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订《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 以高标准开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为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4月21日正式发布修订后的《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旨在通过对接国际规则、强化标准转化与实施,打破国内外市场壁垒,推动我国内外贸一体化迈向更高水平。
一、政策修订背景:对接国际规则与破解发展瓶颈
随着世界经贸规则加速重构,国际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技术语言”。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协定)明确要求成员国优先采用国际标准,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等)近年来也强化了成员国的版权合规义务。我国现行《办法》自2001年实施以来,虽促进了部分领域标准接轨,但仍面临三大挑战:
1. 国际标准转化率待提升:截至2024年,我国国际标准转化率为82%,距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的“2025年达到85%以上”目标仍有差距。
2. 标准制定效率不足:部分行业采标国家标准制定周期长,与国际标准更新速度脱节,导致技术滞后。
3. 企业合规压力增大: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趋严,部分企业因不熟悉国际标准版权政策而面临法律风险。
新《办法》的出台,正是破解上述难题、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
二、政策核心内容:五大机制推动标准一体化
修订后的《办法》聚焦国际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内外贸规则衔接的制度框架:
1. 明确国际标准范围与转化路径
• 仅采用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标准,确保权威性与一致性。
• 转化方式包括等同采用(IDT)和修改采用(MOD),后者需标注技术差异及理由,兼顾国际规则与本土需求。
2. 建立国际标准跟踪与快速响应机制
• 国内对口技术机构须在国际标准制定各阶段完成后30日内通报进展,缩短国内外标准信息差。
• 对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鼓励同步制定采标国家标准,实现“国际标准发布即国内实施”。
3. 优化采标标准制定流程
• 采标项目优先立项,立项至报批周期压缩至12个月,较常规标准缩短30%以上。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例如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国际标准跟踪转化工作平台”实时更新标准动态。
4. 强化版权合规管理
• 在立项评估、报批审核等环节嵌入版权审查,明确采标文本公开须符合国际标准组织政策。
• 针对其他国际组织标准(如ASTM、IEEE)的采用,需额外遵守其版权规则,避免法律纠纷。
5. 完善监督评估与动态纠错
•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开展重点领域实施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后向国际组织反馈修改建议。
• 建立企业参与机制,鼓励生产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制定与实施。
三、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质性推动
新规通过“标准统一”破除国内外市场分割,具体影响体现在:
1. 降低外贸企业合规成本
• 出口企业可依据同一套国家标准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重复认证费用。例如,医疗器械CE认证与国内注册标准趋同后,企业成本降低约20%。
2. 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 中小微企业通过采标标准快速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据统计,采用国际标准的中小企业出口订单增长率较非采标企业高15%。
3. 促进进口产品国内流通
• 符合国际标准的进口商品可更便捷进入国内市场,2024年上海自贸区进口仪器通关时间已压缩至2小时,较2020年减少70%。
4. 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 统一标准推动上下游企业技术参数对接,如半导体设备接口标准化使产业链协作效率提升30%。
四、企业应对策略与政策支持
为引导企业适应新规,市场监管总局配套推出三大举措:
1. 技术帮扶:通过千场标准化培训(2024年已覆盖近百万人次),提升企业采标实施能力。
2. 资金支持:对首台套采标设备给予最高30%采购补贴,2024年国产质谱仪中标额同比增长381%。
3. 平台赋能:建设“国际标准数据库”及合规指南库,帮助企业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未来展望:从“跟跑”到“并跑”的标准化战略
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到2030年,我国将主导制定500项以上国际标准。此次《办法》修订不仅服务于内外贸一体化,更是争夺国际规则话语权的重要布局。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推动更多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在新能源检测仪器、量子计量等领域实现突破。
标签:国际标准管理办法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中国修订《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 以高标准开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出口企业可依据同一套国家标准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重复认证费用。例如,医疗器械CE认证与国内注册标准趋同后,企业成本降低约20%。
-
- 广东出台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举措 盘活贸易发展仪器行业要如何做?
- 仪器行业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政府可能会提供贸易便利化、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企业应主动了解这些政策,积极申请相关支持,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
- 国常会研究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仪器产业未来前景瞻望?
- 国务院总理李强1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明确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
- 市场监管局发布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合理利用国际标准对仪器行业有何好处?
- 国际标准的采用是仪器行业融入世界市场的必要途径。通过遵循国际通用的标准,仪器企业能够确保其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打开出口市场。
-
- 高标准糖苷内切酶
- 随着糖蛋白质组学和抗体药研究的迅速发展,糖基化修饰也备受关注。糖基化决定了糖复合物的粘附特性,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病原体的接触主要是通过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完成的。在IgG中,Fc区Asn297处的保守N-连接糖对其活性也至关重要。
-
- 海关总署强调已高信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外贸积极发展对仪器行业有哪些好处?
- AEO不仅是高信用的代名词,也被称为全球贸易的‘绿色通行证’。有了它,企业可以‘更快’通关,‘降低’贸易成本。
-
- 中国牵头修订乘用车外部防护国际标准 对相关仪器的发展出海有何帮助?
- 新标准的实施还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作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国内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
- 嘉兴正式实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试行管理办法 对仪器产业高新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 共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原本分散在各个角落的资源紧密相连。在这个共享的网络中,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合作变得更加频繁且深入。
-
- 【开放日邀请函】DLAB大龙仪器第五届外贸开放日诚邀您参加!
- 感谢您对大龙仪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本年度开放日活动,探索行业前沿技术,共话未来发展。
-
- 《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如何推动监测仪器产业的创新发展?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
-
-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如何推动计量仪器产业的创新发展?
- 2024年3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9号公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
- 中国石油首次主导制定塑料管材国际标准 对中国标准的推动和仪器行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 这也为仪器行业提供了新的商机。随着塑料管材国际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家采用这些标准,这将驱动对高端仪器设备的需求。
-
- 科技部修订印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仪器行业创新发展如何获得补助?
-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对地方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共同财政权力转移支付资金区域协调发展。
-
-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九项团体标准 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新标准的实施对相关仪器设备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减压沸腾清洗消毒器》标准明确了设备在去污、消毒和干燥环节的技术参数,推动厂商开发集成化、低能耗的清洗消毒系统。
-
- 修订玩具国际标准ISO 8124-5研讨会在昆山顺利举办
- 修订玩具国际标准ISO 8124-5研讨会在昆山顺利举办
-
- 草原生态监测气象站—采用一体化设计,免维护~
- 风途FT-CQX9草原生态监测气象站是一款高度集成、低功耗、可快速安装、便于野外监测使用的高精度自动气象观测设备。
-
- 财政部发布清洁能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相关仪器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 《办法》的实施将使清洁能源领域的仪器仪表市场更加规范有序。专项资金的使用将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这要求仪器仪表供应商提供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
- 国标委印发《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指南(2020年版)》的通知
- 加快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转化运用,做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以下简称采标)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
- 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仪器产业的协同发展?
-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计量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35年,长三角地区全面形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区域计量一体化增长极。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