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轨截面全释放法残余应力检测
重轨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残余应力。重轨的生产需要经过热轧、冷却和矫直等工艺,重轨在轧制冷却时,由于外表面和内部冷却速度的不同以及组织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重轨在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从而产生了残余应力。同时,由于重轨断面为变截面,在冷却时,轨腰和轨底边缘具有*快的冷却速度,轨头的冷却速度*慢,这一冷却速度的差异,导致轨腰和轨底边缘出现压应力,而轨底中间和轨头出现拉应力,导致重轨弯曲变形,*后,通过矫直使得整个重轨截面的残余应力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重轨中存在过大的残余应力,会造成重轨在使用过程中断裂失效,从而导致铁路运输车辆的翻车事故,特别是时速超过200Km/h的高速车辆,其后果尤为严重。本文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全释放法对重轨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测试研究。
试验材料
目前高速客运铁路中常用的是60kg/m的百米重轨,主要材料有U71Mn,U75V等。本文以U75V为研究对象,采用全释放法对其外表面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研究,试验中使用的重轨为冷矫后的试样,长1m。
全释放法的测试过程
试验过程中的应变测量使用JHYC静态电阻应变仪和双轴应变片。全释放法的测试过程为:首先在1m长重轨试样中间的预设测点位置表面用布砂轮打磨平整,再用200号砂纸手工打磨,完成后用酒精清理干净,再用JH-496胶水将应变片粘贴在相应的测点位置,待应变片干透后用应变仪测量每个测点的预应变读数,然后按照标准TB/T2344-2003规定的释放法进行切割并测量横截面试样上应变片的读数,*后采用线切割将每个测点的应变片连同底下的材料以尺寸10mm*10mm*10mm大小取下来测量各小块试样的应变片读数。由前后应变片读数之差就可以得到释放的应变量,并根据相应公式计算重轨上各测点释放的残余应力。
全释放法测试的关键是使用线切割取下粘贴有应变片的小试样。根据全释放法的原理,当切取的试样足够小,使其上的宏观残余应力分布梯度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宏观残余应力就会得到充分释放,通过检测其上应变片释放的应变就可以反求释放前的残余应力了。由于粘贴的应变片有一定的大小尺寸,为了不损坏应变片,本文中切割的小试样尺寸只达到了10mm*10mm*10mm的大小,可以基本上认为其上的残余应力已经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结论
采用全释放法检测轨底中间纵向残余应力要小于常用释放法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按照 规定检测得到的重轨残余应力偏于保守的结论,考虑到生产控制的便捷性、经济性和使用安全性,这种检测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重轨表面残余应力分布复杂,应力梯度大,除了轨腰以压应力为主外,其他部位基本上都是残余拉应力,尤其是轨底中间纵向残余应力拉应力*大,轨头次之。
标签:残余应力检测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重轨截面全释放法残余应力检测
- 重轨中存在过大的残余应力,会造成重轨在使用过程中断裂失效,从而导致铁路运输车辆的翻车事故,特别是时速超过200Km/h的高速车辆,其后果尤为严重。本文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全释放法对重轨
-
- 环芯法残余应力检测在汽轮机轴上的应用
- 汽轮机是现代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舰船动力装置中。汽轮机发电机的转子锻件在锻造过程以及后续加工过程均会产生残余应力,转子作为核心组件,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对转子进行残余应力
-
- 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仪
- 残余应力是指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由于外部力或温度变化等因素,材料内部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内应力。这些内应力可能对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安全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行业。因此,使用x射线技术进行残余应力检测,已成为确保材料质量和设备可靠性的核心手段。
-
- 水电站配水环管残余应力检测研究
- 某电站为引水式电站,装有8台立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187.5MW,总装机容量1500MW,额定净水头604.1m。生产厂家选择其中1台配水环管分别进行水压试验前后的焊接残余应力检测,目的是
-
- 环芯法测残余应力工作原理及相关介绍
- 环芯法是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之一,属于有损测试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是JB/T8888-2008,适用于汽轮机、发电机大锻件转子等材料。下文主要就是介绍了环芯法测残余应力的原理、仪器及操作过程。
-
- 切割法测残余应力相关介绍
- 目前,残余应力测量有很多方法,切割法是其中的一种,属于机械法,又称“全释放法”。是目前所有测试方法中测量误差最小的一种.适合各种金属材料。
-
- 残余应力是什么,它有哪些危害呢?
- 残余应力是指在没有对物体施加外力时,物体内部存在的保持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其产生原因就是零件的某些部位和形状产生了某些变化的结果。用能量作功的方法可以加深对残余应力的认识:外力使零件变形,其中引起塑性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