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基因转染猪气管上皮细胞增殖探究
引言
哺乳动物的气管黏膜上皮细胞(Trachea epithelium cells, TECs)不仅是多种病原体的靶细胞,也是阻挡病原入侵的重要屏障。猪气管上皮细胞(Swine trachea epithelium cells, STECs)作为研究猪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模型,其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原代培养的STECs存在寿命短暂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端粒酶是一种能够维持端粒长度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通过激活端粒酶,可以延长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寿命,从而实现细胞的永生化。本研究通过转染外源性端粒酶基因(hTERT)至STECs,探讨其对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旨在为建立永生化的猪气管上皮细胞系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材料
细胞:初生仔猪气管黏膜上皮细胞(STECs)
质粒:重组质粒pCI-neo-hTERT
试剂:某品牌链酶蛋白酶、某品牌脂质体转染试剂、某品牌G418抗生素、某品牌RNA提取试剂、某品牌PCR扩增试剂、某品牌Western blot试剂
仪器:倒置显微镜、某品牌PCR仪、某品牌电泳仪、某品牌Western blot成像系统、威尼德电穿孔仪
方法
STECs的分离与培养:无菌采取初生仔猪气管,采用链酶蛋白酶灌注冷消化法分离得到原代STECs。分离后的细胞在37℃、5% CO2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
细胞鉴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8型角蛋白的上皮源性,确认分离得到的细胞为猪气管上皮细胞。
基因转染:以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I-neo-hTERT导入STECs。脂质体与质粒的体积比为1:3,转染48小时后加G418进行抗性筛选1个月,得到抗G418的阳性克隆,继续扩大培养。
基因表达检测: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STECs中hTERT基因的表达情况。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转染细胞的活力和增殖周期。
实验结果转染效率与基因表达
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后的STECs形态正常,细胞呈单层贴壁,多边形铺路石状生长。PCR扩增得到大小为461 bp的hTERT基因片段,Western blot检测得到大小为125 ku的特异性条带,表明hTER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成功表达。
细胞增殖特性
细胞活力曲线显示,转染后的STECs在接种后的第3~5天增殖速度最快。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细胞的细胞核型为2倍体,S期细胞比例达到48.35%,说明转染后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
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
经过长期培养,转染hTERT基因的STECs成功建立了永生化的细胞系,可传代至55代以上,且保持了原代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特性。永生化细胞系具有正常的细胞增殖周期,比原代细胞生长更为活跃。
讨论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
端粒是影响细胞永生化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端粒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寿命,足够长的端粒长度能在染色体末端形成环状结构,提供保护。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将逐渐失去增殖能力,导致衰老和死亡。通过激活端粒酶,可以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确保端粒足够的长度,从而延长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寿命。本研究通过转染hTERT基因,成功激活了STECs的端粒酶活性,实现了细胞的永生化。
永生化细胞系的应用前景
永生化细胞系具有长期培养、增殖活性高、遗传性状稳定等优点,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和疫苗开发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建立的永生化的STECs不仅保持了原代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特性,还具有更高的端粒酶活性和增殖活性。该细胞系可用于猪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研究,为揭示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细胞模型。
实验策略与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I-neo-hTERT导入STECs,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提高了转染效率。同时,通过严格的抗性筛选和纯化步骤,成功建立了永生化的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猪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模型,也为其他动物细胞永生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研究的创新与应用创新点
方法创新:本研究采用脂质体法将hTERT基因转染至STECs,成功实现了细胞的永生化,为猪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长期培养提供了新方法。
模型创新:建立的永生化的STECs保持了原代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特性,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为猪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模型。
应用前景
疾病研究:永生化的STECs可用于猪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研究,揭示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机制。
药物筛选:该细胞系可用于药物筛选,评估药物对猪呼吸道病原体的抑制作用和细胞毒性。
疫苗开发:永生化的STECs可作为疫苗开发的细胞基质,用于生产高效、安全的疫苗。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端粒酶基因转染猪气管上皮细胞增殖探究
- 外源性端粒酶基因(hTERT)转染对猪气管上皮细胞(STECs)增殖特性的影响。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CI-neo-hTERT导入STECs,转染后的细胞表现出增高的增殖活性。
-
- 探究胺基化碳纳米管用于细胞基因转染效果
- 胺基化碳纳米管(Amino-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AM-CNTs)在细胞基因转染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AM-CNTs介导的基因转染体系,实验验证了其在提高转
-
- 实验探究供者基因转染诱导免疫耐受机制
- 供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转染诱导受体免疫耐受,探索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潜力。实验采用C3H小鼠为供体,C57B/L小鼠为受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供者MHC基因转入受体胸腺细胞。
-
- IL - 4 基因转染诱导肝母细胞瘤分化及抑制端粒酶活性
- IL - 4 基因转染在肝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机制,重点研究了其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以及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 IL - 4 基因转染如何影响肝
-
- 全面解析借电穿孔端粒酶转染许旺细胞
- 电穿孔技术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转染至许旺细胞,旨在提高许旺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延缓其衰老进程。实验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和某试剂提取的hTERT质粒,通过优化电穿孔参数,成功实现了hTERT在许旺
-
- 电穿孔转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至许旺细胞
- 电穿孔技术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转染至许旺细胞,旨在提升其增殖能力和抗衰老性能,进而为神经损伤修复提供新型细胞资源。实验结果显示,hTERT转染显著增强了许旺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端粒酶活性。
-
- 抗端粒酶M1RNA核酶载体构建及肝癌转染
- 构建抗端粒酶M1RNA核酶载体,并通过转染技术将其导入肝癌细胞,以探讨其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载体,利用威尼德电穿孔仪进行细胞转染,通过某试剂检测端粒酶活性。
-
- 电转染下破损猪肾细胞红外光谱探究分析
- 电转染技术下破损猪肾细胞的红外光谱特性,通过构建高效的电转化体系,实现了外源基因的高效导入。实验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细胞损伤程度及基因表达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电转染显著改变了细胞的红外光谱特征。
-
- 探究脂质体介导 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
- 脂质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NSCs)的最佳条件,评估了转染效率和EGFP的表达状态,为NSCs作为基因治疗载体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转染其它功能基因奠定基础。
-
- 电穿孔法介导人端粒酶转染许旺细胞研究
- 电穿孔法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转染至许旺细胞的过程及其对许旺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穿孔条件能显著提高转染效率,增强许旺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端粒酶活性。
-
- 快速筛选基因转染阳性细胞标志基因GFP
- 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志基因在快速筛选基因转染阳性细胞中的应用。通过构建基于逆转录病毒的转化体系,将GFP基因导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转移效率。
-
- 探究番茄抗病毒基因遗传转化系统研究
- 番茄抗病毒遗传转化困境,本研究匠心构建高效系统。整合前沿生物技术,精细打磨转化流程,从基因筛选至植株再生全程优化,力破病毒肆虐难题,为番茄种业抗病毒革新奠基,开启优质高产番茄培育新征程。
-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之探究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的条件优化。从电穿孔的原理出发,详细分析了影响转染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场参数、细胞特性、质粒质量等。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优化电穿孔转染条件的策略,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因功
-
- K562 细胞电穿孔转染效率的探究
- K562细胞电穿孔转染效率及其关键因素,通过构建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提升基因转移效率。实验采用多种参数优化电穿孔条件,并分析外植体处理和遗传转化策略的影响。
-
- HBV 全基因组克隆转染细胞系建立探究
- HBV全基因组克隆转染细胞系的构建过程及其特性与价值,采用高保真PCR技术扩增HBV全基因组,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导入HepG2和Huh7细胞,建立了稳定表达HBV的细胞系。
-
- 实验探索 GAD65 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
- 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的影响,为GAD65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
-
- 基于电穿孔技术的许旺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转染研究
- 电穿孔技术实现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高效转染,探讨其对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
-
- 探究 RNA 转染实验效率低下的缘由
- RNA 转染实验效率低下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多个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包括 RNA 质量与结构、转染试剂特性、细胞因素以及实验操作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影响 RNA 转染效率的潜在因素。
-
- 细胞铺板密度对 siRNA 转染意义探究
- 细胞铺板密度在 siRNA 转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转染效果和后续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系统的分析,揭示了细胞铺板密度与 siRNA 转染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
- 宫颈细胞系化学电穿孔转染效率的探究
- 宫颈细胞系,深入探究化学电穿孔转染效率。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分析多种因素对转染的影响,包括电穿孔参数、化学试剂浓度等。研究结果为优化宫颈细胞系的转染方案提供关键依据,有助于推动相关细胞生物学与基因治疗领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