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测二氧化硫残留是否超标
添加剂的出现是造福人类的,而如今,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发挥着漂白剂、防腐剂还有抗氧化剂的功能。但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过渡追求食物的鲜艳色泽和延长存放时间,过量使用二氧化硫,会使食物的二氧化硫残留超标,就会对身体造成不佳影响。如果过量使用、滥用就会危害身体健康。不过,只要残留在食物中的二氧化硫不超标,只要科学的合理使用,就不用担心。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知道二氧化硫的残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又该拿什么仪器来检测二氧化硫的残留呢?
很多用户还在采用玻璃蒸溜装置检测。遇到的问题:蒸馏时间长、回收率低(一般在30-50%)。给检测机构或药企的检测带来的困惑。解决了这二个问题。蒸馏时间在6分钟、回收率在70-80%以上。根据药典原理:在消化管内加入了盐酸、蒸馏产生的高温把二氧化硫置换出来(通氮气),一般蒸馏在90分钟。蒸汽和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冷凝管,流出液被吸收液吸收。同理凯氏定氮也是蒸馏原理,但玻璃装置蒸馏氨气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9%以上,且时间可以在30分钟内。
为何同为蒸馏原理,且二者的蒸馏结果大同小异,差别会如此之大?真正的原因在于被检查的气体不同:氨气分子量17、二氧化硫分子量64、空气分子量为29左右、水蒸气分子量18。
当蒸馏氨气时:氨气溢出液面(由于分子量小于空气,比重也小于空气)后直接往上挥发,和蒸馏水一起进入冷凝管,由于冷凝管内把蒸汽变成蒸馏水使得冷凝管内产生负压,连续不断的吸收新产生的蒸馏水和氨气。所以凯氏蒸馏尽可能的把氨气所吸收。所以蒸馏时间短、回收率高。
当蒸馏二氧化硫时,二氧化硫溢出液面后(二氧化硫分子量大于空气,比重也大于空气)一直沉淀在液面上,即便冷凝管产生的负压也不够完全把气体吸到冷凝管内,以致于回收率低,为了提高回收率就必须延长蒸馏时间,或外接氮气把二氧化硫气体向上推。
二氧化硫检测仪为了解决这问题,增加了蒸馏功率到1.5KW,蒸馏液30ml/分钟。水蒸气的比重在0.5977克/升(一个大气压),30ml/分钟蒸馏液就是50升/分钟的水蒸气。这样在消化管内产生一个较大的蒸汽压力,另外冷凝管冷却了大量的蒸汽,也产生了较大的负压。二氧化硫气体其他在下面有较大的压力向上推,上面有较大的吸力向上吸。这样提高了蒸馏效率和提高了回收率。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与否如何检测
- 添加剂的出现是造福人类的,而如今,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发挥着漂白剂、防腐剂还有抗氧化剂的功能。但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过渡追求食物的鲜艳色泽和延长存放时间,过量使用二氧化硫,会使食物的二氧化硫残留超标
-
- 食品甲醛快速检测仪如何检测甲醛是否超标
- 食品甲醛快速检测仪 由莱恩德食品综合安全检测仪器厂家专业生产提供食品甲醛快速检测仪技术服务,致力于食品甲醛快速检测仪的研发与生产,检测仪器性能稳定质量可靠,专业打造
-
- 收购粮食如何检测重金属是否超标?粮食重金属检测仪的使用单位
- 在粮食收购过程中,为了确保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检测重金属是否超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下是关于粮食重金属检测的一般步骤和相关设备的使用单位:样品采集:从收购的粮食中随机采集样品。样品应该代表批次中的整体情况,可以通过分层抽样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样品准备: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样品分析前的准备处
-
- 如何检测温度传感器是否故障?
- 检测温度传感器是否故障可从多方面入手。外观上检查有无物理损伤和连接问题,对电阻型传感器可测量常温电阻值及温度变化时电阻值变化,电压输出型传感器要检查供电电压和测量输出电压与温度关系
-
- 瘦肉精含量超标对人体的危害,瘦肉精残留检测仪进行检测
- 莱恩德的瘦肉精残留检测仪,该仪器能够现场快速检测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残留,避免瘦肉精超标,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
- 蔬菜中是否发生农残超标?
- 农药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杀虫、防病害的方法,农药应用于农作物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农药残留。
-
- 蔬菜中是否发生农残超标?
- 农药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杀虫、防病害的方法,农药应用于农作物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农药残留。
-
- 食品二氧化硫检测仪检测二氧化硫的标准
- 食品二氧化硫检测仪主要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
- 二氧化硫检测仪可定量检测各类食品
- 在食品抽检中,会发现部分蔬菜、水果制品、白糖等二氧化硫含量超标。
-
- 如何检测高低温环境试验箱的排气管是否正常工作?
- 本文详细介绍了检测高低温环境试验箱排气管是否正常工作的方法。包括外观检查排气管完整性和连接部位;通过手感或风速仪检查气体流动;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管内压力和关联试验箱内部压力检查;
-
- 如何检测盐雾腐蚀模拟试验箱中的湿度是否达标
- 本文聚焦盐雾腐蚀模拟试验箱湿度检测问题,详述从使用仪器、日常观测到校准维护等多方面判断湿度是否达标的方法,为保障试验环境精度、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性提供实用指南。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