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网(yiqi.com)欢迎您!

| 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方案-产品库- 视频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仪器网> 资讯中心>盘管还是微反?倍他司汀的连续流工艺研究

盘管还是微反?倍他司汀的连续流工艺研究

来源: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      分类:商机 2021-11-25 10:25:47 510阅读次数
扫    码    分   享

研究简介


倍他司汀(Betahistine 1)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头疼、眩晕综合征和梅尼埃综合征。


640.jpg

方案 1. 倍他司汀合成示意图


目前常见合成方法之一是甲胺(3)和2-乙烯基吡啶(2)之间通过氮杂迈克尔(胺烯加成)反应得到。(方案1, (a))


●常规釜式工艺中,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8小时)来提高转化率(方案1,(b));

●2-乙烯基吡啶受热易发生聚合产生杂质(化合物4、5、6),很难获得高纯度产品;

●2-乙烯基吡啶为易燃危险化学品,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产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以及产品质量,该过程的连续流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叶金星课题组于2021.5.15发表在OPR&D上,关于倍他司汀连续流工艺研究成果(方案1,(d))。 

该工艺以2-乙烯基吡啶和饱和甲胺盐酸盐水溶液为起始原料,同时使用哈氏合金盘管反应器和碳化硅微反应器进行了连续流工艺研究。


研究过程


一、釜式工艺优化

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安全性,作者选用盐酸甲胺作为胺化试剂。

为了避免连续流合成过程产生沉淀堵塞反应通道,作者首先对溶剂进行了筛选。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 i-PrOH、EtOH和水加热在110oC, 5 小时高压封管反应。

如表1所示,在上述溶剂中均未观察到沉淀。实验表明,水作为溶剂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表1,entry 7)。


表 1. 合成倍他司汀的溶剂筛选

640.jpg


二、哈氏合金盘管反应器连续流工艺研究

1、研究者首先研究了在哈氏合金盘管反应器中的连续化工艺(如图1)。


640.jpg

图 1. 倍他司汀合成的连续流设置


经过实验分析在3.0 mL哈氏合金反应器上,可连续合成倍他司汀。在反应温度170 °C ,停留时间为2.1分钟,系统压力7bar的条件下,反应转化率可达98%,选择性为94%。


表 2. 倍他司汀连续流动合成的反应条件

640.jpg


三、在 SiC微反应器中的连续流工艺研究

由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体系中氯离子的强腐蚀作用,哈氏合金反应器盘管在长期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被腐蚀。高的流量可能会使加热操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需要更安全的保护。烧结碳化硅 (SiC) 的耐腐蚀性远远大于哈氏合金,可应用于更苛刻条件下的高腐蚀性试剂。故在倍他司汀的连续流放大合成中,作者使用了带有静态混合元件的市售模块化 SiC 反应器(图 2)。


640.jpg

图 2. 在 SiC 反应器中合成倍他司汀的连续流设置


使用SiC微反应器,在 45 mL min-1 的总流速下,将甲胺盐酸盐的量增加到 1.9 当量,可实现完全转化(>99.94%,表 4 Entry4)。


表 4. 在 SiC 反应器中连续流动合成倍他司汀的放大实验

640.jpg


SiC 反应器中的优化条件:2-乙烯基吡啶(流速:15 mL min-1),甲胺盐酸盐 (9.0 M) 水溶液(流速:30 mL min-1),在 170 °C ,停留时间为 2.4 分钟的条件下,转化率 99.94%,选择性为 94%。

在上述条件下长时间运行,过程稳定,没有发生堵塞现象。


连续流反应与釜式反应的比对

研究者同时进行了纯化改进和杂质分析,得到高纯度产品(>99.9%)。连续流工艺与间歇工艺的比较(表 5)。


表 5. 合成 1.0 kg 倍他司汀的间歇法和连续流法的比较

640.jpg


结果讨论

1.本研究成功实现了倍他司汀的连续合成;

2.在 SiC 反应器中, 170 oC, 2.4 分钟,总流速为 45 mL min-1 的条件下,实现了高转化率 (99.94%) 和高选择性 (94%) ,该结果优于盘管反应器的实验结果;

3.长时间连续运行,过程稳定,产品质量可靠;

4.通过优化精馏提纯工艺,得到高纯度产品(>99.9%);

5.以水作为溶剂的新工艺节能、省时且经济,与釜式工艺相比,PMI 降低了 50%。


参考文献:OPR&D, 2021,5(15)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仪器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4-10-11 21:13:47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