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域抗体研究“多面手” :Biacore助力对抗肉毒杆菌毒素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oNT)是一种由厌氧细菌产生的剧毒物质,会导致神经麻痹,目前没有官方批准的特效药。
单域抗体(sdAbs)由于其高亲和力、稳定性、溶解性和组织渗透性,被认为是对抗BoNT的很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2025年2月北京药理毒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在《Heliyon》发表文章,报道了他们获得的一种针对肉毒杆菌毒素A(BoNT/A)的单域抗体(sdAbs)。
研究人员使用BoNT/A的受体结合域(BoNT/AHCC)免疫双峰驼,构建了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从文库中得到的抗体A1与BoNT/AHCC具有高亲和力(KD=3.624E-10M,图1)。
图1:SPR检测抗体A1与AHCC的亲和力
研究人员通过竞争性实验来验证A1抗体是否能够阻止BoNT/A与SV2C(BoNT/A的受体之一)的结合。
在CM5芯片上固定SV2C,测定与BoNT/AHCC的亲和力为6.539E-8M(图2A),接着将A1抗体与BoNT/AHCC混合作为流动相,随着A1抗体浓度的增加,Ru值并没有减弱(如果A1抗体能够阻止BoNT/AHCC与SV2C的结合,那么随着A1抗体浓度的增加,BoNT/AHCC与SV2C的结合信号会减弱),反而增强了(图2B)。
这表明A1抗体并不能阻止BoNT/AHCC与SV2C的结合,进一步的分析表明,A1抗体结合到了BoNT/AHCC的非活性位点,远离SV2C的结合位点。
图2:SPR竞争实验测定A1抗体的中和能力
虽然A1抗体并不是一种能够中和BoNT/A的抗体,但研究人员利用A1抗体开发了一种间接筛选策略,即将A1抗体涂覆在免疫管上,利用A1抗体与BoNT/AHCC的高亲和力来捕获毒素,然后,加入噬菌体文库,使得噬菌体展示的VHH抗体有机会与BoNT/AHCC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筛选出了能够有效中和BoNT/A的抗体。
接下来研究人员用SPR筛选阳性克隆,直接将Anti-M13固定在CM5芯片表面,与噬菌体反应从而将抗体捕获在芯片表面,然后进样BoNT/AHCC,用Stability报告点的响应值作为筛选标准,有8个克隆展现较高响应值(图3),进一步对这8个克隆进行Fc融合并在293T细胞中真核表达。
图3:SPR筛选中和抗体
利用Protein A芯片直接从表达的细胞上清中捕获抗体,将BoNT/AHCC作为分析物检测,克隆7展现出了高响应值和更慢的解离速率,将这一抗体命名为HM,纯化后检测与BoNT/AHCC的亲和力高达1.08E-11M(图4)。
图4:SPR筛选细胞上清(上)及表征纯化的抗体(下)
后续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抗体HM与AHCC结合的位点与SV2C相同,研究人员进一步用SPR验证了这一竞争结合的过程。
和之前A1抗体的表现不同,随着HM抗体浓度增加,Ru值下降,这表明HM抗体可以阻断AHCC和SV2C的结合(图5)。
图5:SPR竞争实验测定HM抗体的中和能力
随后的细胞实验也验证了HM抗体的中和活性,动物实验表明HM抗体能够保护小鼠免受BoNT/A中毒,是一种具有潜力的BoNT/A中和剂,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肉毒杆菌中毒。
纵观整篇文章,HM抗体是通过间接筛选策略,从免疫双峰骆驼产生的噬菌体文库中成功分离得到的。
这种筛选策略强调了保持抗原的正确构象和暴露关键表位的重要性,为开发针对BoNT/A的特效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其中SPR技术在抗体筛选,亲和力表征,以及中和能力测定方面展现了“多面手”的强大实力:
1
细胞上清,噬菌体,纯化抗体,各种样品类型“通通拿下”
2
拥有mM-fM亲和力检测范围的Biacore,轻松测定A1/HM与AHCC的亲和力
3
不仅是测定亲和力和筛选抗体的一把好手,还能研究抗体的中和能力
参考文献:
Hu, Naijing et al. “A novel single-domain antibody obtained from immune Bactrian camels against botulinum toxin type A using SPR-based screening method.” Heliyon vol. 11,4 e42616. 14 Feb. 2025, doi:10.1016/j.heliyon.2025.e42616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单域抗体研究“多面手” :Biacore助力对抗肉毒杆菌毒素
- 有效赋能抗体筛选、评估抗体亲和力以及验证中和抗体的中和活性
-
- 显微镜下的肉球杆菌
- 伤寒杆菌在显微镜下通常呈现为杆状,有时可能稍弯曲,长短不一,但整体形态相对均一。菌体表面可能布满鞭毛或纤毛,这些结构使得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
- Biacore在核药研究领域最新进展
- Biacore在核药研究领域最新进展
-
- 行业应用 | 植物肉的流变学研究
- 行业应用 | 植物肉的流变学研究
-
- 乳杆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 乳杆菌电转化的条件,从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分析了影响电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场参数、质粒特性、细胞状态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系统研究,阐述了优化乳杆菌电转化条件的方法和策略。
-
- Cell | 小动物肺部雾化给药大放异彩——能雾化吸入并广泛中和SARS-CoV-2活性的双特异性单域抗体
- 众所周知,由于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和抗体循环扩散到呼吸道病毒感染部位的局限性限制了目前SARS-CoV-2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有效性...
-
- 假病毒真本领,助力疫苗开发、病毒学研究、中和抗体筛选
- 假病毒(Pseudovirus)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假病毒基于包膜蛋白构建,不需要分离培养活病毒,且只能复制一次,可在BSL-2实验室操作。
-
- 工业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整合效率优化研究
- 工业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整合效率的优化。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实验,确定了电击参数、感受态细胞制备条件及外源 DNA 特征等关键因素的优化组合。经优化后,电转化整合效率显著提升,为谷氨酸棒杆菌
-
- 毒素检测不再难:各类毒素标准品全览,CATO助力精准检测
- 毒素检测不再难:各类毒素标准品全览,CATO助力精准检测
-
- 阿拉丁内参抗体——精准研究的得力助手!
- 阿拉丁内参抗体,精准之选:确保蛋白质表达标准化,科研参照的坚实基石。
-
- 电转化外源质粒至干酪乳杆菌的研究
- 探究电转外源质粒至干酪乳杆菌,优化电转参数、质粒与宿主菌因素,确定条件使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
- 创新核酸分子杂交助力免疫芯片抗体固定
- 免疫芯片检测多标志物潜力大,但抗体固定影响性能。本研究提核酸杂交固抗策略,增效助革新,推动生物检测。
-
- 电转化助力噬菌体抗体库构建的应用研究
- 电转化技术在噬菌体抗体库构建中的应用。阐述其原理与优势,通过详细实验流程展示电转化优化噬菌体抗体库构建的策略,包括宿主菌选择、感受态制备及转化条件确定等。结果表明电转化显著提高转化效率,丰富抗体库多样
-
- 人 ICOS 基因转染细胞助力抗体生成
- 人 ICOS 基因转染细胞对抗体生成的促进作用。综合运用前沿生物技术,构建转染体系、筛选适配细胞,模拟免疫微环境给予刺激,从分子、细胞层面深度剖析机制,旨在为提升抗体生成效能、优化免疫治疗策略筑牢根基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