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食品中丙烯酰胺检测优选前处理方案
小的时候,每年儿童节能去吃一顿金拱门、开封菜,必剩客,是无数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嘎嘣脆的炸鸡一口咬下去,喝上一杯大份的冰镇饮料,简直就是幸福的味道。尽管那时多数长辈不怎么喜欢洋快餐这种舶来品,说它们是“垃圾食品”,但让他们割舍早餐夜宵必点的油条和春卷,下酒看球必备的蛋散或蹦砂,逢年过节必吃的炸糕与油角,也是一万个不愿意。在绝大多数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几款煎炸美食占据心中的**位。
煎炸类食品深得人心的原因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也称非酶棕色化反应、羰胺反应,以及褐变反应),是指一定条件下,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的聚合、缩合反应,广泛存在于油炸或烤制食品中。
美拉德反应Z终生成棕色甚至是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Melanoidin),造就了炸鸡炸薯条的金黄脆皮,烤排烤串的棕咖色泽,煎鸡蛋的焦香边缘。伴随美拉德反应生成的还原酮、醛和杂环化合物,是食品色泽和风味的主要来源,可大幅增加食欲。某些特定美拉德产物还具备KJ特性,可YZ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生长,进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有别于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是指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同时发生的脱水缩合和分解反应,糖类脱水生成的聚合产物,俗称焦糖或酱色,降解产物则为一些挥发性的醛、酮。
美拉德反应促进条件
1、温度达到140~190°C,过高温易焦化,过低温不产生香味物质
2、食物水分处于10%~15%
3、PH值高于7的碱性环境,可添加小苏打
美拉德反应为食物色香味增益不少的同时,反应机理复杂,不确定性高,也会产生醛、杂环胺等有害中间物质,Z具代表性的有害产物丙烯酰胺,其毒性主要包括神经毒性、 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及潜在致癌性,对人体的神经毒性已得到多次实验证实。
由于国家间烹饪、饮食习惯不同,各国国民丙烯酰胺日摄入量有所差异。英国Zxin公布的日摄入量为0.61μg/(kg bw·d),法国为0.43μg/(kg bw·d),我国Zxin膳食研究中得出的日摄入量为0.319 μg/kg bw·d),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我国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低于100 ℃的蒸煮加工)和近年来国民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日摄入量ADI =μg/(kg bw·d)= (微克/kg 动物体重·天)
经研究证实,极微量丙烯酰胺几乎存在于所有食物中,但由于加工烹调方式不同,油炸、炙烤、烘焙类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会偏高,只要做到饮食搭配均衡,避免食用烤焦部分,食源性的丙烯酰胺含量是安全的。
我国标准GB 5009.204-2014中采用色质联用仪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一国标GB 31604.18-2016则是关注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模拟物经过迁移试验后,食品模拟物(水基、油基、酸性、酒精类食品)中是否新增丙烯酰胺。
回到国标GB 5009.204-2014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中,可选液质联用(LC-MS)或气质联用(GC-MS)作分析仪器,内标法定量,方法定量均限为10μg/kg。
两种分析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流程分别如下
More Intelligent,More Efficient
Detelogy优选智能设备
现已加入GX前处理豪华阵容
感谢大家收看Detelogy六一特辑
Z后的Z后
祝大家六一愉快
尽情享用节日大餐
相关产品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聚焦前处理|GB 5009.26-2023 食品中N-亚硝胺测定
- N-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国际公认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也是食品污染物检测的重点和难点。岛津总结了该项目在前处理环节需要注意的小细节,供大家参考。
-
- 多款主流咖啡被检出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安谱实验提供GB 5009.204-2014《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产品方案
- 多款主流咖啡被检出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安谱实验提供GB 5009.204-2014《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产品方案
-
- 新年特辑 | 光谱应用:食品与农业
- 光谱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优化资源利用,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 特色方案|食品中唾液酸的测定
- 本文建立了食品中唾液酸测定的HPLC测定方法。
①本文由仪器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仪器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仪器网(www.yiqi.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