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芯片: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
一、类器官芯片的定义?
从专业定义来讲,类器官芯片堪称类器官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是一款前沿科技结晶。类器官,宛如体外培育的“迷你器官”,借助干细胞培养技术,这些细胞自发聚集、巧妙组装,形 成三维细胞聚集体,复刻真实器官的细胞构成、组织架构,还能模拟部分关键生理功能,像极了人体器官的“微缩分身”。
而微流控芯片,则是一个微观的“精密管道王国”,上面布满微米级别的细微通道,这些通道如同纵横交错的城市小巷,培养液等液体在其中有序穿梭、流动。当把类器官精心“安置”到微流控芯片上,类器官芯片便宣告诞生。它就像一个定制的微观“生态家园”,为类器官营造出类似人体内部的 精妙微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在实验室里,以近乎“贴身观察”的方式,深入探索类器官的奥秘,解锁生命微观世界的神秘密码。
二、类器官芯片的工作原理
类器官芯片的运作核心,是对人体生理环境的精妙模拟。芯片上的微流控通道,宛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微观“化身”,对培养液流速、成分及营养物质输送实现调控。通过这种精确控制,类器官在芯片上宛如置身于人体内部,得以持续茁壮成长、有序发育,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功能活性。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在芯片上巧妙布局各类传感器,如同为类器官安上“智能监测触角”。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类器官的生理动态,无论是代谢产物的“诞生”,还是细胞电活动的“微闪”,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举例来说,通过检测芯片上类肝脏器官中代谢酶活性的细微波动,科研人员就能洞察肝脏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状态,如同读懂肝脏的“无声语言”。
三、类器官芯片的特点
(一)高度仿生的微环境
人体器官微环境复杂,涉及细胞间作用、物质传输、信号交流及力学刺激等。类器官芯片利用微流控技术调控液体流动,模拟体内血流与物质交换,芯片材料和表面修饰还能模仿细胞外基质,为类器官细胞提供黏附位点与支撑。如此高度仿生的环境,让类器官更好维持生理功能与细胞特性,为研究器官生理及疾病机制提供理想模型。
(二)准确的实验操控
传统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难对条件精确控制,类器官芯片优势显著。借助微流控芯片微加工技术,科研人员可构建精细微流道与微结构,调控类器官培养参数,如控制营养物、药物、生长因子的浓度与流速,研究其对类器官生长分化的影响。同时,芯片集成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类器官生理状态,提高实验可重复性与可靠性,助力深入探究生命与疾病奥秘。
(三)高通量与微型化
类器官芯片可在一块小芯片上同时培养多个类器官样本,实现高通量实验筛选,大幅提升实验效率,减少样本与试剂用量,降低成本。芯片微型化设计还使实验系统更便携、易操作,为资源有限环境下开展研究创造可能。药物研发中,能同时筛选多种药物,快速评估疗效与毒性,加快新药研发进程。
(四)多器官集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
技术发展推动类器官芯片向多器官集成迈进。在同一块芯片构建多种类器官,用微流控通道相连,模拟人体多器官相互作用与系统级生理功能,深入研究人体整体生理与病理过程。这为系统生物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有助于从整体理解人体生理平衡与疾病机制,为个性化医疗和治疗奠定基础。
类器官芯片作为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融合的成果,以其独特定义和显著特点,为生命科学研究与医学应用开拓新路径,在药物研发、毒理学评价等领域潜力巨大。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有望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四、类器官芯片的关键技术:
微流控技术:芯片中的微通道用于模拟体液流动和动态微环境,可精确控制流体流速、剪切力、氧浓度等关键参数,为细胞提供类似体内的动态环境,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例如,通过调节微通道内的流体速度,可以模拟不同器官内的血流速度或组织液流动速度。
细胞培养与类器官构建技术:需要采集人体干细胞或原代细胞,接种至芯片上,并通过严谨地调控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添加适宜的生长因子等操作,促使细胞开启分化进程,逐渐发育形成具备特定器官形态与功能特征的类器官。
多参数监测与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多个参数,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包括电生理信号、代谢产物、力学信号等。借助传感器技术,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或光学信号,再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进行处理和解读。
集成与系统整合技术:将多个不同的类器官芯片集成在一起,构建多器官芯片系统,以模拟器官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和整体生理功能。这需要解决不同器官芯片之间的连接、流体调控、信号传递等问题,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同时,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芯片系统的自动化操作、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五、类器官芯片的应用领域
药物研发:类器官芯片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接近体内真实环境的体外模型。在药物筛选阶段,可利用类器官芯片快速评估大量候选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与传统细胞模型相比,类器官芯片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例如,在肿瘤药物研发中,类器官芯片可以构建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用于测试个性化的药物,为治疗提供依据。
疾病建模:类器官芯片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通过构建各种疾病的类器官模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可以在体外重现疾病的病理特征,深入研究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借助类器官芯片还可以研究疾病的进展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时,类器官芯片可以模拟神经元的病变过程,帮助科学家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
再生医学:在再生医学领域,类器官芯片可用于构建具有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提供新的策略。通过在芯片上培养干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类器官,如肝脏类器官、肾脏类器官等。这些类器官可以用于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治疗各种疾病。类器官芯片还可以研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的发育过程,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个性医疗:类器官芯片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构建个性化的疾病模型和治疗方案。通过获取患者的细胞,在芯片上培养出患者特异性的类器官,可以模拟患者的疾病状态,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指导。根据类器官芯片的测试结果,可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利用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进行药敏测试,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六、类器官芯片挑战与突破
类器官芯片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从挑战方面来看,类器官的构建和培养缺乏标准化流程,不同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验结果难以重复和比较;类器官芯片的微流控系统设计复杂,要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如血流动力学、营养物质传输等)存在技术难度,且芯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此外,类器官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完善,难以构建包含免疫细胞的复杂类器官模型。而在突破方面,科学家们不断改进类器官的诱导分化技术,提高类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完整性,使其更接近体内真实器官;新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让芯片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流体控制和多参数监测;同时,在药物研发领域,类器官芯片已成功用于药物筛选和毒理学评估,部分克服了传统动物模型预测性不足的问题,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标签:类器官芯片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类器官芯片: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
-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生命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其中类器官芯片正逐渐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全新窗口,引领着医疗与科研的变革浪潮。
-
- Organoids 类器官(器官芯片综述)
- 类器官是简单的基于组织工程细胞的体外模型,它概括了体内组织的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许多方面,如用于人体组织发育、再生和修复的基本机制研究,也可以用于诊断、疾病建模、药物发现和个性化医疗。类器官来源于多能干细胞或组织驻留干细胞(胚胎或成体)等。
-
- 揭秘生命: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
- 量体裁衣,替身试药,精准治疗
-
- 疾病研究新范式: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
- 疾病研究新范式: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
-
- 疾病研究新范式: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
- 疾病研究新范式: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
-
- 类器官和基于类器官细胞外囊泡的疾病治疗策略
- 类器官是在体外3D培养条件下,由干细胞自我组织和分化形成的“迷你器官”,能够模拟体内组织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细胞外囊泡(EVs)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磷脂双层囊泡,富含生物活性分子。
-
- 器官芯片,开启“芯”视界
- 类器官是利用3D培养技术在体外对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而形成的三维多细胞组织结构,其结构和功能更加接近目标器官或组织,是一种体外的、自我组织的3D的微组织或器官。
-
- 工程化类器官(Engineering Organoids)
- 类器官是在体外微型化和简化的组织模型系统,因其在模拟组织发育和疾病、个性化医学、药物筛选和细胞疗法方面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本文提出通过在类器官系统各个层面上采用工程学方法,可以解决传统类器官培养中的许多限制。
-
- 3D类器官培养解决方案
- firefly?全自动移液分液平台与dragonfly?多功能分液平台,为您提供类器官培养接种、换液、给药一体化解决方案,极大提升实验通量与效率,确保实验的精准性与一致性,为您的研究保驾护航。
-
- 类器官厚样本的深层成像
- 发育的深处:一种新颖的成像技术揭示了类器官的形成
-
- 癌症和类器官研究的必备品
- 癌症和类器官研究的优化解决方案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