的Bβ448纤维蛋白原基因表达系统。通过优化转染条件与筛选策略,获得了高效、稳定的表达体系
-
- 构建mTSARG3载体建立转染细胞系的研究
- 小鼠mTSARG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小鼠精原细胞系GC-1,建立稳定转染mTSARG3的GC-1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对细胞功能和增殖能力进行初步研究。
-
- 化学合成siRNA高效转染突破成骨细胞递送技术瓶颈
- 开发聚乙亚胺/化学siRNA纳米递送系统,联合威尼德电穿孔仪优化转染参数,突破成骨细胞递送屏障。
-
- 电穿孔优化突破原代软骨细胞siRNA递送技术瓶颈
- 通过系统优化威尼德电穿孔仪参数,建立原代软骨细胞siRNA递送新策略。采用梯度脉冲电压(200-400 V)联合间歇式电场刺激,转染效率提升至82.3%±3.1(vs传统方法38.5%±5.2)
-
- 凭借磷酸钙盐沉淀法构建双质粒稳转细胞系
- 磷酸钙盐沉淀法构建表达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AT1)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II(CaMKII)的双质粒稳转细胞系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实验结果显示,磷酸钙盐沉淀法能有效实现
-
- 突破疫苗研发瓶颈!这项技术为何被顶级实验室选中?
- mRNA疫苗的研发过程复杂而精细,涉及多个关键环节。高速冷冻离心机在这些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绵羊成纤维细胞人胰岛素原基因转染及稳定细胞系构建
- 威尼德电穿孔仪将人胰岛素原基因(hINS)高效导入绵羊成纤维细胞,通过某试剂筛选体系获得稳定表达株。
-
- 铁基催化剂如何突破传统技术瓶颈,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 盛瀚助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蔡亚岐教授团队Water Research发表论文
-
- 蚊类抗药性相关糜蛋白酶基因转染细胞系构建与表达分析
- 蚊类抗药性相关糜蛋白酶基因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并解析其表达特征。通过基因克隆、载体构建及威尼德电穿孔仪介导的转染技术,获得高表达细胞株;利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酶活性检测分析基因表
-
- 突破测试瓶颈 第一期 | 自动化——解锁金属材料及部件测试的新路径?
- ZwickRoell 为您提供金属材料与部件的测试自动化解决方案
-
- 田间‘量角器’:小麦夹角茎粗测量仪以AI突破传统测量瓶颈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在农业研究中,小麦茎秆的夹角和粗细是评估抗倒伏性、光合效率及品种优劣的重要参数。
-
- 突破传统检测瓶颈!显微CT如何助力高效农业研究?支持付费测试!
- 显微CT(Micro-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的三维成像手段,在农业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
- Cell重磅,胶质母细胞瘤如何实现“免疫逃逸”,100%单细胞分选技术助力细胞系构建!
- 胶质母细胞瘤(GBM)在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层面上表现出高度的肿瘤内和肿瘤间异质性。GBM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GBM如何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机制仍
-
- 上海富衡 | 炎症乳腺癌细胞系与乳腺癌细胞系的区别
- 上海富衡 | 炎症乳腺癌细胞系与乳腺癌细胞系的区别
-
- LumenX Gen 3 3D打印多血管网络和功能构建:突破组织工程的新技术
- LumenX Gen 3是由Cellink公司推出的DLP(数字光处理)光固化生物打印机,专为高度精密的生物结构打印而设计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