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菌筛选技术方案(三)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的基因转移可视化研究
现有基因转移研究方法通常依赖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来分析,存在灵敏度、特异性不足的问题。
结合分子克隆及单细胞LIFT分选技术,实现基因转移的可视化追踪。
其方法为构建携带待测基因的质粒,将其转化入供体菌中,将供体菌与待测样品共孵育。随后,基于质粒上的荧光信号或待测基因的拉曼光谱特征等,在单细胞层面上从群体中识别出携带目标基因(质粒)的微生物个体,应用LIFT技术将此类单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及16s rRNA测序,实现对目标基因在物种间转移情况及机制的研究。
技术流程
应用案例
核心设备
PRECISCS-R300拉曼单细胞分选仪
【产品介绍:PRECI SCS-R300 拉曼单细胞分选仪 (qq.com)】
END
往期推荐
2024-02-27
2024-02-21
2024-01-08
2023-12-27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功能菌筛选技术方案(三)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的基因转移可视化研究
- 长光辰英结合分子克隆及单细胞LIFT分选技术,实现基因转移的可视化追踪。
-
- 功能菌筛选技术方案(一)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下的微生物单细胞筛选培养
- 采用微生物单细胞可视化检测与分选系统,在单细胞层面上实现目标菌的识别,并精准、无损地将其从群落中筛选出来。
-
- 功能菌筛选技术方案(二)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下的表型靶向MiNi宏基因测序
- 传统微生物基因组学分析是基于样品中所有DNA片段,这使得有些低丰度的目标菌被忽视,或因为引入过量宿主基因组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
- 突破未培养微生物研究瓶颈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下的微生物单细胞筛选培养
- 采用微生物单细胞可视化检测与分选系统,在单细胞层面上实现目标菌的识别,并精准、无损地将其从群落中筛选出来。
-
- 突破未培养微生物研究瓶颈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下的微生物单细胞筛选培养
- 采用微生物单细胞可视化检测与分选系统,在单细胞层面上实现目标菌的识别,并精准、无损地将其从群落中筛选出来。
-
- 突破未培养微生物研究瓶颈丨微生物多维表型检测与可视化精准分选平台下的表型靶向MiNi宏基因测序
- 传统微生物基因组学分析是基于样品中所有DNA片段,这使得有些低丰度的目标菌被忽视,或因为引入过量宿主基因组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
- 如何利用可视化单细胞分选技术高效开展“功能靶向”宏基因组研究?
- 传统宏基因组学技术已经能够揭示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潜力,但在面对大量非目标序列时,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
- 生物拉曼光谱检测技术方案(三)丨拉曼光谱在微生物代谢研究中应用
- 辰英的微生物代谢检测平台将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与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已知基因信息的目标微生物的代谢表型及功能分析,为深入理解功能菌的作用机制提供一种有力的新工具。
-
- PRECI SCS 可视化单细胞分选仪
- 单细胞分选,所见即所得
-
- 电击基因转移系统的研究
- 电击基因转移系统的原理、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潜在发展前景。通过对电击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变化机制的详细剖析,结合大量实验研究,阐述了该系统在不同细胞类型和生物体系中的应用效果
-
- 设备更新选型指南丨功能微生物筛选解决方案推荐
-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需从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如泥土、沉积物、粪便等中取样。
-
- 微流控芯片可视化解决方案
- 微流控芯片可视化解决方案,样本快速切换,低消耗,小体积,简单易用。
-
- 微阵列技术筛选PS1TP1基因转染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 PS1TP1基因转染后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通过威尼德电穿孔仪实现高效基因转染,结合高精度分子杂交仪完成基因表达谱检测,筛选出13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log2FC|>1,p<0.05)
-
- 可视化高温形变分析技术在无机材料领域研究的应用
- 可视化高温形变分析技术在无机材料领域研究的应用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