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穿孔法转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条件
一、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概述
二、电穿孔法转染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细胞来源: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取自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
主要试剂:DMEM 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青霉素 - 链霉素双抗、电穿孔缓冲液、无内毒素的质粒 DNA(含有目的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 GFP 基因,用于观察转染效果)、台盼蓝染液。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CO₂培养箱、离心机、倒置显微镜、电穿孔仪、细胞培养板、移液器等。
组织处理:将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置于含双抗的 PBS 中,冲洗去除血液和杂质。将组织剪成约 1mm³ 大小的组织块,用 0.25% 胰蛋白酶在 37℃消化 30 - 45 分钟。
细胞接种:消化结束后,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轻轻吹打组织块,使细胞分散。将细胞悬液转移至离心管中,1000rpm 离心 5 分钟,弃上清。用新鲜培养基重悬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置于 37℃、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
细胞传代:待细胞融合至 80% - 90% 时,进行传代培养。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按 1:2 或 1:3 的比例接种到新的培养瓶中。取第 3 - 5 代细胞用于电穿孔转染实验。
细胞准备:收集对数生长期的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离心收集细胞沉淀。用预冷的电穿孔缓冲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密度至 1×10⁶ - 5×10⁶个 /ml。
DNA 准备:将无内毒素的质粒 DNA 用无菌水稀释至合适浓度,如 1 - 5μg/μl。
电穿孔操作:取 100μl 细胞悬液与适量的质粒 DNA 混合,轻轻混匀后转移至电穿孔杯中。将电穿孔杯放入电穿孔仪中,设置不同的电场强度(如 100V/cm、200V/cm、300V/cm)、脉冲时间(如 10ms、20ms、30ms)和脉冲次数(如 1 次、2 次、3 次)进行电穿孔处理。电穿孔结束后,迅速将细胞悬液转移至含预热培养基的培养板中,轻轻摇匀。
细胞培养与观察:将培养板置于 37℃、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在转染后 24 小时、48 小时和 72 小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估转染效率。同时,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计算细胞活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不同电场强度下,转染效率呈现明显差异。当电场强度为 100V/cm 时,转染效率较低,GFP 阳性细胞数量较少;随着电场强度增加到 200V/cm,转染效率显著提高,GFP 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当电场强度进一步升高到 300V/cm 时,转染效率并未持续上升,反而出现部分细胞死亡,GFP 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脉冲时间对转染效率也有影响。在较短的脉冲时间(如 10ms)下,转染效率较低;当脉冲时间延长至 20ms 时,转染效率有所提高;然而,当脉冲时间达到 30ms 时,细胞毒性明显增加,转染效率也未明显改善。
脉冲次数方面,1 次脉冲时转染效率相对较低,2 次脉冲时转染效率有所提高,但 3 次脉冲时细胞死亡率显著增加,转染效率并未显著提升。综合来看,在电场强度为 200V/cm、脉冲时间为 20ms、脉冲次数为 2 次的条件下,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较高,可达 30% - 40%。
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发现,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脉冲时间的延长和脉冲次数的增多,细胞死亡率逐渐升高。在高电场强度(300V/cm)、长脉冲时间(30ms)和多次脉冲(3 次)条件下,细胞死亡率可超过 50%。而在优化后的条件(200V/cm、20ms、2 次)下,细胞活力仍能保持在 70% - 80%,表明该条件下细胞毒性相对较低。
电场强度是影响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的关键因素。适当提高电场强度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 DNA 进入细胞,但过高的电场强度会对细胞膜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脉冲时间和脉冲次数也与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密切相关。较短的脉冲时间可能不足以使 DNA 有效进入细胞,而过长的脉冲时间和过多的脉冲次数会增加细胞损伤的风险。
此外,细胞密度、DNA 浓度等因素也会对电穿孔转染效果产生影响。在实验中发现,细胞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转染,合适的细胞密度(1×10⁶ - 5×10⁶个 /ml)能获得较好的转染效果。DNA 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细胞内 DNA 聚集,影响转染效率,而过低的 DNA 浓度则会使进入细胞的 DNA 量不足,同样影响转染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条件
-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条件。通过深入研究,详细阐述实验材料与方法,对不同电场强度、脉冲时间等条件下的转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定参数组合能有效提高转染效率且降低细胞毒性。
-
- 优化电穿孔法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条件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电穿孔转染条件优化。通过系统调控电场强度、脉冲时长及转染试剂用量等参数,经多批次实验与细胞活力、转染效率检测,确定了最佳转染组合。成果提升转染效率至 [X]%,为瘢痕疙瘩基因治疗及相
-
- 优化电穿孔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条件
- 电穿孔转染人原代成纤维细胞,深入探究各参数对转染效果影响。通过系统实验评估电压、脉冲时长等因素,结合转染效率与细胞活力检测,旨在确立优化的转染条件,为该细胞在基因功能研究及相关疾病模型构建等应用提供关
-
- 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诱导凋亡
- 全世界人口、粮食及环境催生需求,本研究以电注射法探转基水稻,控参操作、剖析因素,助力水稻遗传改良。
-
- 电穿孔法高效转染 COS 7 成纤维细胞
- 剖析电穿孔原理,依 COS 7 细胞特性,探究多因素影响,建高效转染体系,助基因研究,拓细胞科研应用。
-
- 电穿孔法优化悬浮细胞基因转染条件研究
- 通过系统优化电穿孔法的关键参数(电压、脉冲时间、细胞密度),显著提升了悬浮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与细胞存活率。实验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结合某试剂制备的质粒DNA,筛选出最佳条件组合。
-
- 全方位探索电穿孔法转染悬浮细胞的优化条件
- 全面探讨电穿孔法转染悬浮细胞的优化条件,通过调整电穿孔参数、细胞浓度及转染试剂配比等关键变量,实现高效、低毒的基因转染。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和某试剂进行系列实验,结果揭示了最佳转染条件,为基因治疗、细胞
-
- 电穿孔介导siRNA高效转染原代软骨细胞
- 建立一种高效电穿孔介导siRNA转染原代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实现基因沉默效果并维持较高的细胞存活率。通过优化电穿孔参数和使用高效电转缓冲液,成功实现了siRNA的高效转染。
-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探讨
- 本文深入探讨了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的条件,从电穿孔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响转染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场参数、质粒特性、细胞类型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阐述了优化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的方法和策略,为生命
-
- 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 质粒电穿孔转染过程中关键条件的选择。从细胞特性、电场参数、质粒质量以及实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各因素对转染效率的影响机制。通过详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的优化
-
- 电穿孔转染悬浮细胞条件优化研究
- 研究针对悬浮细胞电穿孔转染效率低、细胞存活率不稳定的问题,通过系统优化电压、脉冲时间及缓冲液组成等核心参数,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的高灵敏度脉冲控制功能
-
- 电穿孔转染外源基因于兔成体成纤维细胞
- 兔成体成纤维细胞,采用电穿孔技术转染外源基因。详细阐述细胞分离培养、电穿孔参数优化、转染后检测流程,分析转染效率及基因表达影响。旨在建立高效转染体系,为兔基因功能研究与遗传改良提供关键技术与理论依据。
-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之探究
-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的条件优化。从电穿孔的原理出发,详细分析了影响转染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场参数、细胞特性、质粒质量等。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优化电穿孔转染条件的策略,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因功
-
- 电穿孔转染 K562 细胞条件优化研究
- 电穿孔转染方法在K562细胞中的应用条件,以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为血液病治疗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细致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影响电穿孔转染效率的关键因素。
-
- 小鼠背根神经节取材及电穿孔转染条件优化
- 本研究聚焦小鼠背根神经节,旨在优化其取材与电穿孔转染条件。通过系统实验,详细探讨取材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与多种电穿孔转染参数的影响,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精准且高效的实验方法,以提升相关研究的数据质量与成果可
-
- 深入探索电穿孔转染悬浮细胞的最优条件
- 电穿孔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转移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电穿孔转染悬浮细胞的最优条件,包括细胞密度、DNA浓度、电穿孔参数等,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条件的优化效果。
-
- 探究脂质体法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 脂质体与电穿孔法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技艺”。精析二者机制,全方位雕琢转染流程。经严谨实验,量化关键参数,权衡效率与细胞活性。为基因工程、细胞治疗铸 “利刃”,拓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编辑 “新航道”,促生物
-
- 电穿孔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最优条件
- 电穿孔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探究不同参数对转染效率及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多组实验确定电压、脉冲时间等关键因素的适宜范围,旨在建立最优电穿孔转染条件,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工程应用提供精准有效的技
-
- 子宫内电穿孔转染胎鼠神经干细胞条件优化
- 子宫内电穿孔转染胎鼠神经干细胞技术,深入探究其关键条件优化策略。详述从电穿孔参数精调到转染试剂遴选,再到胚胎发育阶段精准把控的系统流程。旨在提升转染效率、细胞活性,为神经发育研究及相关疾病治疗开拓新途
-
- 胎鼠神经干细胞子宫内电穿孔转染条件优
- 胎鼠神经干细胞子宫内电穿孔转染,详述优化流程。涵盖实验动物准备、电穿孔参数摸索、转染试剂筛选、效果评估等环节。通过精细调控,旨在提高转染效率、降低损伤,为神经发育研究、基因治疗提供精准方法支撑。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