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GB31653-202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规范(一)
GB3165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规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重要标准,旨在加强食品链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控制,确保原料及下游产品的食用安全。
一、标准背景与意义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我国每年由食品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数占比较高,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并实施GB31653-2021标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花生、玉米、核桃、榛子、开心果、松子、巴西果、无花果和油料棉籽等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原料及其加工产品的污染控制。
三、主要内容
1. 采收技术要求
设备检查:采收前应检查采收设备,清理残留物,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
采收时机:及时采收成熟的果实,避免在雨天等过度潮湿环境中采收。
采样与测量:采收时由多个采样点采集样本进行水分测量,根据水分含量确定后期收储方式。
2. 储存前处理
预清洁:果实采收后进行预清洁,去除可能携带真菌的植物残留物。
干燥:采用机械干燥或晾晒等方式降低果实水分含量,减少真菌生长风险。
清杂:干燥后对果实进行清杂处理,去除霉变、病斑、虫蚀等受污染的果实和杂质。
3. 储存要求
储存场所: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雨雪、地下水等影响及动物侵扰。
储存设施:确保储存设施正常工作,进行清洁以降低污染物。
管理制度:建立储存管理制度,包括霉变、虫害防治计划等。
检测与监控:制定检测制度,监控果实黄曲霉毒素含量及储存条件。
4. 运输要求
容器与车辆: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污染。
防护措施:采取适当措施对食品原料进行防护,减少温度波动和冷凝现象。
防虫防害:避免啮齿类动物、鸟类和昆虫的危害。
5. 加工要求
工艺设计:根据原料质量状况和终产品需要合理设计生产工艺。
原料检验:进厂前进行检验,确保原料符合安全标准。
加工过程:保持清洁卫生,采用适当措施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
6. 检验与记录
检验计划:制定合理的黄曲霉毒素检验计划,包括批次界定、采样原则等。
记录管理:对采收、储存前处理、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进行监控记录,定期分析数据以找出污染原因。
四、实施效果与展望
GB31653-2021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食品原料及其加工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该标准也为相关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和监管依据,有助于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随着标准的不断推广和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浅谈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重视和关注,在日常生活当中加强食品检测已经成为当前质检管理部分的一个重要课题。
-
- 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免疫亲和柱法
- 本研究利用免疫亲和柱法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HPLC法作为分析方法,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该方法可简化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节省有机溶剂的使用,操作简便。
-
- 热点应用丨药材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 关注公众号回复“中药方案”,可免费下载《赛里安中药饮片特色应用文集》
-
- 茶叶致癌!假阳性?首发茶叶中黄曲霉毒素测定(新标准)给您吃颗定心丸
- 黄曲霉毒素,是臭名昭著的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毒素B1是头号“危险分子”,具极强毒性,可引起致癌、致畸和致细胞突变的作用。仅需1毫克,就能诱发癌症,20毫克就能致死。
-
- Sievers TOC标准品污染控制方法
- 采用专 利技术的3步水系统来提供大量的生产用试剂用水
-
- 山东生态环境厅发布《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医疗机构污水、污水处理站废气、污泥以及医疗废物的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以及标准实施与监督。
-
- 征求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
- 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要求,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